第23章 另類語言:巫術與通靈(4)(2 / 2)

沐浴:堂前掘灶,燒洗米水為死者潔身;爾後櫛發、修飾指甲、趾甲。所除死者身上之物,埋入灶內。

飯含、襲、設冒:置珠、玉、米、貝於死者口中;為死者著新衣,移屍堂中。

設重、設燎:堂前中庭置木靈牌;庭中堂上燃燭。

小殮:死後第二天屍著壽衣,布陳親友所致;堂下設饌;著裝後衾被裹屍,以布束之。

大殮:再次日,行入棺儀,陳棺於奠堂。喪主捶胸號哭,執事在棺內鋪席置衾,主人奉屍入棺、蓋棺、痛哭;致祭。盛殮屍體之後,棺稱為柩;停柩稱為殯。

成服:死者家屬按長幼尊卑著不同喪服。

朝夕哭奠:下葬之前,每日早晚於殯所哭奠。

筮宅、卜日:占卜墓地和葬日。

遷柩:下葬前一日,先把靈柩遷入祖廟停放,並行祖奠。

發引:葬日,柩車啟行前往墓地。行前對靈柩誦念所有隨葬之物,以使亡者知道他的財產;再行奠禮。爾後,喪主領頭發引,親友執紼。如喪主為富貴之家,則多置儀仗、樂班、車馬;僧尼誦經,一路撒錢致野鬼遊魂;沿途則親友設路祭。此謂之大出殯。

下葬:墓壙內鋪墊石灰、木炭,祭奠後緩緩放入靈柩;銘旌置放柩上;家屬男東女西肅立默哀;隨葬物置入;築土成墳。若係墓室,則由墓道入柩。

反哭:既葬,主人以靈車奉靈牌歸。至殯所,升堂再哭,此謂反哭。

虞祭:以桑木製死者正式神主,上書死者名諱、身份。以豐盛祭品和隆重禮儀,祭奠亡靈。此祭因死者之靈剛脫離肉體,彷徨失依,故置神主以安之。此謂虞祭。

卒哭:安魂之後再祭,喪主乃“止無時之哭”,自此轉為心哭之。

此後,生者對死者還有相當一個時期的哀悼過程,即所謂服喪。根據與死者關係的親疏不同,分別著五種不同服裝,以表達哀傷程度。“五服”之內,以斬衰為最,即子為父、妻妾為夫、臣為君、諸侯為天子,身著最粗的麻布,不緝邊幅,以示其哀極。如此居喪三年,可見其喪之重。

五服次為齊衰、大功、小功、緦麻。越往後,布料越好,當然,與死者關係越遠。“五服”由喪儀儀規,漸漸引申成為親族倫常的輩分、等級、嫡庶、尊卑的秩序。如說某人的整個宗族,稱之為“五服之內”即是。

至於死者所居陰宅,即墳墓,其規格與喪儀相配。華夏民族尚土葬。埋棺處曰墓,或塋;其上堆土成丘曰墳,或曰塚。起墳是為了封住墓室,並在其上植樹。可見這是很費勁、也很耗財的事,因而孔子開頭堅持,自己死後一定不封不樹。後來“封”了,但隻限四尺高,原因是“古者墓而不墳。今丘也,東西南北之人也,不可以弗識。”(《論語?檀弓上》)可見墓之大小、墳之高低,以及墳上樹木多少,都是身份地位的象征,不可以隨意僭越。孔子特別注重於此。

墓穴依規格而有石室、磚室、土室,或為木槨室,視其隨葬物多寡、大小而定。如殷墟商王大墓,光殉葬者就164人!婦好墓亦有16具殉葬者骨骸。至春秋時,秦穆公死,殺殉177人隨葬!至戰國,則“天子殺殉,眾者數百,寡者數十;將軍大夫殺殉,眾者數十,寡者數人。”除人殉外,又多以馬或其他動物殉。

這樣的墓室需要多大?漢武帝自青壯時就開始為自己築墓,稱茂陵。為死後不致寂寞,乃強遷天下豪強巨富20萬戶居於陵地,從而形成了一個繁華都市。規模之巨可想而知。

大型墓地除地下部分外,尚有墓地建築,如陵寢。此為墓主亡靈止息之地,也可作祭祀之用。祠堂則是專門用於上墓時行祭禮的。諸葛亮墓的祠堂在成都,稱武侯祠,有“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之句可證。再是墓闕,多為高台,以利亡靈登高遠眺,其上可鐫刻紀墓主的墓銘。再是墓碑。碑本來是用作落棺入穴時,勒住繩子的支點,起定滑輪的作用。後仍其立於墓前,並記以墓主名諱,逐漸演為後來的樣子。墓碑,是唯一能為平民享用的。前麵三項,不為庶民所享。

喪葬儀規中,對不同的人,死的說法亦不同。“天子死曰崩,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祿,庶人曰死。”(《禮記?曲禮下》)幾千年來,士庶社會發展出多種對死的說法,證明了中國人對死的敬畏。如比較文飾的說法有:物故、疾終、棄養、溘逝、棄世、謝世、仙逝、下世、厭世、逝世……或如庶民百姓所說:走了、不在了、老了、升天了……

聽起來這是去了一個誰都知道的地方。這個地方好像仍然還連接在人生的鏈條之上。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