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另類語言:巫術與通靈(4)(1 / 2)

易學漸成絕學,說明精英文化是難以普及的。普及之途在化繁為簡,於是卜筮領域出現了更易掌握的“大眾型”占法。最初是同為成都人的西漢揚雄,作《太玄經》,將易卦簡化為四爻。後又有京房以卦直日法融入陰陽五行、天幹地支學說,首創納甲、飛伏、世應諸法,最終形成以錢代蓍的火珠林法。與此同時,又出現了讖書、杯、靈棋經之類占法。唐宋後,更發展出祿命學(即批八字)、簽書(即抽簽)、測字等等。

由以上林林總總眾多學、術彙流而成的龐雜體係及其著作,被稱作緯書,或讖緯之學。相對於儒家所倡導的經學而論,緯書在士人中處於受冷落的地位,盡管它自詡以神學注經。一如術數卜筮之學,其“術”隻能在江湖。

無論後來者如何評價卜筮術數,它已經存在了,並且曾經作為超越君主臣民的意誌,直接與鬼神溝通的手段,將人世的精神邊疆大大地擴張了……與此同時,人世的空間也在擴張,那就是人為自己拓展出的墓葬之地。

華夏民族第一次大規模地將人世邊疆向地下擴張,是在殷商時期。1976年,河南安陽殷墟發掘婦好墓,墓主是商王朝第二十三代王武丁(前1324~前1265)的妻子婦好,諡號妣辛。婦好墓規模不算很大,但墓中隨葬物品之多、之精,卻使人歎為觀止!墓中有殉葬者16人;隨葬器物共計1928件,品類齊全,工藝精美,幾乎可說是在展示整個商代的最高文化成就。468件青銅器大多成層地、有規則地置於木棺四周,玉器貨貝則在墓主貼身部位。其中偶方彝、三聯、鶚尊極為精美。有些禮器更是成雙成套,如“司母辛”、大方鼎、長方扁足鼎,每套六件,造型凝重,氣象森嚴。玉器亦是琳琅滿目,美不勝收。

不僅王族厚葬,平民亦不甘其後,盡可能厚葬父祖。二裏頭遺址發現的二十幾座小型平民墓,墓內亦多隨葬品,如鼎、豆、觚、爵、、盆、三足皿等等,少數平民甚至以玉和海貝隨葬。

殷人為何如此崇尚厚葬?蓋由於“敬鬼神畏法令”(《禮記?曲禮》)。他們認為,父祖雖死,但不過是在地下以另一種方式存在著;地上地下,活法同一。特別是,死者地下有知,並且始終注視著陽世的一切。

因而地下乃是陽世的延伸,也可以認為葬於地下的父祖,仍然能幹預陽世生活。殷盤庚(前1401~前1373)曾告誡他的臣民:“古我先後,既勞乃祖乃父,汝共作我畜民,汝有戕則在乃心;我先後綏乃祖乃父,乃祖乃父乃斷棄汝,不救乃死。”(《尚書?盤庚中》)這裏唆的一席訓誡,翻譯成大白話,就是:你小子別他媽肚子裏憋壞!先王在地下要告訴了你祖上,看他們的鬼魂怎麼收拾你!

地下地上,以不同的存在方式共同生活著,這是厚葬的第一個理由。通過對地下注入親情,以強化地上的親情,這是第二個理由。據《周禮?地官》,“令五家為比,使之相保;五比為閭,使之相受;四閭為族,使之相葬;五族為黨,使之相救;五黨為州,使之相;五州為鄉,使之相賓。”這就是鄉黨的真正含義。遠不似今人那樣,賊不偷東西的地方,僅限於他自己家。四閭為族,每百戶族人,聚葬一處。親人地下開派對,地上的子孫好意思打架嗎?

法國人類學家列維?布留爾在其所著《原始思維》中,說中國人是對死人最為操心的民族。布留爾對中國文化知之甚少,因而隻能滿足於在現象學範疇生發議論。如上所述,中國初民堅信,活在地上地下,隻是兩種不同的存在方式。因而陽世的邊界,應該在埋葬死者的地方。如果不是因為這個堅定的信仰,現在還能不斷出土曆朝曆代的隨葬文物嗎?

人結束在地上的生活之後,行將入土,這乃是黑白兩界、此岸彼岸的遠行;是兩種活法、兩種狀態的轉換。自三皇五帝以至唐宗宋祖,迄於民國政府時期,中國人在家中舉喪,門額榜書“當大事”以作訃告。當此大事,儒家主張“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論語?為政》)禮包括喪儀和墓葬兩大部分,各因死者身份不同,而有繁簡之別。喪儀大致有如下內容——

初終:將瀕死之人移於正室,由至親守護。確認其斷氣,生者皆哭。

複:生者挈死者衣,麵北呼死者之名,以招其魂回歸。

殮:安放遺體於正屋南窗下,撐開其口以便下一步行飯含,此為“楔齒”;縛雙足,以便著履,此為“輟足”;以殮衾覆蓋遺體。同時,家屬去華麗衣飾,去除家中所有裝飾物,易換布素,正式開始居喪。

命赴:發訃文,派人奔告親友,通知出殯日期。

吊唁致:家屬哭屍於室,吊唁親友致慰問、贈死者以衣被。

銘旌:以細帛製銘旌,上書“某某之柩”掛堂前西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