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6章 巴黎:浪漫主義 (2)(2 / 2)

這場革命是多重混戰的革命。《情感教育》清楚地描寫了人們當時的激情和目的不明。隊伍集結了,但在行進的過程中輕易轉變方向。革命出人意料的順利,3天迫使政府下台,但整整一年都沒能找到合適的替代政府形式。第二共和國成立了,然而各方勢力的角逐僵持不下,很長時間沒能選出領導者。在這個過程中,自由派、保皇派、激進主義和共產主義者各自爭取。馬克思在這期間在巴黎度過最重要的時光,《共產黨宣言》1848年在倫敦和巴黎發表,從此改變世界。最終,拿破侖的侄子,保守的路易·波拿巴在12月被選為總統,4年後稱帝,革命又一次回到帝國。1848年革命的火焰向東傳播,在整個中歐引起變革。

動蕩的年代是藝術家的年代。19世紀40年代,政治天才匱乏,藝術天才卻令人驚異地集中出現。天才不約而同聚集到一起,超過之前之後多年的總和。他們的光輝不但沒有相互遮掩,反而相互點亮,連成一片耀眼的光芒。

在這10年中,雨果走入人們的視野。他在1827年發表《克倫威爾》的浪漫主義宣言,在1831年發表《巴黎聖母院》,1841年,他入選法蘭西學術院,同時逐漸步入革命浪潮;巴爾紮克正在他寫作的巔峰,在他人生這最後10年,他寫出《人間喜劇》中最經典的篇章:《幻滅》、《農民》與《貝姨》。大仲馬受到所有人的喜愛,1844年至1845年,他寫出了傳奇的《三個火槍手》和《基度山伯爵》,而他的兒子,年輕的小仲馬在1848年寫下《茶花女》,這故事如此美麗,讓後人流下了無數眼淚。1842年,司湯達過世,留下傑出的《巴馬修道院》。他的現實主義留給朋友梅裏美,梅裏美寫出《卡門》,後人比才據此譜寫歌劇,兩個法國人讓熱情的西班牙姑娘名垂青史。女作家喬治·桑也在此時給出自己的代表作《康素愛蘿》與《魔沼》。

喬治·桑,這位曆史上最著名的沙龍女主人,在家中曾宴請當時幾乎所有知名藝術家,她以個性出名,她抽煙,穿男人衣服,與繆塞和肖邦都有浪漫的故事。肖邦的祖國是波蘭,可是生平最重要的創作時光屬於巴黎,他在巴黎住了17年,直到1849年去世。他與喬治·桑同居十餘年,與李斯特、德拉克洛瓦、巴爾紮克和海涅交往甚密。在他生命的最後10年,他寫下大量鋼琴曲、協奏曲和著名的波蘭舞曲《英雄》,將他的愛情和思鄉刻進憂傷的旋律。李斯特是肖邦的引介人,他比肖邦更早到巴黎,與柏遼茲成為朋友,以華麗技巧聞名於世。柏遼茲是法國音樂的驕傲,他戲劇性的風格、幻想的力量開創了法國浪漫主義音樂的天空。浪漫主義是時代的主題。斯塔爾夫人是將德國浪漫精神介紹到法國的人。海涅的《浪漫派》寫下樸素的呼聲。他說古典藝術隻表現有限事物,而浪漫主義藝術利用譬喻暗示無限事物。這個最純真的德國詩人在巴黎居住了18年,他的浪漫和自由精神,他對德國中世紀詩歌的發現,都給巴黎和後來的德國精神帶來重要啟迪。海涅在巴黎認識了馬克思,馬克思1943年到巴黎,開始研究政治經濟學,成為共產主義者。

所有這些人同時出現在巴黎,無論如何都是個奇跡。雖然在1848年革命之後四散東西,放逐、死亡或移居,但在那之前短短的20年間,他們在這小小的城市創造了足以傲然千年的一切。

19世紀的巴黎是浪漫主義的巴黎。古典主義的理想成為太過靜態的保守。理性的年代優雅安詳,隨著啟蒙遍及歐洲,一切都能找到理智的秩序和普遍規律,然而啟蒙時代過去了,從18世紀末尾開始,人們開始被一種強大的狂野的熱情席卷,這種熱情從德國出發,逐漸彌漫到整個歐洲。它崇尚不顧一切的犧牲、悲劇性,甚至是毀滅的激情。它不在乎規律,而在乎情感對束縛的掙脫。它與革命並行,卻又超脫於革命的得失,成為追求神秘宇宙的超脫想象。它一方麵純真而甜美,另一方麵又沉浸於混亂與殘酷,它接受一切,唯獨不接受服從的秩序。這種普遍精神從施萊格爾兄弟、歌德與席勒的詩歌開始,由貝多芬發揚光大,最後隨著7月與2月的兩場革命,在巴黎落地開花了。

浪漫主義強調的一切:個人的個性、內心的世界、狂風暴雨般的激情、對信念的獻身,成就了一個極具個性的巴黎。巴黎熱愛浪漫主義,它容納如此多的浪漫主義藝術。它因此成為世界中心,不因財富,不因戰功,隻因絕無僅有的藝術。是藝術家成就了巴黎。他們見證了時代的狂熱與動蕩,他們來自革命,卻遠遠超越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