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看不明白了,3個月前俾斯麥不是為“王侯會議”的事情跟奧地利鬧翻臉了嗎,怎麼才過了一百來天,就又跟奧地利穿上一條褲子了?
等到他知道了俾斯麥的心眼和手腕,明白俾斯麥為了普魯士的利益,能夠在列強之間縱橫捭闔,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之後,隻好承認自己的智商和宰相的不在一個數量級上,乖乖地躲在一邊看好戲去了。
俾斯麥的這個最後通牒就是個圈套,丹麥作為一個立憲國家,法令可不是國王一個人說撤銷就能撤銷的——那得議會開會批準才行。所以就算人家想撤,無論如何48小時之內都弄不完。
與此同時,俾斯麥還照會英法俄那幾個大國,說你們看看,丹麥要吞並德意誌的領土,我們普魯士實在看不過去了,何況奧地利跟我們還站在一條線上,你們有啥意見就趕緊提,不然我們就要自己動手維護德意誌邦聯的團結統一和領土完整啦!
英國法國和俄國都不是傻子,誰也不願意為了和自己八杆子打不著的一個丹麥,同時和普奧兩個國家翻臉。於是,普魯士就要動手了。
俾斯麥是一個天才的政治家和偉大的外交家,可是從來沒有人說過他是個軍事家——他對打仗基本上一竅不通,真要動手,那得另請高明才成。至於陸軍大臣羅恩呢,是個軍事管理和製度建設的絕頂高手,對運籌帷幄、排兵布陣什麼的反而不在行。
就這樣,“德意誌統一三傑”當中的第三位,就要登場了。
這位與俾斯麥和羅恩並稱“德意誌統一三傑”的人物,叫赫爾穆特·卡爾·貝恩哈特·馮·毛奇。
1800年,毛奇出生在丹麥一個沒落貴族的家庭裏,11歲時進了哥本哈根的軍校,畢業後從軍,當然從的是丹麥軍隊。因為丹麥軍隊規模太小,晉升的機會少,為了個人發展,1821年毛奇轉入普魯士陸軍。這對毛奇倒沒啥困難,因為他是個語言天才,通7國語言,就是轉到意大利或者土耳其也沒語言障礙。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