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俾斯麥——不是隻有鐵和血(9)(1 / 1)

法蘭克福議會討論的主要問題是德國統一。議會先是傾向於大德意誌的方案,還在6月29日選舉了奧地利的約翰大公爵做帝國攝政,組織了一個名頭很大,其實啥實權也沒有的“德意誌帝國政府”。不過,經過後來的繼續討論,與會者最終通過的是小德意誌的方案。1849年3月28號,法蘭克福議會通過了帝國憲法,選舉普魯士國王當統一的“德意誌帝國皇帝”。

不過,無論是奧地利還是德意誌各邦,都沒把這個過家家似的的議會決議當回事,被議會選為皇帝的腓特烈·威廉四世也沒把它當回事。因為這個議會決議不僅沒有得到任何一個邦的君主的同意,而且按這個憲法,堂堂帝國皇帝對議會的決議也沒有否決權。所以腓特烈·威廉四世幹脆說,自己“絕不撿拾溝渠裏的皇冠”。

既然普魯士國王不接受這個議會的結果,奧地利和南德各邦更是因為反對小德意誌方案而離開法蘭克福,大部分議會代表們就都被各自的邦政府給領回家了,剩下少數的頑固派也被普魯士軍隊給轟走了。

這些頑固的代表們跑到斯圖加特,想繼續折騰,可是到了6月18日,又被符騰堡的軍隊給轟走了。7月份,從法蘭克福開始的國民議會最終解散,最堅決的革命派們逃到了美國。隨著法蘭克福議會的散夥,1848年德意誌的革命就此結束了。

腓特烈·威廉四世不接受法蘭克福議會的結果,隻是因為他不想得罪奧地利,更不想當這麼個被沒權力的議會所控製的傀儡皇帝,至於德國統一和自己當貨真價實的皇帝,他還是很感興趣的。

法蘭克福議會解散之後,他曾經嚐試成立愛爾福特聯盟議會,也是搞小德意誌方案,結果奧地利反應強烈,先是派兵進入和普魯士站在一條線上的黑森,然後又派了自己的跟班巴伐利亞跟普魯士軍隊對峙,甚至還鼓動俄國出麵威脅普魯士。

腓特烈·威廉四世隻好服軟,轉而在1850年11月29日簽訂奧爾莫茨和約,放棄了領導德國統一的計劃,繼續維持維也納會議之後的德意誌邦聯。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