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俾斯麥——不是隻有鐵和血(1)(1 / 1)

(1)

1870年1月18日,法國巴黎郊區的凡爾賽宮。

快到中午的時候,長達72米的鏡廳裏麵已經擠滿了人:2000名來自德意誌各邦的諸侯、貴族、文武百官在普魯士王太子腓特烈的帶領下各就各位。正午一到,身穿普魯士第一軍團製服的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出現在了鏡廳門口。

威廉一世掃視全場之後,快步走上了講台。在他背後,豎立著普魯士第一軍團、普魯士和巴伐利亞的旗幟。

威廉一世邀請各邦君主上台跟他站在一起。祈禱儀式之後,他做了一個簡短的致辭。普魯士的駙馬,巴登大公爵帶頭高呼“皇帝兼國王陛下,威廉皇帝萬歲!”隨後,2000人一起高呼:“萬歲!萬歲!”

對於全德國來說,這一天是永載史冊的日子——在普魯士的第一任國王腓特烈一世登基稱王170周年的紀念日,他的第五代子孫,普魯士的第七任國王威廉·霍亨佐侖正式登基,成為統一的德意誌帝國的皇帝。

德意誌的統一固然是從普魯士時代開始,特別是拿破侖入侵德意誌之後,千千萬萬仁人誌士共同奮鬥的結果,不過,帶領普魯士走完統一前夕最後,也是最艱難的一段道路的,正是此刻站在講台下的隊伍最前列的普魯士宰相奧托.馮.俾斯麥。

一提到俾斯麥,大家都知道他有個著名的綽號——“鐵血宰相”,再加上他晚年那些怒氣衝衝的畫像,好像他生來就是個專橫跋扈的帝國主義好戰分子似的。其實,這位天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不僅是統一德國的最大功臣,位列“德意誌統一三傑”之一,而且也是維持了全歐洲二十年和平的最大功臣。

所以,俾斯麥的一生,不是隻有鐵和血。

1815年4月1日,俾斯麥出生在普魯士的一個叫申豪森的小鎮(這個地方在柏林以西大約100公裏,現在屬於薩克森-安哈爾特州)的傳統容克家庭裏。

容克這個詞已經出現好幾次了,我還是在這裏插幾句話說說什麼是容克吧: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