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李斯特——打通德意誌的血脈(10)(1 / 1)

史料記載,這位腓特烈.威廉三世生性溫和內向,甚至可以說是柔弱。如果生在太平時期,他完全可以穩穩當當地做一個守成之君,可是,生不逢時的他卻遭遇了法國革命和拿破侖入侵等等普魯士建國以來從未遇到的艱難狀況。麵對艱難的時局,這個柔弱的君主卻迸發出了強大的精神力量。

盡管腓特烈·威廉三世被迫逃離了柏林,可他從來沒有像中國幾十年後那個同樣逃離了首都,躲到承德去的滿清皇帝那樣醉生夢死。他不遺餘力地支持普魯士的改革事業,尤其是文教事業。

在東普魯士,他對那些從拿破侖占領下的哈勒大學逃出來的教授們說了這樣的話:“這個國家必須用它精神上的力量來彌補它物質上的損失。正是因為貧窮,所以要辦教育。我還從未聽說過哪個國家是因為辦教育而辦窮了的,辦亡國了的。教育不僅不會使國家貧窮,恰恰相反,教育是擺脫貧困的最好手段!”腓特烈·威廉三世還說,“大學是科學工作者無所不包的廣闊天地,科學無禁區,科學無權威,科學自由!”

——排版條件所限,否則我很想把腓特烈·威廉三世的這些話用加粗的特號字打出來。

正是從腓特烈·威廉三世和洪堡博士開始,德意誌這個人多地少,資源匱乏的民族的科學技術獲得了飛速的發展:

1864年到1869年間,在全世界生理學界的100項主要發現當中,德意誌民族就占了89項。

到1869年為止,現代醫學領域中,德意誌民族的發明有33項,英法兩國合計20項。

1855年到1870年間,德意誌民族在電學、光學和熱力學方麵的發明一共有136項,同期英法兩國加在一起隻有91項。

就這樣,得到腓特烈·威廉三世支持的,由施泰因和哈登堡等人主持的改革,使普魯士開始從一個落後的封建國家轉變成近代化國家。

它是宣言書、它是宣傳隊、它是播種機,它更是普魯士乃至於整個德意誌千年國運的偉大轉折點。

常言道,自助者,天助之。這一時期的國際形式也發生了有利於普魯士的轉變:拿破侖的好運氣快用完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