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改革從來都不是一帆風順的,施泰因的這些舉動損害了普魯士各級封建主的利益。容克(還記得這個詞嗎,普魯士地主們的專用稱呼)們就設置圈套,讓施泰因幾封有抨擊拿破侖言論的信件落到了拿破侖手裏。1808年11月24日,施泰因迫於拿破侖的壓力逃往俄國。
盡管隻幹了這麼幾年,但是施泰因是開啟了普魯士改革之路的第一人,所以,他應該是煙雲在本章開頭時說到的,這一時期普魯士的諸多仁人誌士當中的第一個。
(3)
接任普魯士宰相的是哈登堡侯爵。
哈登堡也是一個堅定的改革派,但有施泰因的教訓在先,他就比施泰因更強調策略性:他在1811年9月14日發布了《調整敕令》,規定農民在把世襲耕地變成自由地產的時候,必須割讓土地的1/3給原來的領主,此外,農民要想免除徭役和租稅的話,也要向領主繳納贖金才行。這些新政策就此減少了來自容克地主們的改革壓力。
與此同時,哈登堡在城市裏大搞工商業自由,取消封建行會的特權,鼓勵行業內部競爭。
哈登堡的改革也帶動了普魯士其它領域的改革:
沙恩霍斯特將軍開始改革普魯士軍隊。他設立了國防部和總參謀部,把總參謀部初步建設成了一個平時負責訓練,戰時負責指揮的專業管理機構,他還開始把義務兵役製轉變成普遍兵役製,包括貴族子弟和容克地主子弟在內的特權階層也必須服役才行。
威廉·馮·洪堡博士則對普魯士的教育進行了改革。他把普魯士本來就領先全歐洲的義務教育製度進一步推向深入,讓所有階層的子女都有相同的機會接受教育,除此之外,他還創建了柏林洪堡大學。
施泰因、哈登堡、沙恩霍斯特、洪堡,等等等等,眾多的愛國誌士共同推動了普魯士改革的洪流,可我們不能忽略的是,站在這批仁人誌士背後的,是頂住了最大的壓力、堅定地推動改革的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威廉三世。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