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李斯特——打通德意誌的血脈(6)(1 / 1)

為了對抗拿破侖,1805年8月9日,俄國、奧地利和英國結盟,又組織了第三次反法同盟。腓特烈·威廉三世還是覺得惹不起人家拿破侖,就鐵了心不摻合,還在半個月以後的8月24日單獨和拿破侖簽定了條約,宣布在未來的戰爭中保持中立。厲害歸厲害,拿破侖可絕不是個單挑全世界的莽撞人,看普魯士這麼恭順,他就把原來屬於英國的漢諾威地區交給了普魯士。

可普魯士旁邊的神聖羅馬帝國就沒有這樣的好運氣了。大革命期間被砍了頭的法國倒黴蛋國王路易十六的大舅子,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利奧波德二世以及他兒子弗朗茨二世,為了維護歐洲的舊秩序,就充當了反法的排頭兵。

頭三次反法聯盟他們都摻合了,結果先後三次被拿破侖擊敗,到了1805年12月16日,在奧斯特裏茨戰役被拿破侖再次打得滿地找牙之後,弗朗茨二世被迫和法國簽訂《普雷斯堡和約》,轉年的8月6日,拿破侖又強迫弗朗茨二世放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稱號,改稱奧地利皇帝,維持了上千年的德意誌民族神聖羅馬帝國就此徹底滅亡。

這個空殼子國家的完蛋倒沒什麼令人惋惜的,法國思想家伏爾泰對它做過一個精辟的總結:“既不神聖、也非羅馬,更不是個帝國。”

拿破侖解散神聖羅馬帝國,為的是自己控製整個德意誌。於是,他開始組建一個叫“萊茵邦聯”的德意誌小國集團,自任保護人。

(2)

這個萊茵邦聯剛一成立,就有16個德意誌邦參加——當然都是被拿破侖強拉入夥的。包括巴伐利亞、巴登、符騰堡、列支敦士登等等在內,萊茵河兩岸的德意誌邦基本上都參加了這個新組織。邦聯在法蘭克福搞了一個兩院製的樣子貨議會,推舉拿破侖做主持邦聯軍事和外交的保護人,並且承諾一旦開仗,就向拿破侖提供一定數量的軍隊。一句話,這個邦聯就是拿破侖的政治傀儡。

隨後幾年的時間裏,德意誌另有23個邦被迫加入了邦聯,到了1810年前後,隻有奧地利、普魯士、受丹麥控製的荷爾斯泰因和受瑞典控製的波美拉尼亞這四個地區沒有加入。這樣,德意誌邦聯就成了一個包括39個政治實體的巨大的政治聯盟。

不過,這個政治聯盟的每個成員都有內政的自主權,它們共同的職責隻是充當拿破侖的小跟班而已,跟德意誌的統一沒啥關係。

至於普魯士這邊呢,生不逢時的國王腓特烈.威廉三世盡管對拿破侖一而再、再而三地隱忍退讓,但是拿破侖還是嫌他半推半就不夠爽快。法國的老大隨後就在和英國和談時,流露出了把漢諾威地區交給英國的想法。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