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李斯特——打通德意誌的血脈(1)(1 / 1)

(1)

1833年12月31日深夜,成百上千的馬車,滿載著各種各樣的貨物,在德意誌30多個邦和自由市之間的邊界線上排起了長隊。新年的鍾聲剛一敲響,馬車們就呼嘯著衝過了邊界。

這可不是普魯士或者別的哪個德意誌邦搞的什麼軍事行動,更不是逃難的。它是各邦商人們自發的行為——從這一刻開始,德意誌關稅聯盟誕生了,參加聯盟的各個邦之間互相免收關稅和過境稅。

這個時刻對於德意誌曆史的重要性,絲毫不亞於37年後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登基稱帝的那一刻。因為,從這個時刻起,德意誌的經濟血脈開始暢通了。

促成這一偉大的時刻的,是全德意誌許許多多的仁人誌士,而這其中最為重要的人物,就是本章的主角:弗雷德裏希·李斯特。

我敢保證,這位李斯特是《十個人的德意誌》全篇總共十位主角中知名度最低的一個,甚至有人會以為我要說的是那個匈牙利的鋼琴家弗朗茲.李斯特。

這位弗雷德裏希.李斯特不會彈鋼琴,他是一位經濟學家。跟前五章不一樣,這一章不是他一個人的傳記,他隻是一個代表,德意誌千年曆史又一個最低點時的代表。

腓特烈大帝之後,德意誌統一之前,也就是十八世紀末到十九世紀初這個時候,德意誌內憂外患,風波不斷。所謂家貧思孝子,國破顯忠臣,德意誌的忠臣孝子們奮起挽救了民族,挽救了國家,而弗雷德裏希.李斯特,正是這許許多多仁人誌士中的一員。

1786年,神話一樣的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大帝去世了。由於腓特烈大帝一輩子沒兒沒女,王位就交由他侄子來繼承。

專製政體最大的毛病之一就是確定繼承人的方式——由於不是靠選舉,而是靠投胎,所以就算是普魯士王國這樣有為的君主成串出現,也不可能保證每個國王都像腓特烈大帝一樣英明神武。他的繼任者盡管也挺能幹吧,但是比前任還是差了不止一兩個數量級。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