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戎馬一生,發動了三場大戰,可戰略目標不過就是西裏西亞這麼一個省,這跟後來那些在全歐洲,乃至於在全世界縱橫捭闔的戰略家們相比,就差了不隻一兩個數量級。可就是圖謀西裏西亞這麼一個省,腓特烈大帝還引來了俄奧法三國的圍攻,要不是天上掉下來一個餡餅沙皇,普魯士和後來在普魯士基礎上建立起來的統一德國也就提前完蛋了。
細說起來,普魯士也好,後來的統一德國也好,跟日本有個地方很像:因為地小、人多、資源少,所以做事很精細,體現在軍事上就是單兵的素質非常的高,戰鬥指揮和戰役指揮很出色,往往能夠以少打多,不落下風;但是由於地方實在太小,沒見過什麼大世麵,一上升到戰略層麵就不行了,動不動就兩線作戰甚至三線作戰,最後徹底完蛋。算起來,德意誌兩千來年的曆史上,真正的戰略家總共就出過那麼一個半。另外一半,在後麵再細說吧!
最後,腓特烈大帝的內政改革並不徹底。在18世紀末,英國早就完成了民主革命和第一次工業革命,法國也已經開始了革命,但腓特烈大帝統治下的普魯士,仍然是一個老舊的封建國家,農奴製盛行,沒有一部成文的憲法,公民權更是聞所未聞。這就為拿破侖在法國掌權後,普魯士的迅速失敗埋下了伏筆。
不管怎麼說,瑕不掩瑜,腓特烈大帝畢竟是普魯士曆史上最偉大的統治者,也是德意誌曆史上最偉大的統治者之一。古往今來,他老人家的粉絲遍布德國內外,有如滔滔江水綿延不絕。
1786年,在冒雨堅持檢閱部隊長達6個小時之後,74歲的老國王病倒了。8月17日,他在無愁宮的沙發座椅上安詳去世,臨終遺言是“我將毫無遺憾地離開這個世界。”——是的,他繼位時繼承的是一個領土和人口排在歐洲前十名以外,軍費開支超過國家歲入80%,很多人要靠土豆這種粗糧為生的貧窮小國,身後留下的卻是一個領土和人口都增長了60%,擁有大軍20萬,國庫存銀5100萬塔勒,與俄國、法國和奧地利並稱歐陸四強之一的新普魯士。
——偉哉,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大帝!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