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布勞恩元帥兩戰兩敗,奧地利不得不臨陣換將,派了個叫道恩的元帥接任普軍統帥,此人就此成為了腓特烈大帝一生在戰場上最大的對手。
1757年6月18日,腓特烈率領普軍3.5萬人,進攻道恩元帥的5.3萬奧軍,打響了七年戰爭中的第三場大仗:科林戰役。
科林戰役開始時,腓特烈本來想讓左翼的齊騰率領騎兵迂回到奧軍右翼頂點進攻,然後再搞中路跟進的,沒想到齊騰的進展太順利,以至於腓特烈改變了主意,讓中路不再向左跟進,而是直接進攻,準備夾擊奧軍。
可下一個沒想到的是,奧軍在道恩元帥的統領之下,變得頑強起來。齊騰沒能衝跨奧軍的右翼,道恩又及時投入了預備隊,等到晚上,腓特烈的軍隊被擊退,損失1.3萬人,連普魯士對布拉格的威脅都被解除了。
科林戰役是腓特烈領兵以來打的第七場戰役,也是第一次失利。科林失利以後,奧地利、俄國和法國的包圍圈逐漸合攏,普魯士速勝的機會已經喪失,
到了1910年代,德意誌帝國的總參謀長史裏芬元帥伯爵曾經指出,七年戰爭初期普魯士唯一的獲勝機會就是全力以赴南下,一舉擊潰奧地利,打破包圍,但是腓特烈大帝卻高估了西麵法軍的作戰決心,留了3、4萬兵在西線防禦,結果喪失了戰機。
後麵會說到,這個史裏芬也算是名將一枚。不過,他的這句話基本上就是事後諸葛亮,用來教教軍校學生還行,用來批評腓特烈大帝基本上就是扯淡了——如果腓特烈能在1756年10月出兵時,就算出來從1757年下半年開始法國人進攻乏力,那他就不是大帝了,整個一個大神。
法國人進展乏力的主要原因在於,領兵的黎塞留元帥是個花花公子,一而再再而三地錯過了一舉攻入普魯士的機會,以至於整個七年戰爭裏,都沒能給腓特烈大帝造成什麼真正的麻煩。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