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56年10月1日,腓特烈大帝率領的2.85萬普軍和布勞恩元帥率領的3.4萬奧軍在易北河西麵的羅布西茨交火。結果雙方損失相當——都損失了大約2500到3000人不等,但奧軍敵不過普軍的攻勢,首先退出了戰場。從戰術角度來說,還是腓特烈大帝獲勝。
可是到了1757年,法國和俄國也加入戰爭,對普魯士作戰。這樣一來,腓特烈的處境就不妙了:普魯士北麵靠海,東麵南麵和西麵分別是三個強敵:俄國、奧地利和法國。按《孫子兵法》的說法,普魯士已經陷入了“死地”。
孫子兵法裏又說,“陷之死地則後生”,也就說,混到這個份兒上,就剩下拚死作戰這一條路了。
腓特烈大帝也是這麼想的。
腓特烈大帝明白,想要置之死地而後生,就不能被動挨打——反正守也守不住,而是要主動出擊,爭取早日打破敵人的包圍圈。於是,他集中大軍11萬,兵分四路南下進攻波西米亞,然後四路再合成兩路,沿著易北河繼續南下,準備進攻布勞恩元帥統領的同樣人數的奧地利軍隊。
5月6日,普奧兩軍的先頭部隊在布拉格附近相遇,展開了布拉格戰役。由於奧地利軍隊居高臨下,在戰役開始的時候就占據了優勢。奧軍右翼一舉擊潰普軍左翼的進攻,連普魯士的老元帥施維林都中彈身亡。關鍵時刻,對戰局的嗅覺極其敏銳,堪稱天才的腓特烈大帝卻迅速抓住了奧軍右翼得勝之後恃勇輕進,脫離中央部隊的空檔,用自己中央的22個步兵營包圍了奧軍右翼;與此同時,齊騰中將率領的普魯士騎兵也從戰場外圍迂回到奧軍中路背後,發起奇襲;等戰局形勢稍微逆轉,普軍中路就在曼施泰因少將的率領下,也發起了正麵進攻。
在普魯士三路軍隊的左右夾擊之下,奧軍大敗,從下午4點起全線撤退。
布拉格之戰是七年戰爭中腓特烈的第二場大戰。盡管最後迫使奧軍撤退,從戰術上講是勝利了,但普魯士的傷亡跟對手一樣,都是差不多1.4萬人,普魯士還損失了1名元帥,1名中將和2名少將,不說元氣大傷吧,損失也夠驚人的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