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腓特烈大帝——德意誌的千古一帝(18)(1 / 1)

當腓特烈率軍凱旋柏林的時候,老百姓在歡呼中第一次稱他為腓特烈“大帝”,要知道,從紅胡子腓特烈死後,整個德意誌在五百年間,從來沒有任何統治者得到過這個稱呼。

可兩戰兩勝的腓特烈大帝的光輝歲月才剛剛開始。

進入和平時期,腓特烈大帝的文治能力得到了巨大的施展空間:

他先後推行了農業改革(種植高產的馬鈴薯以解決糧食問題、在自己的國王領地上取消農奴製等等)、軍事改革(在訓練中深入推行以側翼進攻為主的“斜線式戰法”,取消強迫農民當兵的政策,將軍費的主要來源由國家財政負擔改為由王室的領地收入負擔,以減輕國家的財政壓力等等)、教育改革(建立了數以百計的鄉村學校,深化了從1717年他爹統治的時代就開始實施的小學義務教育等等)、司法改革(廢除刑訊逼供,強調人人平等,允許任何人向他本人提出司法申訴等等)、建立了有監督的公務員製度,強調天主教和新教的和諧共存,允許出版自由,乃至於允許柏林的報紙上出現諷刺自己的漫畫,甚至對同性戀都采取了寬容的政策,等等等等。

腓特烈大帝的文治,被當時法國的人文主義哲學泰鬥伏爾泰稱做“開明君主專製”的代表,兩人還保持了長期的通信關係和友誼。

11年的和平建設時期過得飛快,可是,動蕩的歐洲局勢注定了腓特烈大帝還有重上戰場,乃至於創造“普魯士永遠的軍事神話”的機會。

到了1756年前後,歐洲的外交形勢又逐步惡化了——普魯士和雄心勃勃向西擴張的俄國之間,關係日漸緊張;由於和英國合好,普魯士又得罪了跟英國在全世界掐架爭奪殖民地的法國;普魯士和奧地利之間為爭奪德意誌控製權,也是衝突頻發,被普魯士趕下神聖羅馬帝國皇位的奧地利女王特雷莎甚至聲稱,“為了奧地利的強大,我不惜賣掉自己的最後一條裙子”。

為了製伏就算光屁股也要打仗的奧地利,1756年8月29日,腓特烈大帝先發製人進攻薩克森。從這算起,這一仗打了整整七年,所以史稱“七年戰爭”。

七年戰爭裏,普魯士的開局不錯,出兵才一個月就打下了薩克森的首府德累斯頓,然後順利進入波西米亞。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