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腓特烈大帝——德意誌的千古一帝(17)(1 / 1)

這一仗,普軍損失3911人,奧軍損失7444人,腓特烈在極其不利的條件下大獲全勝。

這一仗在軍事學上也有很深刻的意義:

從古代到近代,由於地方小、人口少,再加上智力不夠發達,歐洲人打仗沒有什麼戰略。他們打仗時最強調的就是陣型,比如步兵應該在什麼位置上,弓箭兵應該在什麼位置上,騎兵應該在什麼位置上,打起仗來先射箭,然後騎兵衝鋒,最後步兵再上什麼的。像我在前麵介紹腓特烈打的這四場仗,動不動就是“左翼”、“右翼”、“中路”什麼的,說的也都是陣型。

在腓特烈以前,歐洲人上千年打仗基本上都是兩翼齊飛,然後再來個下底傳中,中路突破什麼的。而腓特烈呢,盡管索爾這一仗最終也是打成了兩翼齊飛,但按他戰前的構想,應該是右路突破,左中路固守,也就是說,把進攻的陣線從兩翼連成的一條直線變成斜線。在後麵的戰役中,腓特烈進一步發揮斜線戰術的威力。到了腓特烈晚年,“斜線戰術”簡直就成了這位大帝的金字招牌,這也是全歐洲的軍事常識和基礎。

(2)

1745年底,在前後兩次西裏西亞戰爭中,連續吃了腓特烈四次大虧的特蕾莎還不死心,集中奧軍主力實施中路突破,撇開東邊的西裏西亞和西邊的薩克森一概不管,直接進攻勃蘭登堡本土,想要來個中心開花。可是這次更慘,奧地利軍隊還沒堅持到當時正在西裏西亞的腓特烈這個男一號出場,就被留守柏林的普魯士老元帥,老利奧波德親王給擊敗了:1745年12月,老利奧波德親王率領的本土留守普軍2.5萬,在凱撒斯多夫會戰大敗奧地利大軍3.1萬人。

神聖羅馬帝國隻好再次向普魯士求和,表示永久割讓西裏西亞,特蕾莎本人也不當那個惹禍的帝國女皇了,退而求其次,隻當奧地利女王,而請求普魯士承認自己的丈夫弗朗茨·史蒂芬為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反正腓特烈的眼裏隻有西裏西亞,不在乎誰當那個掛名皇帝,於是到了12月15日,雙方在德累斯頓簽署停戰協定,第二次西裏西亞戰爭到此結束。

西裏西亞戰爭結束了,可奧地利王位繼承戰還沒完事呢!德累斯頓協定簽署以後,奧地利不得不和其餘列強繼續打了3年的仗,可普魯士卻從此贏得了長達11年的和平發展的機會。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