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成年人,要時刻保持對生活的熱情,多與人交流,多參與活動,多培養興趣,這樣才不會感到生活的乏味和壓抑,也就可以避免對人對事的淡漠。
◎有效緩解方法
社交訓練法
先要讓患者對自己有一個正確的認識,讓他知道他的孤僻、冷漠和過於內向的危害,促使其能夠主動配合訓練。訓練開始時,由施治者與受訓者共同商定,以某位朋友(或同學、同事)為交談對象,每次要求其主動交談5分鍾,內容和方式不限。以後逐漸做比較融洽地隨意交談;成功後,可逐步增加交談的時間(從5分鍾增到20分鍾,再增到半小時),對象由1人增到5人;成功後,改變訓練內容,鼓勵其積極參加集體活動,投入現實生活。
興趣培養法
興趣培養有助於改善興趣索然、情感淡漠的人格。先要讓患者懂得:人生是一段情趣無窮的愉快旅程,每一個人都應該像一位情趣盎然的旅行家,每時每刻都仿若在奇趣歡樂的道路上旅行,這樣才能充滿前進的動力和生活的樂趣。然後,要有意識地接觸社會生活,促使興趣多樣化。除此,還可以參加興趣小組,培養繪畫、歌詠、舞蹈、藝術、體育、科技等興趣。
癔症型人格障礙
癔症型人格又稱歇斯底裏人格或表演型人格,此類型人格障礙者多見於女性,在各種年齡段都有發生,尤其以中青年女性最為常見,且一般發病年齡都在25歲以上。
◎症狀
表情誇張,裝腔作勢,情感體驗較為膚淺;暗示性很高,容易受到他人的影響;以自我為中心,喜歡強求別人符合他的意誌或需求,否則就給別人難堪或表現出強烈不滿;總是渴望表揚和同情,感情易波動;喜歡刺激,因此總是頻繁地參加各種社交活動;渴望受到別人矚目,為了引起注意,不惜嘩眾取寵,危言聳聽,或用奇特的外貌和行為吸引他人;情感反應強烈且易變,完全按照自己的情感來判斷是非;誇大其詞,還喜歡摻雜幻想情節,難以應證。
一般來講,癔症型人格障礙會隨著年齡的增長、心理的逐漸成熟而有所減輕。但這不是說可以不治而愈,患者在應激狀態下還有可能發生癔病症狀。
◎病因
目前為止,癔症型人格障礙產生的原因尚缺乏研究,但是一般認為該種人格的形成與早期家庭教育有關,父母溺愛孩子,使孩子受到過分的保護,造成心理年齡嚴重滯後於生理年齡,甚至停留在少兒期的某個階段,從而表現出癔症型人格特征。另外,患者的心理常有暗示性和依賴性,這也可能是此類型人格產生的原因之一。
◎治療
情緒自我調整法
先要請自己的親朋好友說出他們對這種情緒表達的看法,對他們的說法不要反駁,要自我反省,看看哪些是有意識的,哪些是無意識的;哪些是受人喜歡的,哪些是令人討厭的。令人討厭的要堅決改進,受人喜歡的在表現強度上要力求適中;將無意識的表現寫下來,放在醒目處,以便自我提醒。
升華法
癔症型人格障礙患者有一定的表演才能,因此可以將計就計,讓她們把興趣轉移到藝術表演上,使其原有的淤積能量在表演中得到升華。
◎預防
對於癔症型人格障礙的主要預防仍應從幼年開始,即父母不要過分關注孩子的一舉一動,對於孩子做的正確的或者優秀的事情,誇獎也要適度。否則,會使得孩子感覺自己是所有人的焦點,以致逐漸發展成為癔症型人格障礙。
◎有效緩解方法
及時就醫以緩解症狀。
回避型人格障礙
回避型人格又叫逃避型人格,這種人格的最大特點是心理自卑、行為退縮,麵對挑戰多采取回避態度或根本沒有能力應付。因此,多會給生活和工作帶來巨大的幹擾,甚至無法正常工作或生活。
◎症狀
回避性人格障礙者常會有以下幾項或者全部的症狀表現:
1.對於他人的批評或不讚同很容易受到傷害。
2.除了自己的至親外,幾乎沒有好朋友或知心人。
3.如果不能肯定自己會受到歡迎,一般總是不願卷入他人的事務之中。
4.有明顯的行為退縮表現,對需要人際交往的社會活動或者工作總是盡量逃避。
5.有自卑心理,因為害怕惹人笑話或者回答不上來,因此在社交場合總是緘默無語。
6.羞澀而敏感,害怕在別人麵前露出窘態。
7.對於不在自己常規之中的事情,哪怕再簡單不過的事,也總是誇大潛在的困難和危險。
◎病因
回避型人格形成的主要原因是自卑心理。而自卑感同樣也是起源於人的幼年時期,當兒童感覺到自己無能時,會產生一種不勝任和痛苦的感覺,這便是自卑。除此,當兒童有某些生理缺陷或心理缺陷時,也會產生輕視自己、認為自己在某些方麵不如他人的自卑心理。對成人來講,性別、出身、經濟條件、政治地位、工作單位等等都有可能是其自卑心理產生的原因。如果這種自卑感得不到及時消除,久而久之就成為了人格的一部分,形成回避型人格障礙。
◎治療
對回避型人格障礙的治療,主要是讓患者從心理上建立自信。
◎預防
對於身體或心理有缺陷的兒童,父母首先不要自卑,要告訴孩子任何事情都不是完美無缺的,人也是一樣;對於經濟狀況、社會地位、出身等較差的家庭,父母一定要教育孩子不應該與別人攀比,應該努力上進改善一切。
對於成人,首先要對自己有充分的認識,不要隻看到自己的缺點,更要知道人無完人的道理;在麵對事情時,不要讓消極的自我暗示抑製了自信心,要對自己說“我一定能行”。麵對挫折,不要一蹶不振,要從中吸取教訓,爭取下一次做好。
◎有效緩解方法
消除自卑感
(1)正確認識自己,提高自我評價。要善於發現自己的長處,肯定自己的成績,要認識到任何人都不是十全十美,任何人也不會一無是處,這樣才能提高自信心,克服自卑感。
(2)正確認識自卑感,提高克服自卑感的信心。有的人把自卑心理看作是一種有弊無利之症而感到絕望,這是一種不正確的認識。自卑的人也有優點,如為人謙和,做事謹慎,善於思考等。因此不要因自卑感而絕望,要增強生活的信心,為消除自卑感奠定心理基礎。
(3)自我暗示,自我鼓勵。當自信心不足時,不妨自問:“人人都能幹,我為什麼不能幹?”如果懷著“豁出去了”的心理去從事自己的活動,就會產生自信心。
克服人際交往障礙
可以按梯級任務作業的要求定一個交友計劃。由易到難,逐步進行。例如:
第一周,每天與同事(或鄰居、親戚、室友等)閑談十分鍾。
第二周,每天與他人閑談20分鍾,同時與其中某一位多聊10分鍾。
第三周,在保證上周時間量的基礎上,找一位朋友作不計時的隨意談心。
第四周,在保證上周時間量的基礎上,找幾位朋友在周末小聚一次,或家宴,或郊遊,大家不計時間,隨意聊天。
第五周,在保證上周時間量的基礎上,積極參加各種思想交流、學術交流、技術交流等活動。
第六周,在保證上周時間量的基礎上,嚐試與陌生人或不太熟悉的人交往。
上述梯級任務看似簡單,但認真做起來並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最好找一個監督員,讓他評定你的執行情況,並督促你堅持下去。實際上,第六周的任務強度已超出常人的生活習慣,但作為治療手段,超出常規生活也是適宜的。
衝動型人格障礙
衝動型人格障礙又稱為暴發型或攻擊型人格障礙,其主要特征為行為和情緒具有明顯衝動性。由於該人格障礙患者的發作有突發性,類似癲癇,因此又叫癲癇型人格。衝動型人格障礙有多種形式,包括間歇性爆發障礙、縱火癖、偷竊癖、拔毛癖和病理性賭博等。
◎症狀
衝動型人格障礙者通常可有下列表現:
1.情緒急躁,易發怒,存在無法自控的衝動和驅動力。
2.性格上有向外攻擊、魯莽和盲動性等表現。
3.對於其衝動的動機,有時是有意識的,有時則是無意識的。
4.行動反複無常,有時有計劃,有時又無計劃。行動之前常有強烈的緊張感,行動之後感覺到愉快或放鬆,沒有真正的悔恨、自夷或罪惡感。
5.因心理發育不夠健全或不夠成熟,經常會導致心理不平衡。
6.較正常人,更易產生不良行為和犯罪的傾向。
◎病因
首先是生理原因,當一個人的小腦成熟延遲,則傳遞快感的神經道路發育受阻,使其難以感受愉快與安全,可能是攻擊行為發生的因素。其次是心理原因,一是因各種原因引起的自卑心理,有自卑心理者常尋求某種補償方式,當患者以衝動、好鬥作為補償的方式時,就表現為攻擊性;二是自尊心受挫,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遇到挫折,因而每個人都有攻擊性,挫折越大,越可能出現攻擊行為,甚至使用暴力;其次是家庭原因,被父母溺愛的孩子往往具有較強的個人意識,若是受到限製就會采取“還擊”,若兒童常遭打罵,心理長期壓抑,一旦爆發,往往會選擇較為激烈的行為來發泄,而且,孩子還會受家長的影響,模仿家長的攻擊行為,最後是社會原因,暴力小說和電影常會使缺乏分析的青年人模仿和認同,而社會上流行的“老實人吃虧”的觀念也容易使青年人產生攻擊行為。
◎治療
衝動型人格障礙的治療可運用行為治療的係統脫敏技術。施治者需找出一係列讓患者感到衝動的事件,讓患者給出這些事件對他的主觀幹擾程度,即SUD。治療者按各事件的SUD將它們排列等級。首先讓患者放鬆幾分鍾,施治者可以用語言暗示患者放鬆,然後,指示患者:“當你感覺非常舒適和輕鬆時,請抬起右手示指。”當患者開始做這一動作時,施治者口頭指示患者想象衝動事件層次中SUD程度最輕的事件,讓患者口頭報告在該情境清晰地出現在頭腦中時的SUD程度。
然後,如此反複多次,如果患者對這一衝動事件報告的SUD逐漸下降至某一較低水平且不再下降時,可以認為患者對這一事件的衝動基本消失。施治者便可換用衝動事件層次中的下一個事件,直至求治者對所有事件的衝動都基本消失。
◎預防
1.做好青春期教育,鼓勵患者經常反省,完善自我,將精力運用到學習中,並開展多種形式的業餘文藝、體育活動,培養各種愛好和興趣,陶冶情操,健康成長。
2.正確對待挫折。通過各種手段培養他們的承受能力,並令其能對挫折采取積極的富有建設性的措施;受挫後,盡量用另一種可能成功的目標來補償代替,以獲得集體、他人對自己的承認,從而獲得心理上的安慰;同時,盡量讓其學習好的行為榜樣,從積極的方麵進行引導。
◎有效緩解方法
及時就醫以緩解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