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狀
強迫性人格障礙的主要特征是感到不安全和心存疑慮,從而導致過分的認真、固執、謹慎和僵化。日常可有反複出現本不願意有的想法和衝動,但尚未達到強迫症的症狀標準。患者經常要求精確和完美,因此很多事情會反複核對細節。
◎病因
強迫型人格障礙的形成一般也是在幼年時期,而且也與家庭教育和生活經曆有關。比如父母管教過於嚴厲,造成孩子做事過分拘謹,做任何事都思慮甚多,優柔寡斷,並慢慢形成經常性的緊張和焦慮反應。又如醫生家庭,往往對孩子的衛生過分注意,容易使孩子形成“潔癖”,產生強迫性洗手等行為。另外,幼年受到較強的挫折和刺激,也可能產生強迫型人格。
另有研究表明,家庭成員中有患強迫型人格障礙的,其親屬患強迫型人格障礙的概率比正常家庭要高,因此,強迫型人格障礙還可能與遺傳有關。
◎治療
聽其自然法
對於強迫型人格障礙的治療主要是減輕和放鬆其精神壓力,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聽其自然。比如擔心門沒有關好,就讓它不關好了;屋子沒有收拾幹淨,就讓它不幹淨好了;字寫得不漂亮,不管他,與自己沒關係。開始可能會由此帶來焦慮的情緒反應,但因為患者的強迫行為還遠沒有達到強迫症所表現的無法自控的程度,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和意誌的努力,會逐漸消除的。
當頭棒喝法
強迫型人格障礙患者總是按“應該如何,必須如何”的準則去做,在某種意義上如同機器人一般。要改變這種狀況,就應努力尋找生活中的獨特事件,以求帶來新的觀念、思路和方法,起到“當頭棒喝”的作用,從而改變以往墨守成規、循規蹈矩的習慣。
◎預防
對於強迫性人格障礙的預防,還是要從小做起。父母對孩子的管教不可過於苛刻,有些事情應讓孩子自己做主;做錯了事情也不必過於苛責,將正確的方法教給孩子便可。對於醫務工作者,尤其要注意不能在衛生方麵過分要求孩子,以免造成強迫洗手等行為。
◎有效緩解方法
喊“停”法:當自己感到將要不能控製某些行為時,不妨對自己大喝一聲“停”。當你對自己大聲喊出“停”的時候,你剛才的思維或者行為就會被打亂,自我意識就能起作用了。
依賴性人格障礙
依賴性人格障礙是所有人格障礙中最為常見的一種,也是一切人格障礙的基礎和雛形。依賴性的人格障礙的人常常被別人稱之為“長不大”、“幼稚”等。對於女性來講,由於客觀上很多方麵相較於男性都處於弱勢,因此更易形成依賴性人格。
◎症狀
通常,依賴性人格障礙者會有以下表現:
1.在沒有從他人處得到大量的建議和保證前,無法對日常事物作出決斷。
2.經常感到無助,需要別人為自己作大多數的重要決定。
3.害怕被遺棄,有時明知他人錯了,也會隨聲附和,因為害怕被別人遺棄,所以甘願做低下的或自己不願做的事。
4.缺乏獨立性,很難單獨展開計劃或做事。
5.獨處時有不適和無助感,或想方設法逃避孤獨。
6.經常被遭人遺棄的念頭所折磨。一旦親密的關係中止,會感到特別的無助甚至崩潰。
7.在得不到讚許或遭到批評時很容易受到傷害。
◎病因
依賴性人格障礙的成因主要是兒童時期就過分依賴父母,在他的印象中,父母是萬能的,可以保護他、養育他、滿足他的一切需要。這時,如果父母對其過分溺愛,甚至鼓勵子女依賴父母,孩子缺乏長大和自立的機會,久而久之,在子女的心目中就會逐漸產生對父母或權威的依賴心理,以致成年以後依然缺乏自信,總是依靠他人來作決定,不能負擔起選擇采納各項任務、工作的責任,最終形成依賴型人格。
◎治療
習慣糾正法
將自己的行為每天作個記錄,記滿一周後將這些事件按自主意識強、中等、較差分為三等。對自主意識強的事件,以後遇到同類情況要堅持自己做主;對自主意識中等的事件,應提出你的改進方法,並在以後的行動中逐步實施;對自主意識較差的事件,可以在別人要求的行為之下增加自我創造的色彩,以求逐步加強、提高自主意識。
重建自信法
如果隻簡單地糾正以往習慣,那麼以後還可能複發。而重建自信法則是從根本上矯正依賴型人格障礙。
第一步,消除童年不良印跡。你可以回憶童年時父母、長輩、朋友對自己說過的具有不良影響的話,例如:“瞧你,真笨,我來幫你做吧”,將這些話語仔細整理出來,並轉告給你的朋友或者親人,讓他們在你試著幹一些事情時,不要說這些話語來指責你,而要熱情地鼓勵幫助你。
第二步,重建勇氣。你可以每周做一項略帶冒險性的事,例如:獨自做短途旅行;獨自參加一項娛樂活動。或者每周規定一天“獨立日”,這一天所有的事情決不依賴他人。一段時間之後,你做事的勇氣會大大增加。
◎預防
依賴性人格障礙的預防主要還是父母不要所有的事情都替孩子做主,而要給孩子一個自主空間,哪怕孩子做得不夠好,也不要大加貶斥。否則,很容易讓孩子不願自己做主,養成依賴的習慣。父母可以讓孩子自己洗洗衣服,或收拾收拾自己的物品,也可以給孩子適度的零用錢,讓他自己做主運用這些零用錢。
另外,自己也要對自己有信心,相信自己能夠做的好,並告訴自己即使做不好也沒什麼,大膽做就是了。
◎有效緩解方法
及時就醫以緩解症狀。
偏執型人格障礙
偏執型人格又稱妄想型人格,其主要特征是對別人充滿猜疑和偏執,對自己卻很少有自知之明。據早年上海市青少年心理衛生調查資料表明,該型人格障礙的人數占心理障礙總人數的5.8%,而目前的實際情況可能還要超過這個比率。
◎症狀
《中國精神疾病分類方案與診斷標準》中將偏執型人格的特征描述為以下幾點:
1.廣泛猜疑,常將他人無意的、非惡意的甚至是友好的行為誤解為敵意或歧視,即便沒有根據,也常懷疑會被人利用或傷害,因而表現得過分警惕與防備。
2.將周圍的常規事物解釋為不合實際的“陰謀”,並可成為超價觀念。
3.易產生病態嫉妒。
4.過分自負,總認為自己是正確的,挫折或失敗總是歸咎於別人。
5.好嫉恨別人,即使向他道歉也不能寬容。
6.好爭辯與敵對,固執地追求自己不夠合理的“權利”。
7.忽視或不相信與其想法不符的客觀證據,因而很難以說理或事實來改變其想法。
◎病因
偏執型人格障礙的形成往往也與其所處的不良環境有關。如,兒童時期,經常受到大量的斥責,且得不到親情的溫暖,這會使得他在感情上與別人疏遠起來,而且變得不信任別人,進一步則會把別人看成是問題的根源,從而容易對他人產生懷疑和憤怒。再進一步則會形成妄想。從心理因素看,在不良的環境下,他們可能出現一種強烈的潛在的自卑感,為了彌補這種自卑感,這些傾向於自我為中心的人便通過妄想自己的優越感,使自卑合理化。
◎治療
認知提高法
由於偏執型人格障礙患者敏感多疑,不接受任何善意忠告,因此首先要讓他們全麵了解其自身人格障礙的性質、特點、危害性,使其對自己有一個正確的認識,並自願產生改變自身人格缺陷的願望。
交友訓練法
鼓勵患者積極主動地進行交友活動,以期在交友中學會信任,消除不安。交友訓練的原則和要領是:真誠相見,以誠交心;交往中盡量主動給予知心朋友各種幫助;注意交友的“心理相容原則”,即性格、脾氣的相似和一致,有助於心理相容,搞好朋友關係。
自我療法
偏執型人格患者應時常提醒自己:①我不是君王,我和別人的地位是一樣的,別人偶爾的不忠應該原諒;②世上有好人也有壞人,我應該相信那些好人;③對別人的進攻,馬上反擊未必是上策,而且要弄清別人的言行是否真的是攻擊。每當故態複萌時,就應該把這些觀念默念一遍,以此來阻止自己的偏激行為。若當時沒能控製自己的偏激行為,則事後應重新分析當時的想法,以防下次再犯。
敵意糾正訓練法
偏執型人格障礙患者易對他人和周圍環境充滿敵意和不信任感,為此,要經常提醒自己不要陷於“敵對心理”的旋渦中,這樣會明顯減少敵意心理和強烈的情緒反應;要懂得隻有尊重別人,才能得到別人尊重;試著學會向你認識的所有人微笑;在生活中學會忍讓和有耐心,不能讓敵對的怒火燒得自己暈頭轉向。
◎預防
偏執型人格的預防除早年時期父母要對孩子給予足夠的關愛,不要隨意打罵外,後天的預防也很重要,比如麵臨失敗和打擊時,要重事實,重證據,重邏輯,而不是憑主觀臆斷和胡亂猜疑來決定;要培養愛心,包括對人,對生活乃至對世界的愛心,改變狹隘的自我觀念;最後,一定要打掉深層的自卑感,以免過於自卑而導致各種偏見、猜疑和嫉妒等。
◎有效緩解方法
及時就醫以緩解症狀。
分裂樣人格障礙
分裂樣人格障礙是醫學心理谘詢門診中和日常生活中較為常見的人格障礙。1975年,著名的精神病學家羅遜特指出,這種類型的人約占正常人群的7.5%。因此,該類型人格障礙也頗受重視。
◎症狀
1.分裂樣人格障礙者常有奇異的信念,或與文化背景不相稱的行為,如相信心靈感應、特異功能、第六感官等。
2.有反常的或特殊的行為或外貌,如不修邊幅、服飾奇特、行為不合時宜、習慣不規律或目的不明確等。
3.言語怪異,但並非文化程度或智能障礙等因素所引起。
4.有一過性的錯覺、幻覺,如看見
不存在的人等不尋常幻覺體驗。
5.對人冷漠,即便對於親屬也缺乏溫柔體貼。
6.表情淡漠,缺乏深刻或生動的情感體驗。
7.好單獨活動,除生活或工作中必需外,很少與人主動接觸。此外,除一級親屬外幾乎沒有親密友人。
◎病因
分裂樣人格障礙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與人的早期心理發展有關係。嬰兒出生後,有很長一段時間需要父母親的照顧,這一過程中,兒童在父母的關心下逐步建立自己的早期人格。在成長過程中,每個兒童都不免受到指責,但隻要他能感覺到有人愛他,心理上就不會產生偏差。如果終日受到父母的指責,兒童就會覺得自己沒有價值;如果父母對子女不公正,兒童的是非觀念就會不穩定,心理上就會產生焦慮和敵對情緒,並因此而分離、獨立、逃避與父母身體和情感的接觸,乃至逃避與其他人或其他事物的接觸,從而形成分裂樣人格。
◎治療
對分裂樣人格障礙的治療,其主要目標是糾正患者的孤獨離群性、情感淡漠和與周圍環境的分離性。
◎預防
首先是父母注意,不要凡事都指責孩子,以免使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受到嚴重打擊,從而錯誤的認為自己毫無價值;在家庭生活中,父母要時刻謹記“人人平等”的原則,不要給孩子不公正的待遇,以免使孩子的是非觀產生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