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經常使用或觸摸的物品、飲具要定期消毒;地麵、牆壁、電梯等表麵也要定期消毒。必要時對廁所、下水道口、自來水龍頭和生活汙水等處進行消毒。
4.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勤洗、勤曬衣服和被褥;擤鼻涕、打噴嚏及咳嗽後要勤洗手。
5.有呼吸道感染症狀時,應盡快就醫,並告知發病前去過的地區。
6.醫護人員及訪客與病人接觸時,應戴上有過濾效果的口罩、護目鏡、長袍、頭套及手套。
◎有效緩解方法
患者康複期間還需注意下麵這些問題:注意飲食均衡;加強身體鍛煉;保證充足的睡眠與適量的休息,增強身體抵抗能力;患者家屬也要給予病人足夠的照顧和關懷,這對病情康複也非常關鍵。
恙蟲病
恙蟲病又稱叢林斑疹傷寒,是由恙蟲病立克次體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
◎症狀
該病臨床具體表現為:
1.毒血症症狀:起病急驟,有畏寒、寒顫、繼而發熱、體溫迅速上升的症狀。
2.焦痂及潰瘍症狀。大小不一、直徑在1~15毫米、邊緣略聳起、底部呈淡紅色的肉芽組織、無痛癢感。
3.淋巴結腫大症狀。局部淋巴結腫如核桃或蠶豆大、壓而痛、可移動、不化膿、消失較慢、全身淺表淋巴結可輕度腫大。
4.皮疹症狀。大小不一、胸背和腹部較多而向四肢發展、麵部很少、手掌腳底無疹。
◎病因
該病病因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1.傳染源:鼠類是主要傳染源和貯存宿主。
2.傳播途徑:恙蟎幼蟲是本病的傳播媒介。
3.人群易感性:人群對本病均易感,但青壯年居多。
◎治療
本病症具體治療方法包括:一般治療,患者需臥床休息,多飲水,進食流食或軟食,注意口腔衛生,保持皮膚清潔;病原治療方麵,強力黴素、四環素、氯黴素對本病均有一定療效。另外,治療前需做這些檢查:血象的檢查;血清學檢查,包括外斐氏反應、補體結合試驗、間接免疫熒光試驗;病原體分離的檢查。
◎預防
預防此病,需注意以下幾點:
1.消滅傳染源。主要是用各種滅鼠器與藥物綜合滅鼠。
2.切斷傳播途徑。鏟除雜草、改造環境、消滅恙蟎孳生地是最根本的措施。
3.個人防護。避免在溪邊草地坐臥,在雜草灌叢處晾曬衣服,被叮咬後要及時沐浴,若情況特殊可立即用針挑去病菌,並用酒精或其他消毒劑塗抹傷口。
◎有效緩解方法
在疾病康複階段,需做好以下幾方麵工作:
首先,必須重視發熱的護理,尤其是當身體出現畏寒、寒顫、頭痛、肌肉酸痛等症狀時,更應細致觀察體溫改變及其他體征。通常,當體溫38.5℃左右時,需進行物理降溫、冷敷或溫水擦浴;體溫39℃以上時,用酒精擦浴,但皮疹患者不可用。物理降溫效果不明顯時,用藥物降溫,並15~30分後再測一下體溫。同時,熱退時,對於大量出汗的現象,要及時擦幹和更換衣服,做好皮膚護理。
其次,多飲水,保證營養均衡的攝取,進食易於消化的流質或半流質食物;臥床休息;保持室內空氣的清新與濕度;保持口腔清潔和床鋪、衣服的幹淨。
再次,每隔2~4小時做一次體溫測試,並密切觀察麵色、脈搏、呼吸和血壓等體征,若有異常,即刻通知醫師處理。
同時,還需注意對本病相關並發症的護理,包括肝炎、心肌炎、支氣管肺炎、急性腎功能不全、腦膜炎、溶血等。
寄生蟲病
寄生蟲病是寄生蟲進入人體引起的疾病,發病快,對健康的危害大。因飲食感染的常見病如蛔蟲病、蟯蟲病、絛蟲病、鉤蟲病等。因皮膚感染如血吸蟲病、瘧疾、絲蟲病、黑熱病。嚴重者甚至危害生命,需積極防治。
◎症狀
1.腹痛、腹瀉達5次左右,並有腥臭味、暗紅色的黏液血便。
2.出現臍周疼痛、消瘦、發育緩慢、消化不良、記憶力減退等症狀。
3.肛門周圍及會陰部經常奇癢,夜間最多,睡眠不安、多夢。
4.有貧血、麵色蒼白、頭昏眼花的症狀。
5.有胸悶、胸痛、咳嗽、咳血痰或鐵鏽色痰的症狀。
6.有不明原因的流產、早產、死胎。
7.有眩暈、畏光、頭部疼痛、思維遲鈍等腦膜炎症狀。
8.麵部皮膚粗糙,有酒糟鼻或粉刺,鼻周圍皮膚潮紅及有脂溢性皮炎表現。
◎病因
寄生蟲病多因飲食、皮膚感染引起,尤其是過量進食醉蝦、醉蟹、燒烤等食物更易感染此病。而且,隨著飼養寵物的人群量增多更增加了疾病的感染機會。
◎治療
本病潛伏期較長,當患者身體出現異常症狀時,需及時就診。而且,向醫生說明之前食用過的食物,或接觸過的寵物。若是有外出旅遊的情況,建議同行的伴侶一同前往醫院做檢查。通常,本病需針對每一種寄生蟲使用特殊的藥物進行治療。大部分病情隻要早發現,一般是可以治愈的。
◎預防
預防此病主要從下麵幾個環節入手:
1.勤剪指甲,不吸吮手指;飯前便後要洗手。
2.不喝生水;不生吃瓜果、蔬菜;不吃生的或未熟的水產品。
3.飼養寵物前需請專業醫生幫忙驅除其身上的寄生蟲。
5.避免直接接觸寵物糞便;觸摸過動物後要及時洗手。
6.避免吃一些特別奇特的食物,尤其是在異地旅遊時,更要注意飲食衛生。
◎有效緩解方法
緩解食療方
方一:取檳榔5克,石榴皮3克。水煎服。每日1劑,連用3天。
方二:取黑色生絲瓜子20~30粒。將其去殼,空腹嚼爛咽下。連服3天。
方三:取青烏梅10個,川椒6克,生薑3片。將三者洗淨,用水煎煮,取汁,去渣。分2次空腹時服下,連服2~3劑。
外治療法
方一:取石榴皮30克,醋15克。將石榴皮搗碎,用水煮沸後加醋,先熏後洗肛門,每晚一次。可治蟯蟲病。
方二:取苦參30克,黃柏、苦楝皮各15克。水煎取藥液,睡前熏洗肛門。可治蟯蟲病。
方三:取韭菜30克,搗爛取汁,每晚睡前塗於肛門周圍,連用3天。可治蟯蟲病。
方四:取凡士林60克,雄黃15克。將雄黃研細粉,與凡士林調成膏狀,每晚睡前塗於肛門周圍,次日擦淨,連用5天。可治蟯蟲病。
方五:取生白果60克,搗爛成糊狀,敷於肛門內,連用3日。可治蟯蟲病。
臍部敷藥療法
方一:取使君子20克,研末,調拌濃茶,外敷貼臍部。治小兒蟲積。
方二:取大蔥白3根,蜂蜜適量。共搗成泥,敷臍,用紗布覆蓋,膠布固定。每日1次。治小兒蟲積。
方三:取鮮苦楝根皮30克,山胡椒3克,雞蛋清、蔥白各適量。將山胡椒、鮮苦楝根皮和蔥白搗爛,用雞蛋清調勻,再用茶油煎成藥餅,敷肚臍上。可治膽道蛔蟲。
小貼士
患者康複期間還需注意下麵這些問題:保證足夠的休息,加強營養;貧血較重者要補充豐富的營養,尤其是維生素和鐵劑更不能缺少。
嘔吐腹瀉症
本病是胃內容物或一部分小腸內容物反入食管,逆流出口腔的一種複雜的反射動作。而反複持續的劇烈嘔吐腹瀉則會引起嚴重的並發症,應予以重視。
◎症狀
具體特征為剛開始有明顯惡心,然後會伴有腹瀉。有時一天之內會出現高達數十次的腹瀉,糞便呈米汁樣的顏色,或是奶油色,同時還會夾雜頭痛、高燒、眩暈、厭食、疲乏等症狀。
◎病因
因消化係統病變所致,也可由消化係統以外的全身性疾病引起。
◎治療
用藥前應明確病因,如果是由病毒引起的,切不可濫用抗生素,避免造成腸道菌群紊亂而致腹瀉遷延不止。對於嬰兒腹瀉重症需用抗菌藥者,最好作大便細菌培養和藥敏試驗來選擇合適的抗生素。下麵是兩種較常用的藥物:
1.蒙脫石粉,即思密達,具加強、修複消化道黏膜屏障的作用,並能固定、清除各種病毒、細菌及其毒素,適用於各種腹瀉;
2.微生態調節劑,如雙歧杆菌製劑,可調節腸道內環境的穩定,保護腸道內有益菌群,有利於腹瀉的治療。
3.通過輸液補充水分,止嘔藥可加入輸液中給藥。
◎預防
預防嘔吐腹瀉有這些有效措施:
1.注意飲食衛生,不吃未經清洗的食物,不吃剩菜剩飯;
2.吃飯時,避免風寒暑濕之邪的侵襲;避免精神刺激;吃飯不可太快;
3.對於嬰幼兒,切忌喂奶喂得過飽過急;哺乳後抱正小兒身體輕拍背部;
4.對於稍大的兒童,飯前活動要安靜。同時,避免小兒腸炎引起腸功能紊亂而導致嘔吐。
◎有效緩解方法
緩解食療方
方一:取綠豆200克。煎湯,飲用。
方二:取大米30克,鮮蘇葉5克。把大米煮呈粥狀,待熟時加入蘇葉,稍煮即可。
方三:取生薑10克。洗淨,水煎,飲用。
方四:取山楂15克。洗淨,水煎,飲用。
方五:取焦神曲、炒穀芽各15克。將上述諸物水煎,飲用。
方六:取竹茹15克,烏梅3克,甘草2克。烏梅打破,與竹茹、甘草同煎取汁,去渣。代茶頻飲。
方七:取大米60克,幹薑、高良薑各3克。幹薑洗淨,水煎;高良薑取汁,去渣;再與大米同煮成粥,早晚各服1次。
自我按摩
按摩可有效改善和緩解嘔吐腹瀉的症狀。下麵介紹的方法不妨一試。
方一(擦任脈):用一手的手掌自膻中穴擦至肚臍,從上到下反複5~7遍。適用於急性嘔吐腹瀉。
方二(掐內關穴):用拇指指尖掐住對側內關穴1分鍾,有麻脹感為宜。適用於急性嘔吐腹瀉。
方三(推膀胱經):施術者的手掌自肺俞穴推至胃俞穴,從上到下左右各5~7遍。適用於急性嘔吐腹瀉。
方四(擦腹直肌):將雙手分別放在肚子的腹直肌上,從上到下反複擦動1分鍾左右。適用於慢性嘔吐腹瀉。
方五(按揉中脘穴、天樞穴):用手掌按揉中脘穴、天樞穴,每穴各2分鍾。適用於慢性嘔吐腹瀉。
方六(點揉脾俞穴、胃俞穴):施術者用拇指指尖或肘尖點揉脾俞穴、胃俞穴,每穴約半分鍾。適用於慢性嘔吐腹瀉。
中藥泡腳
方一:取車前草150克,白扁豆100克,葛根50克。上述諸藥加水適量,煎煮20分鍾,把藥液倒入盆內,稍涼再浸泡雙足。每日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