敗血症
敗血症是致病菌侵入血液循環係統,並在其中繁殖和產生毒素而造成的全身性感染。新生兒敗血症也是嬰幼兒中發病率較高的一種病症,發生率約占活產嬰兒的1%~10%。
◎症狀
1.原發炎症:特點是局部出現紅、腫、熱、痛和功能障礙等問題。
2.毒血症症狀:常有寒戰、高熱、發熱等症,發熱時還會伴有不同程度的毒血症症狀,如惡心、嘔吐、腹脹、腹痛、頭痛、周身不適、肌肉及關節疼痛等。
3.皮疹症狀:多分布在軀幹、四肢、眼結膜、口腔黏膜等處。以淤點最為多見。
4.關節症狀:出現大關節紅、腫、熱、痛和活動受限,甚至並發關節腔積液、積膿等病症,多見於腦膜炎球菌、革蘭陽性球菌、產堿杆菌等引發的敗血症病程中。
5.感染性休克症:表現為煩躁不安、脈搏細速、四肢厥冷、皮膚花斑、尿量減少及血壓下降等。多見於1/5~1/3的敗血症患者。
◎病因
敗血症的病因可從人體和細菌兩個因素進行考慮:
1.人體因素
(1)當皮膚黏膜出現破損或發生化膿性炎症時,細菌容易侵入體內。
(2)當人體免疫功能下降,不能充分發揮吞噬殺滅細菌的作用時,即便入侵的細菌量少,致病力不強也可能會引起敗血症。
(3)條件致病菌所引起的醫源性感染。
2.細菌因素主要與病原菌的毒力和數量有關。毒力強、數量多的致病菌進入機體,引起敗血症的可能性就會非常大。
◎治療
對於敗血症的治療主要從以下幾點進行:
首先,病原治療。選用適當的抗菌藥物,兩種抗菌藥物聯合應用效果會更好,療程在三周以上,或熱退7~10天後酌情停藥。首次劑量要偏大,注意分次給藥。
其次,局部病灶的處理。這裏的病灶是一個局限的、具有病原微生物的病變組織,就像“匪穴”一樣,常惹事生非。對於化膿性病灶應在使用適當、足量抗生素的基礎上及時用穿刺或切開引流的方法進行治療。
此外,此種病症治療前還需進行某些檢查,包括血象,主要檢查白細胞總數是否有顯著的增高。病原學檢查,包括細菌培養、細菌塗片的檢查。
◎預防
預防敗血症平時應認真做好以下幾方麵的工作:
1.避免外傷及傷口感染,保護皮膚及黏膜的完整與清潔。
2.合理使用腎上腺皮質激素及抗菌藥物,注意防止菌群失調。
3.不濫用抗生素或腎上腺皮質激素。
4.進行各種手術、靜脈穿刺、器械檢查、留置導管等操作時,應嚴格消毒。
5.及時發現和處理原發或遷徙病灶,必要時進行外科治療。
6.積極控製與治療糖尿病、白血病、慢性肝病等各種易感染的慢性病。
◎有效緩解方法
緩解食療方
方一:取生地、大青葉、金銀花各30克,連翹15克,赤芍、黃芩、黃柏、丹皮、梔子各10克,黃連、蚤休各5克。將諸物水煎後取汁服用,每日3次。
方二:取茵陳、黃芩、銀花、薏米、地丁、車前子、金錢草、滑石各30克,竹茹、藿香、梔子、龍膽草各15克,白豆蔻10克。將諸物水煎後取汁服用,每日3次。
方三:取銀花、石膏各50克,連翹、黃芩、蒲公英、蚤休各30克,山梔15克,黃連、大黃各10克。將諸物水煎後取汁服用,每日3次。
小貼士
患者康複期間還需注意下麵這些問題:
加強營養,適量補充高蛋白、高熱量、高維生素的食物;多臥床休息;身體出現高熱症狀時,給予物理降溫,煩躁者給予鎮靜劑;患者家屬要密切觀察患者的身體狀況,尤其要注意敗血症的並發症,如化膿性腦膜炎、肺炎、肺膿腫、膿氣胸、肝膿腫及其它部位的轉移性膿腫。一旦出現異常,要及時到醫院進行診治。
破傷風
破傷風是由破傷風杆菌引起的一種急性疾病,該病菌侵入人體傷口後,會生長繁殖而產生引起中樞神經係統暫時性功能改變的毒素,使人致病。破傷風杆菌及其毒素不能侵入正常的皮膚和黏膜,所有破傷風都在傷後發生。通常,一切開放性損傷,均有可能發生破傷風。而且創口越深、越髒,越適宜破傷風杆菌的生長繁殖,發生破傷風的機會也就越多。
◎症狀
破傷風在臨床上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1.一般在外傷後5~14天左右發病,也有傷後24小時或數周後才發病的。另外,發病時間越短,症狀越嚴重,病人的危險性也越大。
2.發病起初(即潛伏期),有乏力、頭暈、頭痛、煩躁不安、打嗬欠等症狀。
3.隨後,發作期會出現強烈的肌肉收縮的症狀。這種情況從咀嚼肌開始,接著向四肢和軀幹發展。患者會出現張口不便、說話不清、進食困難的症狀,病情加重後還會出現牙關緊閉、苦笑麵容、頸項強直、四肢發硬,甚至“角弓反張”(即患者頭向後仰,腰部前凸呈弓狀)等症狀。其中,若發生呼吸肌痙攣,可造成呼吸停止,病人窒息死亡。
此外,患者若受到聲、光線、水、注射等輕微刺激,也可引起全身抽筋。每次發作持續數秒到數分鍾。往往會有滿頭大汗、口唇青紫、呼吸急促,甚至呼吸停止的症狀。嚴重者有可能會在發病後一周左右死亡。
◎病因
破傷風杆菌是一種革蘭氏染色陽性厭氧性芽胞杆菌,多存在於泥土和人畜的糞便中。破傷風的發生除了和細菌毒力強、數量多或機體缺乏免疫力等因素有關外,局部傷口缺氧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發病因素。
◎治療
本病治療應采取綜合措施,包括護理、創傷處理和藥物治療三個方麵:
1.加強護理。給患者創造一個保溫、安靜的環境,避免各種刺激及交叉感染。
2.對外傷進行擴創,除去壞死組織,用3%的雙氧水或0.1%的高錳酸鉀水衝洗,再塗5%的碘酊。
3.藥物治療方麵。有下麵幾種方法可供參考:
(1)交替應用氯丙嗪、水合氯醛或巴比妥類藥,若不能控製可選用硫噴妥鈉或異戊巴比妥鈉靜點。根據病情酌情給予安定、利眠寧或眠爾通等藥物,以保持安靜或輕度的睡眠狀態。
(2)控製與解除肌肉強直性收縮。輕者可交替使用各種鎮靜劑及安眠藥。如10%水合氯醛,每次口服10毫升或30毫升灌腸;安定10毫克,每4~6小時肌注一次;魯米那鈉0.1克,每4~6小時肌注一次;利眠寧10000毫克,口服,每日3次。頻繁抽搐者可用冬眠藥或普魯卡因溶液等。
(3)解痙藥物,可選用地西泮、巴比妥鈉、水化氯醛。
(4)維持營養及水電解質的平衡。補充高蛋白質、高熱量的食物。
(5)中藥用防風散,水煎灌服,每日1劑,連用三劑,用200毫升黃酒為引。
◎預防
破傷風是一種完全可以預防的疾病,常用方法有:
1.皮膚外傷後要做清潔包紮,並在24小時內注射破傷風抗毒素,可有效預防破傷風,即便發病也比較輕。通常,對於一般的小傷口,先用自來水衝洗幹淨,再在傷口上塗碘酒等消毒藥水,並用幹淨紗布包紮好,再到醫院做進一步的治療。而大一些的傷口,需用幹淨紗布壓住傷口,並及時去醫院治療。
2.注射預防針。精製破傷風類毒素1毫升,皮下注射3周後產生免疫力,免疫期一年,第二年再注射一次,免疫期4年。
3.內服中藥。
另外,對新生兒破傷風的預防,還需把握這些要點:孕婦應接受破傷風免疫注射;分娩時嚴格要求無菌操作,注意臍帶端的清潔處理;給新生兒肌肉注射破傷風抗毒素和青黴素,也可預防感染。
◎有效緩解方法
緩解中藥方
方一:取幹全蠍、天麻各15克,蟾酥6克。蟾酥化為糊,幹全蠍、天麻炒後,研末,與蟾酥調成綠豆般大小的丸。酒送服,每次1~2丸。
方二:取雞矢白10克,用燒酒衝服。每次1次。
方三:取荊芥12克,當歸、川芎、桃仁各10克,桂枝、紅花各6克。用槐樹漿衝服,每日1劑。
自我按摩
治療本病的主要穴位是大椎、風府、風門、頰車、合穀、曲池、承山。對於有“角弓反張”症狀的患者,還需加百會、人中、湧泉、足三裏等穴位。
小貼士
患者康複期間還需做好以下幾方麵的工作:加強口腔、皮膚、心理和外傷等基礎護理;應用抗生素藥物,如青黴素和甲硝唑時,需注意藥物反應;患者家屬對其進行護理時,要格外注意相關並發症,如窒息、肺部感染、酸中毒、循環衰竭,因其可能是造成病人死亡的重要原因,應加強防治。
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
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是一種非典型肺炎。
◎症狀
SARS的主要症狀為發高燒(在38℃以上)、幹咳、呼吸急促或呼吸困難。胸部X光檢查可發現肺部病變,還可能伴有其他症狀,如頭痛、肌肉僵直、食欲不振、倦怠、意識紊亂、皮疹及腹瀉等。
◎病因
非典型性肺炎是指由支原體、衣原體、軍團菌、立克次體、腺病毒及其他一些不明微生物引起的肺炎。
◎治療
本病症的治療方法概括起來有以下幾個方麵:
1.一般治療:臥床休息、維持水電解質平衡、避免劇烈咳嗽、密切觀察病情變化。
2.對症治療:發熱高於38.5℃或全身酸痛明顯者,可使用解熱鎮痛藥;咳嗽、咯痰者可使用鎮咳祛痰藥;腹瀉患者注意補液及糾正水電解質的失衡。
3.抗病毒治療:可試用蛋白酶抑製劑類藥物,如咯匹那韋、利托那韋等。
4.心理治療:對疑似的患者應合理安排收住條件,減少患者對院內交叉感染的顧慮;對確診的患者需加強關心與護理。
5.中成藥治療:退熱類藥物如瓜霜退熱靈膠囊、紫雪新雪顆粒等;清熱解毒類藥物可選用清開靈注射液、雙黃連粉針劑、複方苦參注射液等;活血化淤、祛濕化痰類藥物可選用丹參注射液、香丹注射液、川芎注射液、燈盞細辛注射液等;扶正類藥物可選用生脈注射液、參麥注射液、參附注射液、黃芪注射液等。
此外,對於重症SARS的治療要遵循以下原則:加強營養支持、保護器官功能、加強監護、及時給予呼吸支持、合理使用糖皮質激素、注意水電解質和酸堿平衡、預防和治療繼發感染、及時處理合並症。
◎預防
預防SARS需注意這些方麵:
1.公共場所、學校和幼兒園等機構應選擇自然通風,盡可能打開門窗通風換氣。室內環境要保持空氣流通,避免到人群聚集的地方或疫區。
2.經常打掃衛生間、廚房和居住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