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 骨頭·關節·肌肉·肌腱·韌帶的疾病(2 / 3)

3.糾正不良姿勢

對於經常伏案、雙肩經常處於外展工作的人,應注意調整姿勢,避免長期的不良姿勢造成慢性勞損和積累性損傷。

4.注意相關疾病

注意容易引起繼發性肩周炎的相關疾病,如糖尿病、頸椎病、肩部和上肢損傷、胸部外科手術以及神經係統疾病,患有上述疾病的人要密切觀察是否產生肩部疼痛症狀,肩關節活動範圍是否減小,並應開展肩關節的主動運動和被動運動,以保持肩關節的活動度。

5.對健側肩積極預防

對已發生肩周炎的患者,除積極治療患側外,還應對健側進行預防。有研究表明,有40%的肩周炎患者患病5~7年後,對側也會發生肩周炎;約12%的患者,會發生雙側肩周炎。所以,對健側也應采取有針對性的預防措施。

◎有效緩解方法

緩解中藥方

方一:鮮桑枝90克,鮮槐枝、鮮柏葉各60克,鮮鬆枝、鮮柳枝、鮮艾葉各30克,桂枝15克,白酒15毫升(後下),加水共煎。每日1劑,局部熏洗,每日2次,每次20~30分鍾,熱敷後進行功能鍛煉。

方二:白鳳仙根、臭梧桐、生薑、大蒜、韭菜各30克,同搗汁,用文火煎成膏狀。攤貼於患部。

方三:伸筋草、生薑、川芎、威靈仙各15克,羌活12克,麥麩300~400克,藥材水煎後取汁,再將麥麩入鍋內炒黃,趁熱拌入藥汁,加醋1湯匙,盛於紗布袋中。趁熱敷患處。每日1次,10天為1療程。

方四:防風15克,雞血藤20克,羌活、乳香、沒藥各10克,醋200毫升,藥材與醋共煎20分鍾。趁熱熏洗、熱敷肩關節周圍,洗後活動肩關節,手臂平舉、上舉,並從耳後經後枕部摸對側耳朵,每天2~3次。

方五:生麻黃、白胡椒各10克,白附子20克,白芷1克,共研細末。找準肩部最疼痛點,先塗一層凡士林或墊一層醋浸紗布,再將藥末撒在上麵,外蓋醋浸毛巾,噴灑白酒數口,即刻點燃,局部發熱後即熄滅酒火,迅速按揉、伸展關節,或做爬牆動作。

方六:生半夏、生南星、生川芎、生草烏、細辛、白芷、紅花、乳香、沒藥、生薑、生蔥、白酒各適量,將前9味藥研細末,再加生蔥、生薑搗爛,兌入白酒,一齊放入鍋內炒熱。敷於患處,隔日換藥1次。

自我按摩

1.手掌自上而下按揉患側肩關節的前部及外側,大約1~2分鍾,在局部痛點處可以用拇指點按片刻。

2.用指腹按揉肩關節後部,大約1~2分鍾,按揉過程中發現有局部痛點亦可用手指點按片刻。

3.用手指揉捏患側上肢的上臂肌肉,由下至上揉捏至肩部,大約1~2分鍾。

4.用手掌自上而下地揉1~2分鍾,對於肩後部按摩不到的部位,可用拍打法進行治療。

跟腱損傷

跟腱由腓腸肌內外頭、比目魚肌的肌腱組成,俗稱三頭肌,抵止於跟骨結節,有屈踝屈膝、保持站立、減低震蕩的功能。在行走、足蹠曲和彈跳時都需要跟腱的參與。跟腱損傷多與運動有關。

◎症狀

1.跟健一般損傷症狀

跟健損傷後,在跟骨結節處有壓痛,疼痛腫脹,足蹠屈無力,不能踮腳站立,行走時抬腳困難,有跛行。

2.跟腱斷裂症狀

跟腱斷裂,踝關節之蹠屈、背伸無力或不能,斷裂處可觸及一凹陷,走路時全足蹠著地,不能抬起足跟。

◎病因

急行軍、多次彈跳、登山運動等活動,反複牽拉跟腱,可以造成跟腱水腫、充血,嚴重者可在跟骨結節上方3厘米處撕裂跟腱。外傷(刃器傷、炸傷等)也可造成跟腱斷裂。

◎治療

腱扭傷,出現水腫可用局部封閉治療以助消腫止痛,急性期過後,可以用熱敷、理療及跟腱按摩。

跟腱斷裂傷,一經明確診斷,即應盡速予以手術治療:

常規消毒,鋪蓋無菌巾,取跟腱後外側或後內側縱切口,長8~10厘米(如為開放性損傷,則徹底清創)。切開皮膚及皮下組織,並縱形切開腱包膜,充分顯露腱斷端,清除淤血塊,仔細檢查斷端情況,將踝置於蹠屈位,使斷端鬆弛。部分橫斷者,將斷端對齊,用絲線做間斷縫合。完全橫斷者,將斷端對正,用不鏽鋼絲或粗絲線做縫合。斷端參差不齊者,仔細地將斷端理順,用細絲線做間斷縫合。陳舊性損傷,斷端分離大,不能對合者,可由近端腱上劈下一腱條,反褶縫於遠端。然後仔細地縫合腱包膜勿使跟腱外露,以防粘連。如跟腱在其附著處被切斷,則先用骨鑽以克氏針於跟骨結節鑽孔,再以不鏽鋼絲將跟腱縫於跟骨結節上緣,最後縫合皮膚切口,用石膏托屈膝固定踝蹠屈位。

◎預防

跟腱損傷預防,主要應注意劇烈運動時的防護和外傷。運動時,如從高處跳下著地,必須先由足尖著地,切不可用足跟著地跳下。此外,穿著保護性能好的鞋子也很重要。參加跑步、跳躍、登山等運動,一定要穿足底彈性好的高幫運動球鞋,這樣既可保護足底,也可保護足後跟的安全。

◎有效緩解方法

按摩療法

取小腿後側及足跟部進行按、揉、壓、捏、拿等手法按摩,或者選取承筋、承山、跗陽、昆侖、太溪、仆參等穴位進行按揉、按壓,以緩解疼痛。

腱鞘炎(狄魁文氏狹窄性腱鞘炎)

腱鞘位於手和足部的關節附近、肌肉長腱的周圍。由於這些部位活動頻繁,損傷機會多,倘若不注意,長期的摩擦、慢性勞損或寒冷等刺激,可使肌腱與腱鞘發生無菌性炎性反應,局部出現滲出、水腫。久之腱鞘機化,鞘壁肥厚,管腔狹窄,肌腱在腱鞘內活動受限而引起臨床症狀(疼痛和功能障礙)的即為腱鞘炎。

◎症狀

常見的患處有手腕、手指、肩部、足部等位置,女性及糖尿病患者會較易患上這種病。患此病的人會感到關節疼痛、晨僵,通常關節晨僵的感覺在起床後最為明顯,而症狀並不會隨著活動頻繁而明顯緩解。受影響的關節腫脹甚至彈響,關節活動障礙。

◎病因

腱鞘炎的病因可以是受傷、過分勞損(尤其見於手及手指)、骨關節炎等,也有可能由感染引起。一些需要長期重複勞損關節的職業,如打字員、貨物搬運或需要長時間進行電腦操作的人員,都會引發或加重此病。

◎治療

腱鞘炎治療目的是減輕疼痛及減輕炎症,恢複肢體功能。治療方式:

1.休息製動,於患處作熱敷。

2.藥物治療:口服非類固醇性消炎止痛藥,外用消炎止痛軟膏塗擦。

3.物理治療(如鐳射或超音波及伸展運動等),此外對於某些患者類固醇的局部注射也可能有很好治療作用。

4.若以上方法無效,可以考慮手術行狹窄腱鞘切除。

◎預防

1.注意正確站姿和坐姿。

2.工作時姿勢要正確,避免關節的過度勞損。

3.定時休息。

◎有效緩解方法

按摩療法

1.拇指按揉法:保持輕微向下壓力的同時,輕揉局部皮膚2~3分鍾。

2.拇指推撥法:保持輕微壓力下,拇指在局部沿腱鞘走行方向縱推3~5次,橫撥3~5次(推撥時不可帶動皮膚)。

板機指運動障礙

板機指運動障礙又稱手指屈肌腱狹窄性腱鞘炎,是家庭主婦的常見病、多發病。該症起病緩慢,早期僅於晨起或工作勞累後自感手掌側(掌指關節處)局限性酸痛,手指活動不靈,後期手指發僵,伸屈受限,疼痛加重,嚴重時疼痛可向手、肘、肩處放射,甚至拿筷子吃飯都受影響。

◎症狀

1.手掌部疼痛,晨起或活動時加重。患指伸屈活動障礙。

2.掌側患指掌骨頭處可摸到一結節狀物,手指屈伸時可感到結節狀物滑動,壓痛明顯。

3.如已有狹窄,手指屈伸時可發生板機樣動作或彈響。嚴重者手指交鎖於屈曲位不能伸直或伸直位不能屈曲。

◎病因

病因是由於手指屈肌腱與掌指關節處的指屈肌腱纖維鞘管反複摩擦,產生慢性無菌性炎症反應,局部出現滲出、水腫和纖維化,鞘管壁變厚,肌腱局部變粗,阻礙了肌腱在該處的滑動。

◎治療

1.早期行局部封閉:用醋酸氫化可的鬆或強的鬆龍7.5~12.5毫克(0.3~0.5毫升)加1%普魯卡因1毫升行局部鞘管內注射,每周一次,1~3次為一療程。藥物應準確注入鞘管內,療效多良好。絕大多數病人經局部封閉等治療,可治愈,不需其他藥物治療。

2.局部製動:盡量避免手指活動。

3.理療或熱敷。

4.經非手術治療無效或反複發作、腱鞘已有狹窄者,可行手術治療,切開腱鞘並切去一小塊,同時充分鬆解屈肌腱周圍粘連,直到伸屈患指時,彈響消失。術中注意勿損傷指神經和指神經血管束。術後用抗生素,防止發炎。

◎預防

1.減少手指活動,禁用涼水,避免寒涼刺激。

2.手指用多了感到疲勞、麻木時,可用熱敷使局部血管擴張,具有解痙鎮痛作用。

3.專門需要手指整天工作的人,應每日用溫熱水(活血化淤中草藥煎液最佳)浸泡手指,每次半小時,每日2次。

◎有效緩解方法

針灸療法

主穴:阿是穴、陽溪、偏曆、曲池。

治法:阿是穴采用“恢刺”法,先斜刺進針,得氣後,不斷更換針刺方向,並令患者做腕關節屈伸活動。餘穴均行平補平瀉法,留針15分鍾以上,取針後,於阿是穴處放置0.4厘米厚的鮮薑片,再用艾絨做成直徑1.5厘米,高1.8厘米的艾炷,置於薑片上,點燃灸,每次灸3~5壯,10次為一療程。

艾灸療法

主穴:阿是穴。配穴:指屈肌腱腱鞘炎加合穀、魚際;橈骨莖突腱鞘炎加陽溪、列缺。

治法:隔藥灸和無疤痕直接灸。

1.隔藥灸。灸材製備:取公丁香、肉桂等量,研末和勻,即為丁桂散。鮮或老生薑洗淨切成2毫米厚的薑片,中間用三棱針刺6~7個小孔。先在阿是穴撒丁桂散少許,厚薄均勻,上置薑片,將花生米大小的艾炷放在薑片上點燃施灸,至患者感灼熱難耐時,另換1炷,連灸3~5壯,使局部出現深紅暈。

2.無疤痕直接灸法:將純艾絨製成麥粒大艾炷,直接置放在穴位上,用燃著的線香將其點燃,令艾炷緩慢燃燒,待患者感灼熱時,用竹片或紙片將其壓滅,上麵續放1炷施灸,以同法連灸5壯,使熱感直透患部深處。配穴取1~2個,毫針刺之,得氣後平補平瀉,留針至灸畢。

上述治療,隔日1次,10次為一療程,療程間隔3~5天。

肘部的運動障礙

肘部的運動障礙又叫網球肘,是因網球運動員易患此病而得名,它的醫學名稱為肱骨外上髁炎。家庭主婦、磚瓦工、木工等長期反複用力做肘部活動者,都易患此病。由於長期的勞損,可使附著在肘關節部位的一些肌腱和軟組織,發生部分纖維撕裂或損傷,或因摩擦造成骨膜創傷,引起骨膜炎。

◎症狀

本病多數發病緩慢,患者自覺肘關節外上方活動痛,疼痛有時可向上或向下放射,感覺酸脹不適,不願活動。手不能用力握物,握鍬、提壺、擰毛巾、打毛衣等活動可使疼痛加重。一般在肱骨外上髁處有局限性壓痛點,有時壓痛可向下放散,有時甚至在伸肌腱上也有輕度壓痛及活動痛。局部無紅腫,肘關節伸屈不受影響,但前臂旋轉活動時可疼痛。嚴重者手指伸直、伸腕或執筷動作時即可引起疼痛。患肢在屈肘、前臂旋後位時伸肌群處於鬆弛狀態,因而疼痛被緩解。有少數患者在陰雨天時自覺疼痛加重。

◎病因

一般認為是因前臂伸肌群的長期反複強烈的收縮、牽拉,使這些肌腱的附著處發生不同程度的急性或慢性積累性損傷,肌纖維產生撕裂、出血、機化、粘連,形成無菌性炎症反應而發病。中醫認為本病是勞傷氣血,筋脈不和所致。

◎治療

1.患了網球肘後,患病手臂應適當休息,避免過度活動。

2.封閉療法——封閉是最常見的治療方法。就是將少量奴夫卡因或利多卡因和曲安奈德或其他同類藥物混合,注射在疼痛部位,使患者疼痛、炎症減輕或消失。如未治愈,可以再次注射。連續注射,一般不超過3次。

3.物理療法——熱敷、理療、貼膏藥、按摩也有效果。這些方法聯合使用,效果會更好,一般患者都可治愈。但是,鞏固治療效果還需患者減少肘關節活動,降低肘關節活動力度。

4.手術治療——患者如經以上方法治療,症狀仍不能解除,可行手術治療,常見的是伸肌總腱起點剝離鬆解術。這種手術方法簡單、危險性小、效果良好。

◎預防

1.進行體育運動前,要做好充分的準備活動。

2.長期體力活動較少的人,應注意避免突然的肘部過度活動。

3.從事反複伸屈肘關節工作的中老年人,應注意勞逸結合,適度進行有針對性的鍛煉。

4.患者治愈後,仍要防止肘部吹風、著涼,避免過勞,以免複發。

◎有效緩解方法

緩解食療方

方一(牛膝莖葉粥):牛膝莖葉適量,大米100克。將牛膝莖葉曬幹,取20克每次,加水200毫升煎至100毫升,去渣留汁,加入大米再加水500~700毫升煮成稀粥。每日早、晚溫熱頓服,10日為一療程。適用於網球肘。

方二(風濕骨痛酒):飛龍掌血、大血藤、狗脊、虎杖、七葉蓮、蘆子、八角楓各100克,切碎,加白酒2升浸泡1個月,過濾後再加入白酒製成2升,置避光容器內密封。每次服用10毫升,一日三次。適用於網球肘,風濕性關節炎。

方三(杜仲紅棗煲瘦肉):杜仲15克,紅棗6克(去核),瘦豬肉100克,共煮熟爛。喝湯吃肉。適用於網球肘。

方四(參茸熊掌):熊掌100克,人參15克,鹿茸片1克,雞肉、豬肉各250克,雞湯1升。洗淨熊掌入盆,加入雞湯至淹沒熊掌,再加蔥、薑,上籠蒸30分鍾取出,蜂蜜拌熊掌麵上;鍋內放油燒八成熟,入熊掌炸成金黃色撈出,切片;然後掌麵向下,碼放碗中。人參用水泡軟後切細絲,與鹿茸片共放熊掌上。雞肉、豬肉各切方塊,鍋內放底油燒熱時放蔥、薑,炒至金黃時倒入雞肉、豬肉同炒2分鍾。加水、醬油、料酒、精鹽、胡椒水、雞湯、味精,燒沸後倒入熊掌碗裏,再上蒸籠。熟爛後取出,揀去雞肉塊、豬肉塊、蔥、薑,將熊掌(掌麵向下)和原汁,倒入手勺中,文火煨5分鍾,再上中火勾芡,淋上明油翻出手勺,倒盤中,放上香菜即成。佐餐食用。適用於氣血不足,血不榮筋型網球肘。

方五(桑寄生煲雞蛋):桑寄生15~30克,雞蛋1~2個。桑寄生切片,與雞蛋加水同煮熟,去殼取蛋後略煮,吃蛋飲湯。適用於血虛氣虧,血不榮筋型網球肘。

方六(薏米粥):薄荷、荊芥、蔥白各15克,豆豉50克,薏米150克,藥材入鍋,注入清水1.5升,燒沸後文火煎10分鍾,濾取原汁盛碗內,倒去藥渣。鍋洗淨,倒入薏米,注入藥汁,置火上煮至薏米開裂熟爛。佐餐食用,食時可略加食精鹽,宜空腹食。適用於網球肘。

骨折

所謂骨折顧名思義,就是指骨頭或骨頭的結構完全或部分斷裂。多見於兒童及老年人,中青年也時有發生。病人常為—個部位骨折,少數為多發性骨折。經及時恰當處理,多數患處能恢複原來的功能,少數病人可留有不同程度的後遺症。骨折發生後,離醫院較近者,可直接送醫院或叫救護車。離醫院比較遠的病人,必須進行簡單的處理,以防在送醫院途中加重病情甚至造成不可逆的後果。

◎症狀

1.全身表現:

(1)休克——對於多發性骨折、骨盆骨折、股骨骨折、脊柱骨折及嚴重的開放性骨折患者,常因廣泛的軟組織損傷大量出血,劇烈疼痛或並發內髒損傷等引起休克。

(2)發熱——骨折處有大量內出血,在血腫吸收時,體溫會略有升高,但一般不超過開放性骨折體溫,過高時應考慮感染的可能。

2.局部表現

(1)畸形——骨折段移位可使患肢外形發生改變,主要表現為縮短。

(2)異常活動——正常情況下肢體不能活動的部位,骨折後出現不正常的活動。

(3)骨擦音或骨擦感——骨折後,兩骨折端相互摩擦時可產生骨擦音或骨擦感。

◎病因

發生骨折的主要原因主要有三種情況:

1.直接暴力——暴力直接作用於骨骼某一部位而致該部骨折,這往往使受傷部位常伴有不同程度軟組織破壞。如車輪撞擊小腿,於撞擊處發生脛腓骨骨幹骨折,常會伴有開放性創傷。

2.間接暴力——間接暴力作用是通過縱向傳導杠杆作用或扭轉作用,使遠處發生骨折。如從高處跌下足部著地時軀幹因重力關係,急劇向前屈曲,胸腰脊柱交界處椎體受折刀力的作用而發生壓縮性骨折(傳導作用)。

3.積累性勞損——長期、反複的直接或間接損傷可致使肢體某一特定部位骨折。如遠距離行軍易致第二、三蹠骨及腓骨下1/3骨幹骨折。

4.骨質疏鬆原因,這種情況多發生於老年人。

◎治療

1.應急處理

(1)如有皮膚傷口及出血者要先清除可見的汙物,然後用幹淨的棉布或毛巾等加壓包紮。

(2)四肢開放性骨折(骨折斷端經傷口暴露出來)有出血時,不能濫用繩索或電線捆紮肢體,可用寬布條或橡皮膠管在傷口的上方捆紮;捆紮不要太緊,以不出血為度,並且要隔1小時放鬆1~2分鍾;上肢捆紮止血帶應在上臂的上1/3處,以避免損傷橈神經。

(3)上肢骨折可用木板、木棍或硬紙板進行固定,然後用繃帶或繩索懸吊於脖子上;下肢骨折可用木板或木棍捆紮固定,也可將雙下肢捆綁在一起以達固定目的。

(4)骨盆骨折用寬布條紮住骨盆,病人仰臥膝關節半屈位,膝下墊一枕頭或衣物以穩定身體減少晃動。

(5)通過以上處置後,可將病人送醫院進行後續治療。搬運病人過程中動作要輕,受傷肢體避免彎屈扭轉;搬運胸腰椎骨折患者,須由2~3人同時托頭、肩、臀和下肢,把病人平托起來放在擔架或木板上;搬運頸椎骨折病人時,要有1人牽引固定頭部,其他人抬軀幹上擔架,然後在頸頭兩側用棉衣等固定;搬運下肢骨折病人時,可由1人托住傷肢,其他人抬軀幹上擔架;上肢骨折者多可自己行走,如需搬運時方法同下肢骨折病人。

2.三步階梯療法

治療骨折的最終目的是使受傷肢體最大可能的、最大限度的恢複其功能。因此,在骨折治療中,其複位、固定、功能鍛煉這三項基本原則十分重要。

(1)複位

將骨折後發生移位的骨折斷端重新恢複正常或接近原有正常位置,以重新恢複骨骼的支架作用。複位的方法有閉合複位和手術複位。

(2)固定

骨折複位後,因為其不穩定,容易發生再移位,因此要采用不同的方法將其固定在滿意的位置上,使其逐漸愈合。常用的固定方法有:小夾板、石膏繃帶、外固定支架、牽引製動固定等,這些叫外固定,如果通過手術切開上鋼板、鋼針、髓內針、螺絲釘等,就叫內固定。

(3)功能鍛煉

通過受傷肢體肌肉收縮,增加骨折周圍組織的血液循環,促進骨折愈合,防止肌肉萎縮,通過主動或被動活動未被固定的關節,防止關節粘連、關節囊攣縮等,使受傷肢體的功能盡快恢複到骨折前的正常狀態。

◎預防

避免發生骨折,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樹立安全意識,時刻注意就能減少骨折發生。

如兒童走路不穩,容易摔倒,尤其不能到高處玩耍,要教育和看好兒童,避免摔傷骨折;

少年玩耍較多,好奇心強,家長及老師要做好教育工作,不要爬牆上樹;

成年人在路上騎車時要精力集中,事事處處要注意安全;

老年人手腳活動不便,雪雨天及夜晚盡量不外出,外出時要有人攙扶或持拐杖,夜晚外出要有照明工具。老年人還要積極治療骨折疏鬆症,以防骨折。

◎有效緩解方法

緩解食療方

方一:豬骨頭1000克,黃豆250克,加水文火燒爛,加精鹽薑調味。佐餐食用,分飲食之。

方二:豬脊骨一具,紅棗120克,蓮子90克,降香、生甘草各9克。豬脊骨洗淨與紅棗、蓮子、降香、生甘草放入水文火燒爛,加薑精鹽調味。佐餐食用,分多次飲食。

方三:鮮湖蟹2隻,大米150克。鮮湖蟹取肉(帶黃),待大米粥熟時,入蟹肉,再加以適量生薑、醋和醬油調味。常服。

方四:烏雄雞1隻(約500克),三七5克,黃酒適量。烏雄雞去皮毛內髒洗淨,三七切片,納入雞肚中,加少量黃酒,隔水清燉。熟後用醬油蘸服,常食。

方五:生黃芪30~60克,大米100克,生黃芪濃煎取汁,加大米100克,煮粥。早晚服食。

方六:當歸20克,黃芪100克,嫩母雞1隻,加水同煮湯。隨意食用。

方七:紫丹參50克,豬長骨1000克,黃豆250克,桂皮、精鹽適量。紫丹參洗淨,水煮取汁,其汁與豬長骨1000克、黃豆250克同煮,待爛熟,加入少量桂皮、精鹽即成。佐餐食用。

脫臼

又稱關節脫位,因外力或其它原因造成關節各骨的關節麵失去正常的對合關係。因外傷引起者為外傷性脫位;因關節病變引起者為病理性脫位;脫位後,關節麵完全喪失對合關係者為完全脫位;部分喪失者為半脫位。外傷性脫位較多見,且多發生在青壯年。最易發生脫位的關節是肘關節,其次是肩及髖關節。常見的關節脫位有肩關節脫位、肘關節脫位、橈骨小頭半脫位、髖關節脫位、顳下頜關節脫位。

◎症狀

局部腫脹、疼痛,明顯畸形,彈性固定及功能障礙等。治宜手法複位,必要時還可在麻醉下切開複位。並進行適當固定及功能鍛煉。

1.畸形——關節脫位處有明顯畸形,移位的骨端可在異常位置摸到,肢體形態異常,可變短或變長。

2.彈性固定——主要是關節周圍的痙攣和關節囊與韌帶的扭曲,使患肢保持於異常的位置上,被動活動時可感到彈性抗力。

3.關節空虛——可在體表摸到。X線檢查對確定脫位的方向、程度有無合並骨折等有重要作用。

◎病因

1.初次脫位,常因外傷所造成。

2.習慣性脫位,多是因為明顯的創傷,如運動傷害,像投擲動作太過用力,或投擲過程忽遇阻力,柔道、角力等身體接觸的技擊運動;又如摔倒時以手撐地,或是肩膀著地等意外的動作,造成肩關節脫位,幾乎都是前方向的脫臼,在保守治療(關節複位)後,又再發生脫位或半脫位的情形。

◎治療

1.複位,以手法複位為主,時間越早、越易複位,效果越好。手法複位需在適當的麻醉配合下,以達到無痛和肌肉鬆弛的目的。複位成功的標誌是被動恢複正常,骨性標誌複原,X線檢查示已複位。關節內骨折、手法複位失敗者或習慣脫位者須切開複位。

2.固定,複位後將關節固定在穩定的位置,使受傷的關節囊、韌帶肌肉等組織得以恢複愈合,固定時間約2~3周,陳舊性脫位其固定時間應延期。

3.功能鍛煉,在固定期間要經常進行關節周圍肌肉的舒縮活動和患肢其它關節的主動運動,以增進血流循環,消除腫脹,避免肌肉萎縮,骨質疏鬆和關節僵硬。解除固定後,應逐步進行主動性功能鍛煉,配合熱水浴、理療,以逐漸恢複關節功能,禁忌粗暴扳拉。

4.藥物治療,初期宜活血化淤、消腫止痛,內服複元活血湯,外敷烏頭膏;中、後期宜和營止痛、舒筋活絡,內服小活絡丹,外用海桐皮湯浸洗。習慣性脫位宜內服補肝腎、壯筋骨之劑;病理性脫位除手法或手術矯正,若合並有骨折者,應同時給予整複固定。

◎預防

1.運動的時候做好準備活動。

2.在健身活動中,動作要標準,精神要集中。

3.避免外傷,注意加強鍛煉。

◎有效緩解方法

緩解中藥方

方一:路邊菊鮮葉、一箭球鮮全草各適量,米酒適量,洗淨後共搗爛,入米酒和勻,放人鍋內炒熱。趁熱敷患處,每日換藥2次,連敷5~7日。適用於脫臼(需先複位)。

方二:生蟹,酒適量,蟹搗爛,傾入熱酒,連飲數杯,用渣塗患部,半日內骨內發出“穀穀”聲即好。或幹蟹燒灰,酒服亦佳。適用於脫臼。

方三:酢醬草(鮮)、鵝不食草(鮮)、米酒適量,前二味洗淨搗爛,入米酒和勻,入鍋內炒熱。趁熱外敷患處,每日換藥2次,連敷5~7日。宜先複位。適用於脫臼。

方四:黑瓜子27克,黃酒適量,黑瓜子焙灰篩末。每日3次服完,黃酒衝服。適用於脫臼。

骶髂關節扭傷

骶髂關節由凸凹不平相互交錯的耳形關節麵組成,前後有長短不等的韌帶予以穩定,軀幹的重力經骶髂關節傳達至兩下肢。骶髂關節扭傷多因姿勢不正,肌力失調驟然扭轉而致,也有少數無明顯外傷史者。

◎症狀

骶髂關節扭傷後突感傷側骶髂部劇烈疼痛,動轉不靈,麵色蒼白甚而休克,同側下肢不堪重負,軀幹向前及病側傾斜,約20~60%的患者合並同側下肢放射痛,多在臀部、大腿後部(股後側皮神經)坐骨神經分布區和大腿根部前內側。引起放射痛的原因有:

1.骶髂關節附近的韌帶、肌肉或其他軟組織受第4.5腰神經和骶神經支配,當骶髂關節扭傷時可引起這些神經的反射性神經疼。

2.坐骨神經或股後側皮神經束緊貼骶髂關節和梨狀肌的前側,當骶髂關節周圍的韌帶因扭傷出血,腫脹或梨狀肌痙攣時可直接刺激神經束引起放射痛。

3.骶髂關節扭傷時合並腰骶關節扭傷也可刺激神經根引起坐骨神經痛。

◎病因

由於姿勢不正、肌力失調、韌帶鬆弛,所以在身體扭轉時,外力可使凸凹不平的骶髂關節麵排列紊亂,間隙加寬。在關節腔負壓的情況下將滑膜吸入關節間隙嵌頓,引起劇烈疼痛。

根據扭傷的方向不同可引起骶髂關節前脫位或後脫位:

1.骶髂關節前脫位——是當髖關節伸直,膝關節屈曲,拉緊股四頭肌和髂股韌帶向前牽拉髂骨時,軀幹、脊柱及骶骨向後旋轉的外力可使髂骨向前移位。

2.骶髂關節後脫位——當髖關節屈曲,膝關節伸直,膕繩肌緊張向後牽拉髂骨時,軀幹、脊柱及骶骨向對側前方旋轉時,則骶骨與髂骨發生方向相反的扭轉,可引起髂骨後旋移位。

◎治療

本症經手法整複可立見功效:

一般先采用“離而複合的牽引手法”,使關節內嵌頓的滑膜解脫,緩衝肌肉緊張。對髂骨向前旋轉移位者,使患髖過伸拉緊股四頭肌及髂骨韌帶,使髂骨向前旋轉複位。整複後以寬膠布作環形固定,休息三周後開始功能練習,以免複發。

◎預防

本病一般由外傷引起,故應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1.正確的坐姿、站姿。坐位時以健側坐骨結節負重,雙手支撐以減輕負重。上床先坐於床旁,然後以雙手扶住骶髂側上,防止突然扭轉腰部。

2.活動時不要驟然扭轉軀體。

3.注意預防外傷對骶髂關節的傷害。

腰部扭傷

腰部扭傷,俗稱閃腰,為腰部軟組織的扭傷。腰部運動與四肢關節的運動一樣,它是通過腰脊椎周圍的肌肉群、韌帶、筋膜和關節囊等的協調運動而產生腰部前屈、後伸、左右側彎和左右旋轉的運動功能。如果在外因或內因的作用下,致使這些肌肉、韌帶、筋膜、關節囊等組織的不協調,使腰部的動態平衡被破壞,產生某一組織的損傷。

◎症狀

腰扭傷為一種常見病,多由姿勢不正、用力過猛、超限活動及外力碰撞等引起軟組織受損所致。本病發生突然,有明顯的腰部扭傷史,嚴重者在受傷當時腰部有撕裂感和響聲。傷後立即出現腰部疼痛,呈持續性劇痛,次日可因局部出血、腫脹,腰痛更為嚴重;也有的隻是輕微扭轉一下腰部,當時並無明顯痛感,但休息後次日感到腰部疼痛。腰扭傷後腰部活動受限,不能挺直,俯、仰、扭轉等動作感到困難,咳嗽、噴嚏、大小便時可使疼痛加劇。站立時往往用手扶住腰部,坐位時用雙手撐於椅子,以減輕疼痛。

檢查時局部肌肉緊張、壓痛及牽引痛明顯,但多無淤血現象。

◎病因

1.勞動時沒有充分準備或者勞動中用力過猛,用力的姿勢不正確而又突然地加勁,兩人以上搬抬重物的動作不協調,使腰部軟組織動態平衡失調導致損傷,腰部直接打擊致傷等。

2.彎腰取物、打噴嚏以及行走時不小心腳踩果皮滑跌等致腰部損傷。

3.豎脊肌是維持軀幹的位置和抵抗體重的,所以如果腰部負重超過豎脊肌的功能範圍,必然會造成肌肉的損傷。

4.當腰部前屈時,豎脊肌即不再收縮,而主要靠棘上、棘間韌帶的力量來限製脊柱的過屈和維持軀幹的位置。如外力繼續增加,並超過韌帶的負荷量,即進一步可造成韌帶的損傷,這在臨床上稱之為棘上韌帶或棘間韌帶的損傷。

◎治療

1.臥床休息,急性腰扭傷後,臥床休息是最基本的治療。臥床休息不僅有利於解除腰肌痙攣,減少活動和減輕疼痛,而且有利於促進損傷組織的修複和愈合。床鋪以加有10厘米厚棉墊的硬板床,自由體位,不痛或輕痛為宜。急性腰肌和筋膜扭傷,臥床休息至少應在1周以上,急性腰部關節扭傷應堅持臥床3~4周,以保證損傷組織充分修複,以免遺留慢性腰痛。在臥床同時應配合其他治療。

2.解痙止痛劑,口服阿司匹林、保太鬆、消炎痛等藥可止痛。中成藥七厘散、跌打丸、百寶丹、傷痛寧、舒筋活血片等具有止痛和血作用,可在醫生指導下選擇應用。

3.理療,可根據病情選用超聲波、高頻電療、離子透入、紅外線、坎離砂等,理療一般不宜過早。

4.局部封閉,如急性腰扭傷後疼痛劇烈並伴有肌肉痙攣者,可選用主要痛點局部封閉的方法。選好痛點,用0.5%普魯卡因20毫升作損傷組織浸潤,如為局部損傷,浸潤正確,則可立即止痛。此方法既有診斷價值,又可解痙止痛、改善血運、防止粘連。藥液內加入強的鬆龍1毫升,可減輕炎症反應,防止粘連形成。有效者3~4天後重複1次。

5.手術療法,對於久治未愈的棘上、棘間韌帶撕裂,疼痛嚴重者,可行手術修補。

◎預防

預防腰扭傷要注意保擴腰部的生理功能:

1.腰部活動時動作應協調、姿勢要正確,如抬杠重物時,盡量讓胸、腰部挺直,髖、膝部屈曲,起身時應以下肢用力為主,站穩後再邁步;搬、提重物時,應取半蹲位,使物體盡量靠近身體,避免提起過重物體。在搬重物時,注意力要集中,以防因腰部活動範圍過大,而使腰部肌肉用力失調。

2.注意勞逸結合,不要在一個固定體位和強迫姿勢中過久的工作。

3.平時,就加強體育鍛煉,使腰部肌肉結實有力,這樣才不會輕易產生腰部扭傷損害。

◎有效緩解方法

緩解中藥方

方一:甜瓜子、黃酒適量,將甜瓜子用鐵勺焙黃後,研成細末。用黃酒衝服,每日3次,一次用25克為宜。酒量大者可多衝點黃酒,無酒量者可以開水代之。飯前20分鍾服藥最佳。適用於急性腰扭傷、勞損性腰疼。

方二:鮮茴香苗60克,生薑20克,將鮮茴香苗和生薑共搗爛。敷於患處,每日1次。適用於急性腰扭傷。

方三:雞屎白、麥麩各250克,酒精適量,入鍋內慢火炒熱,加入適量酒精,混勻後用布包好。趁熱敷患處,熱散後取下。次日可再炒熱後加酒精使用,連用4~5次後棄之。每日1次,7~10天為1療程。適用於腰肌勞損、急性腰扭傷及關節炎。

踝關節扭傷

在外力作用下,關節驟然向側動活而超過其正常活動度時,引起關節周圍軟組織如關節囊韌帶肌腱等發生撕裂傷稱為關節扭傷。輕者僅有部分韌帶纖維撕裂,重者可使韌帶完全斷裂或韌帶及關節囊附著處的骨質撕脫,甚至發生關節脫位。關節扭傷日常最為常見,其中以踝關節最多,其次為膝關節和腕關節。

◎症狀

1.外側韌帶損傷

其臨床表現是踝外側疼痛、腫脹及跛行;有時可見皮下淤血;外側韌帶部位有壓痛;使足內翻時,引起外側韌帶部位疼痛加劇。

2.外側韌帶完全斷裂

較少見,局部症狀更明顯,由於失去外側韌帶的控製可出現異常是內翻;有時外踝有小片骨質連同韌帶撕脫,叫撕脫骨折內翻位;攝片時脛距關節麵的傾斜度遠遠超過正常範圍,傷側關節間隙增寬。

3.內側韌帶損傷

由足部強力外翻引起,發生較少。其臨床表現與外側韌帶損傷相似,但位置和方向相反;表現為內側韌帶部位疼痛、腫脹壓痛,足外翻時引起內側韌帶部位疼痛,也可伴撕脫骨折。

◎病因

踝部包括踝關節和距骨下關節,是下肢承重關節;在過度的強力內翻或外翻活動時,如行走在不平路麵、高處跌下或跑跳時落地不穩,均可引起外側或內側韌帶損傷、部分撕裂或完全斷裂、撕脫骨折;大多是因為身體失去重心,落地時踩在別人的腳上或腳被絆,出現扭傷時,局部會發生關節腫脹疼痛嚴重時甚至造成骨折。

◎治療

傷後立即用拇指指腹壓迫痛點止血,趁局部疼痛尚輕、關節兩側肌肉未出現痙攣時,立即做踝關節強迫內翻或外翻試驗和抽屜試驗,以了解是否韌帶完全斷裂。若疑有韌帶完全斷裂或合並骨折時,經加壓包紮後送醫院處理。

韌帶輕度扭傷,應立即冷敷,然後用棉花或海綿置於傷部作加壓包紮並抬高傷肢。繃帶包紮時要注意行走方向,如外側韌帶損傷時,使踝關節處於輕度外翻背伸位。24小時後,可選用外敷中藥、理療、按摩、針灸、藥物痛點注射等,3~4天後在保持原固定下練習行走。對韌帶部分斷裂、踝關節強迫內翻或外翻試驗有輕微不穩的患者,經冷敷、加壓包紮後,用托板固定3周。2~3天後拆除加壓包紮,配合中藥外敷、理療、針灸、按摩等,並繼續托板固定,也可采用石膏管型固定3周。

◎預防

1.平時重視踝周圍肌肉力量和關節協調性訓練,如負重提踵,跳繩,足尖走路等練習。選擇平坦的運動場地運動,準備活動要充分。

2.平時盡量不要穿尖底高跟鞋。

3.運動時要穿著稍大的彈性好的高幫型運動鞋。

4.在不平坦地方行走活動,多注意地麵障礙物和坑窪等。

◎有效緩解方法

緩解中藥方

方一:五倍子50克炒黃,梔子30克微炒,石膏20克,蜂蜜、醋、酒少許,共研為細末,用蜂蜜、醋、酒少許調成糊狀。塗敷患處。間日換藥1次。

方二:生薑30克,陳麵引子35克,生花椒25克。分別將花椒、陳麵引子搗碎成粉狀,再將生薑搗爛如泥,三者合成膏藥狀。敷於患處,外蓋紗布,膠布固定。每天換藥一次。連用3~5天。

方三:白芷、防風、牛膝、當歸、乳香、沒藥、蒲公英、地丁、大黃、木瓜各適量,共研成粉,然後調成糊狀。敷於患處,最後上外翻小夾板,每日更換1次,7天1療程。

方四:鬆木鋸末500克,陳醋500毫升,加水400毫升煮沸。將患足置於藥盆上,約距20厘米,再覆蓋上寬毛巾,進行蒸熏20~40分鍾,每日1~2次,5~7次為1療程。

方五:鮮土牛膝適量,搗爛後加食精鹽少許拌勻。塗敷患處,繃帶固定,每日1次。一般敷藥1~2次即見效。

方六:舒筋活血湯:防風、獨活、牛膝、五加皮、杜仲各9克,荊芥、羌活、紅花、枳殼各6克,當歸、續斷各12克,青皮5克,共水煎取汁。每日1劑,早晚分服。適用於受傷初期。

方七:活血消腫散:大黃、側柏葉各2份,澤蘭、黃柏、防風、乳香各1份,共研細末。用水、蜜糖調煮,外敷患處。適用於受傷初期。

方八:當歸、赤芍、續斷、骨碎補、五加皮、威靈仙各12克,生薏米、桑寄生各30克,水煎取汁。每日1劑,早晚分服。適用於受傷中後期。

方九:腫脹難消者,加茯苓12克、防己12克。風寒濕邪滯留者,加獨活12克、千年健10克、製川烏10克。氣血虛弱者,加黃芪20克、熟地黃15克。

方十:當歸、羌活、紅花、白芷、乳香、沒藥、骨碎補、續斷、防風、木瓜、川椒、透骨草各12克,裝入布袋,放於蒸籠內蒸熱。乘熱敷於患處,每次持續1小時左右,每日2次,也可煎水熏洗患處。適用於受傷中後期。

肌肉拉傷

肌肉拉傷是肌肉在運動中急劇收縮或過度牽拉引起的損傷。這常發生在某些運動中,如引體向上和仰臥起坐練習時就容易發生。肌肉拉傷後,拉傷部位劇痛,用手可摸到肌肉緊張形成的索條狀硬塊,觸疼明顯,局部腫脹或皮下出血,活動明顯受到限製。

◎症狀

局部疼痛、壓痛;腫脹、肌肉緊張、發硬、痙攣;功能障礙。當受傷肌肉主動收縮或被動拉長時疼痛加重,肌肉收縮抗阻力試驗陽性,即疼痛加劇或有斷裂的凹陷出現。有些傷員傷時有撕裂樣感,腫脹明顯及皮下淤血嚴重,觸摸局部有凹陷或見一端異常隆起者,可能為肌肉斷裂。

◎病因

在體育運動中,大腿後群肌肉的拉傷最為常見。例如橫劈叉練習可使大腿內側群肌肉過度被動拉長而發生拉傷。大腿後群肌肉的拉傷也常見,大腿內收肌、腰背肌、腹直肌、小腿三頭肌、上臂肌等都是肌肉拉傷的易發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