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形性頸椎症
變形性頸椎症,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脊椎變形。脊椎變形有兩個類型,一個是側彎變形,一個是生理曲線變形。但二者均是由於頸筋受損後收縮造成的。
生理曲線變形主要有頸椎、胸椎和腰椎變形,三者變形均有向內(前)和向外(後)之分。頸椎的向前和向後變形,是頸椎病加重的證明,是經筋收縮嚴重的症狀。治療時要有耐心地逐步將生理曲線恢複原位,並以鬆筋為主。
側彎也同樣有頸椎、胸椎和腰椎彎曲。初生嬰兒有斜頸病症,這是在胎內頸椎受壓,造成頸椎骨呈梯形形狀,頸椎像拱旋一樣使頭歪斜。此症在兩歲以內運用氣功按摩是可以治愈的,千萬不要動手術矯正。一般頸椎側彎,是經筋收縮造成的,治療時首先要將側彎正直,然後就是鬆筋。
◎症狀
本病主要的症狀有頭、頸、臂、手及前胸等部分的疼痛,並可有進行性肢體感覺及運動障礙,重者可致肢體軟弱無力,甚至大小便失禁、癱瘓、累及椎動脈及交感神經則可出現頭暈,心慌心跳等相應的臨床表現,相應睡眠也會不佳,作惡夢等。生理彎曲變直,後背與頸部疼痛,偶爾頭暈,並伴有頭痛,入睡困難,並有吞咽困難,有異物感,脖子很僵硬,低頭困難,站立或坐著一會兒就酸困疼痛。
◎病因
此病的主要誘因是工作、學習的姿勢不正確。長期姿勢不正確,必然造成的頸部肌肉僵硬,血液循環不暢,沒有血液營養滋潤的一側頸椎肌肉和筋腱,久而久之便會萎縮。因為主動複位會有痛感,這就形成了變形性頸椎症。而頭疼、頭暈、惡心、睡眠質量下降、記憶力減退肩背酸痛等症狀都是因為頸椎變形後,神經、椎管受壓使血液流通不暢所造成的。
良好的姿勢能減輕疲勞,避免損傷。但如果低頭時間過長,使肌肉疲勞,頸椎間盤出現老化,並出現慢性勞損,就會繼發一係列疾病。脊椎變形就是其中比較嚴重的一種。
◎治療
理療:按摩等舒筋活血療法,中頻電療配合針灸按摩最有效。
藥物治療:主要為消炎止痛藥及舒筋活血的中藥(舒筋活血片)。
◎預防
1.日常生活中應停止做過度活動頸椎的活動,如擦玻璃。行、走、坐、臥要保持姿勢端正。
2.伏案工作要使頸部保持正直,微微地前傾,不要扭轉、傾斜。
3.工作時間超過1小時,應該休息幾分鍾,做些頸部運動或按摩。
4.不要把頭靠在床頭或沙發扶手上看書、看電視,避免勞損。
◎有效緩解方法
緩解中藥方
方一:桂枝、白芍、羌活、獨活、威靈仙30克,乳香、沒藥、地龍10克,川烏15克,水煎取汁。每日1劑,早晚分服。適用於頸椎椎管變形。
方二:葛根20克,麻黃、生薑各5克,桂枝、酒芍、甘草、大棗、當歸、川芎、申薑、狗脊、杜仲、鹿角膠(搗碎衝服)、牛膝各15克,水煎服,每日1劑。
中藥外熏
方一:雞血藤10克,伸筋草9克,羌活、防風、牛膝、骨碎補、海風藤、千年健、尋骨風、桑寄生、杜仲、桂枝各12克,同置於鍋內,水醋各半的合劑浸泡中藥30分鍾左右,開始熬製,將疼痛的部位置於鍋上50公分左右處,使蒸汽持續熏蒸患處,每日1劑,每次1小時。
緩解中藥方
方一:全蠍10克,娛蚣2條,鹿銜草、川芎、當歸、自然銅、烏梢蛇各15克。將藥加水煎者2次,取藥汁混合,每日飲服2次。
方二:白芍30克,木瓜13克,雞血藤15克,葛根、甘草各10克。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方三:蒼術、炒白芍、茯苓各20克,川芎15克,橘梗、幹薑、厚樸、甘草各10克。製成合劑,每次30毫升,日3次,2周為1療程。
方四:葛根25克,威靈仙、雞血藤各15克,白芍15~30克,甘草6克,炙蜈蚣2條(研水衝服)或全蠍8克。本方每日1劑,水煎服,可隨症加減。
方五:白芍30克,甘草15克,酸棗仁、牡蠣各10克,威靈仙、元胡各12克。將藥加水煎煮2次,取藥汁混合,每日分2次飲服。
腰椎結核
腰椎結核俗稱“龜背炎”,發病率較高,為全身骨關節結核的第一位,其中絕大多數為椎體結核,椎板、棘突、關節突和橫突結核極少見。
◎症狀
腰痛是腰椎結核最常見的症狀,疼痛的性質多為鈍痛或酸痛,伴有壓痛及叩擊痛,在勞累、咳嗽、睡前疼痛加重。上腰椎結核可有大腿痛,下腰椎結核可有坐骨神經痛,這是由於結核膿腫、肉芽組織及壞死的椎間盤或死骨向後突入椎管內,使脊髓或神經根受到壓迫或刺激時,可出現放射痛。
腰椎活動受限:腰部生理彎曲消失,椎旁肌肉保護性痙攣,使腰部處於高度保護狀態,限製脊椎活動而減輕疼痛,這是腰椎結核早期出現的明顯體征之一。從地上拾物時,盡量屈髖屈膝直腰下蹲,而避免彎腰取物,即拾物試驗陽性。俯臥位脊柱後伸試驗亦為陽性。
脊柱畸形:當病變發展到一定程度後,由於椎體破壞塌陷與變形,導致腰椎明顯後突畸形,側突畸形極少見。隆起處多伴有明顯之壓痛及叩擊痛。
◎病因
本病發病率高的原因:
1.脊柱為軀幹的支柱,而腰椎負荷大,在日常生活中發生勞損的機會多。
2.結核多侵犯鬆質骨,且腰椎結核多發於成年人。
◎治療
1.治療原則
一旦確診腰椎結核,應先進行係統抗結核治療,療程一般為2周,尤其是合並肺結核的病人,一般至少需抗結核治療2周或更長時間,體溫趨於正常,結核症狀趨於穩定方可手術。
對合並截癱的病人為盡快恢複肢體功能,可在抗結核治療後盡早手術,隻要全身情況允許,這樣對肢體功能恢複有利。癱疾的時間越短,術後恢複時間越快,癱疾的時間越長,手術後恢複亦慢。合並有截癱的患者抗結核治療可少於2周。
2.抗結核西藥
(1)異煙肼(INH):對結核菌具有極強的殺滅作用,是治療結核病必不可少的藥物。
(2)鏈黴素(SM):是初治肺結核強化期〈開始兩個月〉化療方案組成藥物之一,對結核杆菌有明顯殺菌作用。該藥對顱神經有損害,可引起眩暈耳鳴、聽力減退甚至耳聾,口唇麻木等不良反應,故孕婦、兒童及老人應禁用或慎用。
(3)利福平(RFP):對結核菌有很強的殺滅作用,是繼異煙腫之後最為有效的抗結核藥,也是初治肺結核方案中不可缺少的組成藥物。
(4)乙氨丁醇(EMB):對結核菌有抑製作用,特別是對已耐異煙肼、鏈黴素的結核菌仍有抑製作用,用藥期間應注意視力變化。
(5)吡嗪酰胺(PZA):對細胞內或靜止狀態下的結核杆菌具有特殊殺滅作用。上述五種藥物是當前治療結核病最常用和最有效的藥物,醫生可根據病人的病情變化及用藥情況組成合理的方案進行治療。
◎預防
1.日常生活中,應注意保護腰椎,不要讓腰椎受寒、受風。
2.感覺腰椎疲勞時,應及時臥床休息,以免腰椎產生病變。
3.飲食上,應加強營養,注意熱量、蛋白質和維生素的補充。
◎有效緩解方法
緩解中藥方
方一:狼毒、大棗各等份,將狼毒用清水浸1~2小時,放入鍋中,上置蒸籠,放入大棗,水煮開後再蒸3小時,取出晾幹即成。成人每天服3次,每次一個大棗,連服2天後每次增加1個。服大棗後若有惡心嘔吐、頭昏等反應,可減少1~2個,反應消失後仍可按前法增加。禁吃辛辣食物,孕婦慎用。
方二:人參、肉桂、牡蠣各10克,茯苓、白術、當歸、淫羊藿、山萸肉各20克,銀花、熟地、黃芪、紫河車、鹿角膠各30克,麻黃、全蠍、蜈蚣各5克,共研細末。每次服5克,8小時服1次。
胸椎間盤突出
胸椎間盤突出症(thoracicdischerniation)在臨床上較為少見,僅占所有椎間盤突出症的0.25%~0.75%。近年來,隨著對本病認識的不斷深入及影像學診斷技術的不斷發展,尤其是磁共振(MRI)檢查應用的日益廣泛,目前本病的診斷率有上升的趨勢。其臨床表現較為複雜且缺乏特異性,容易發生誤診或漏診。一旦發病,脊髓壓迫症狀多呈進行性發展,致殘率較高。故診斷一經確立,多需外科手術治療,而手術治療本身亦存在著一定的難度和風險。
◎症狀
1.疼痛是最為常見的首發症狀,根據突出的類型和節段,疼痛可為腰痛、胸壁痛或一側、兩側下肢痛。咳嗽、打噴嚏或活動量增加均可致使疼痛症狀加重,休息後上述症狀可減輕。也可發生不典型的根性放射性疼痛,如第11~12胸椎間盤突出可產生腹股溝及睾丸疼痛,易與髖部及腎疾患相混淆。中胸段胸椎間盤突出症可表現為胸痛或腹痛。第1~2胸椎椎間盤突出可引起頸痛、上肢痛及Horner綜合征,也需與頸椎病相鑒別。
2.感覺障礙:尤其是麻木,也是最常見的首發症狀之一。
3.肌力減退和括約肌功能障礙也時有發生。
據統計,患者就診時30%患者主訴有排尿功能障礙(其中18%同時伴有二便功能障礙),60%的患者主訴有運動和感覺障礙。
◎病因
1.脊柱損傷或慢性勞損
本病大多是由於脊柱受損傷或慢性勞損所致。創傷因素包括脊柱的扭轉運動或搬重物等,據統計50%的胸椎間盤突出症與創傷關係密切。
2.胸椎退行性改變
胸椎退稈性改變是胸椎間盤突出症的發病基礎。本病也可發生在年齡較輕的椎間盤退變不明顯的患者,由於明顯的外傷致椎間盤破裂、突出而發病。
胸椎間盤突出症發病率高還可能與該節段活動度大、間盤退變早發有關。
◎治療
1.保守治療
對於無嚴重神經損害和長束體征的患者,可以采用保守治療。具體措施包括臥床休息、限製脊柱的屈伸活動、配戴支具等。同時配合應用非甾體類抗炎藥物控製疼痛症狀。其他治療還包括姿勢訓練、背肌功能練習等。
2.手術治療
本病的手術治療指征包括臨床上以脊髓損害症狀為主要表現者和保守治療無效者。鑒於胸段脊髓特有的解剖學特點,該節段的手術風險相對較大。因此選擇合適的手術入路以盡可能地減少對脊髓和神經根的牽拉刺激顯得格外重要。具體的手術治療方法包括以下幾種:
(1)後路椎板切除減壓胸椎間盤切除術:若試圖從後方行胸椎間盤切除,則術中必須通過對脊髓的牽拉才能使椎間盤切除得以實施和完成,常常導致脊髓損害的進一步加重。因此,該術式被認為具有高度的危險性,臨床上已漸被淘汰,故不主張在治療中繼續采用此術式。
(2)側後方入路胸椎間盤切除術:該術式切除的範圍包括與突出椎間盤同序數及高一序數的一段肋骨、橫突、下一椎體的椎弓根,有時亦可根據需要行半椎板切除,即敞開椎管的側後壁進行減壓,尤適用於外側型突出的椎間盤,但對於中央型或旁中央型的椎間盤突出來說,要行椎間盤切除也同樣存在有牽拉幹擾脊髓的風險,故臨床上應用時應慎重。
(3)側前方入路胸椎間盤切除術:該手術入路包括經胸腔和經胸膜外兩種方式。其優點在於術野開闊清晰、操作方便,對脊髓無牽拉,相對安全;尤其是在切除中央型突出的椎間盤及存在有鈣化、骨化時,優點更為突出。為目前臨床上最常采用的術式。
(4)經胸腔鏡胸椎椎間盤切除術:該術式是近年來興起的胸椎間盤突出症微創治療的一種新技術。初步的臨床應用結果表明本方法術野清晰,對於中央型或旁中央型間盤突出以及伴有鈣化、椎體後緣較大骨贅時,采用本術式均可達到安全充分的切除減壓目的。同時亦預示該項微創治療技術將有更為廣闊的應用前景。
◎預防
1.防止脊柱損傷與慢性勞損,這是預防胸椎突出症的最根本措施。
2.防止胸椎外傷,積極鍛煉胸肌,隻有經常鍛煉身體,才能有效減緩胸椎退行性病變的步伐。
◎有效緩解方法
緩解中藥方
方一:肉桂、蔥頭各30克,吳茱萸90克,生薑120,花椒60克,共炒熱,以布包裹。熱敷腰部,冷後炒熱再敷。適用於腎虛型椎間盤突出症。
方二:核桃仁、黑芝麻各210克,杜仲當歸、菟絲子各60克,木瓜、續斷、元胡各30克,骨碎補45克。除前2味外,餘藥均曬幹、碾碎。核桃仁、黑芝麻共研細末,與其它藥末混勻,以蜂蜜250毫升分數次加入攪拌,反複揉搓成團。每次服7克,每日2次,以黃酒20毫升送服。適用於椎間盤突出症。
腰椎間盤突出
腰椎間盤突出症是在腰椎間盤退變的基礎上發生的,而外傷則常為致病的重要原因。腰椎間盤突出會對腰椎的神經根造成不同程度的壓迫,造成病人腰腿疼痛。如果腰椎間盤壓迫了左側的神經根,則病人主要表現為左側的腰腿疼嚴重,如果是右側神經根受壓則情況相反,而中央型的腰椎間盤突出則多表現為左右腿與腰部都存在疼痛,雙腿可能是交替疼痛,也可能同時疼痛。
◎症狀
1.疼痛症狀
腰痛和一側下肢放射痛是該病的主要症狀。腰痛常發生於腿痛之前,也可二者同時發生,大多有外傷史,也可無明確之誘因。疼痛具有以下特點:
(1)放射痛沿坐骨神經傳導,直達小腿外側、足背或足趾。如腰3~4間隙突出,因腰4神經根受壓迫,產生向大腿前方的放射痛。
(2)一切使腦脊液壓力增高的動作,如咳嗽、噴嚏和排便等,都可加重腰痛和放射痛。
(3)活動時疼痛加劇,休息後減輕。臥床體位:多數患者采用側臥位,並屈曲患肢;個別嚴重病例在各種體位均疼痛,隻能屈髖屈膝跪在床上以緩解症狀。合並腰椎管狹窄者,常有間歇性跛行。
2.脊柱側彎畸形
主彎在下腰部,前屈時更為明顯。側彎的方向取決於突出髓核與神經根的關係:如突出位於神經根的前方,軀幹一般向患側彎。
左:髓核突出位於神經根內前方,脊柱向患側彎,如向健側的彎則疼痛加劇。
右:髓核突出位於神經根外前方,脊柱向健側彎,如向患側的彎則疼痛加劇。
3.脊柱活動受限
髓核突出,壓迫神經根,使腰肌呈保護性緊張,可發生於單側或雙側。由於腰肌緊張,腰椎生理性前凸消失。脊柱前屈後伸活動受限製,前屈或後伸時可出現向一側下肢的放射痛。側彎受限往往隻有一側,據此可與腰椎結核或腫瘤鑒別。
4.腰部壓痛伴放射痛
椎間盤突出部位的患側棘突旁有局限的壓痛點,並伴有向小腿或足部的放射痛,此點對診斷有重要意義。
如突出較大,或為中央型突出,或纖維環破裂髓核碎片突出至椎管者,可出現較廣泛的神經根或馬尾神經損害症狀,患側麻木區常較廣泛,可包括髓核突出平麵以下患側臀部、股外側、小腿及足部。中央型突出往往兩下肢均有神經損傷症狀,但一側較重。應注意檢查鞍區感覺,常有一側減退,有時兩側減退,常有小便失控,濕褲尿床,大便秘結,性功能障礙,甚至兩下肢部分或大部癱瘓。
◎病因
1.腰椎間盤的退行性改變。人體各種組織在成熟之後即出現退行性變,其中椎間盤的變化發生較早,主要表現是髓核脫水,脫水後椎間盤失去其正常的彈性和張力,在此基礎上由於較重的外傷或多次反複的不明顯損傷,造成纖維環軟弱或破裂,髓核即由該處突出。
2.外力的作用。長期反複的外力造成的輕微損害,日積月累地作用於腰椎間盤加重了退變的程度。負重過大或快速彎腰側屈旋轉形成纖維環破裂或腰部外傷,日常生活工作姿勢不當也可發生腰椎間盤突出;
3.受寒與受濕。寒冷或潮濕可引起小血管收縮、肌肉痙攣,使椎間盤的壓力增加,也可能造成退變的椎間盤破裂;
4.腰椎間盤突出症誘發因素:
(1)突然的負重或閃腰是形成纖維環破裂的主要原因。
(2)腰部外傷使已退變的髓核突出。
(3)姿勢不當誘發髓核突出。
(4)腹壓增高時也可發生髓核突出。
◎治療
1.非手術治療
(1)理療和按摩——臥硬板床休息,輔以理療和按摩,常可緩解或治愈。
(2)牽引治療——俯臥位牽引按抖複位,是根據中醫整複手法歸納整理的一種複位方法,現已研製出自動牽引按抖機,其治療原理是:牽拉開椎間隙,在椎間盤突出部位以一定節律按抖,使脫出的髓核還納。此法適用於無骨性病變、無大小便失禁、無全身疾患的腰椎間盤突出症。治療前不宜飽食,以免腹脹,治療後須嚴格臥床一周。一次不能解除症狀者,休息數日後可再次牽引按抖。本法簡便,治愈率高,易為患者接受,為常用的非手術療法。
2.手術治療
(1)手術適應症:①非手術治療無效或複發,症狀較重影響工作和生活者。②神經損傷症狀明顯、廣泛,甚至繼續惡化,疑有椎間盤纖維環完全破裂髓核碎片突出至椎管者。③中央型腰椎間盤突出有大小便功能障礙者。④合並明顯的腰椎管狹窄症者。
(2)手術過程
X線片定位,方法是在壓痛、放射痛明顯處用美藍劃記號,用膠布在該處固定一金屬標記,拍腰椎正位X線片供術中參考。
手術在局麻下進行。切除患部的黃韌帶及上下部分椎板,輕緩地牽開硬脊膜及神經根,顯露突出的椎間盤,用長柄刀環切突出部的纖維環後取出,將垂體鉗伸入椎間隙去除殘餘的退化髓核組織,衝洗傷口,完全止血後縫合。操作必須細致,術中注意止血,防止神經損傷,術後椎管內注入慶大黴素預防椎間隙感染,閉合傷口前,放置橡皮管引流。
手術一般隻顯露一個椎間隙,但如術前診斷為兩處髓核突出或一處顯露未見異常,可再顯露另一間隙。合並腰椎管狹窄者,除進行椎間盤髓核摘除術外,應根據椎管狹窄情況做充分的減壓。
◎預防
對於腰椎間盤突出症,重在預防。注意平時的站姿、坐姿、勞動的姿勢以及睡姿的合理性,糾正不良姿勢和習慣,加強鍛煉,尤其加強腰背肌的功能鍛煉,因為適當的鍛煉能改善肌肉血液循環,增加肌肉的反應性和強度,鬆解軟組織的粘連,糾正脊柱內在平衡與外在平衡的失調,從而達到良好的治療效果及預防作用。
◎有效緩解方法
緩解中藥方
方一:大蔥6克,薑12克,石菖蒲、艾葉、透骨草各60克,雞蛋、白酒適量,將前五味藥搗爛,調蛋清、白酒,敷於患處,然後溫灸。適用於腰椎間盤突出症。
方二:槁本、續斷、蘇木各30克,防風、白芷、附子、川烏、草烏各20克,狗脊、獨活各45克,共研細末,用薄棉布製成布兜,將藥末裝入其中,日夜穿戴於腰部。適用於腰椎間盤突出症。
方三:製馬前子、地鱉蟲、牛膝、麻黃、僵蠶、全蠍、甘草、乳香、沒花、蒼術各等份,共研細末,過篩。每次服10克,每日2~3次。適用於腰椎間盤突出症。
方四:熟地50克,白芥子20克,鹿角膠、麻黃各10克,肉桂、炮薑炭、生甘草各5克,水煎2次,將藥汁混合。每日1劑,2次分服,同時配合牽引療法。適用於腰椎間盤突出症。
方五:杜仲20克,威靈仙55克,豬腰子(豬腎髒)1~2隻,將肚中、威靈仙分別研粉後混合拌勻,再取豬腰子(豬腎髒)去掉筋膜(腎上腺),洗淨剖開,再放入藥粉,攤勻後合緊,共放入碗中,加水少許,慢火久蒸。食肉,喝湯,每日1劑,孕婦忌服。適用於腰肌勞損、腎虛型腰椎間盤突出症。
緩解中藥方
方一:熟地黃、補骨脂、菟絲子10克,杜仲、枸杞子、當歸尾、沒藥、山茱萸、獨活、肉蓯蓉各3克,紅花2克,水煎取汁。每日1劑,早晚分服。若下肢放射痛明顯者,加地龍12克、威靈仙15克。疼痛甚者,加乳香5克、細辛5克。適用於症狀初期。
方二:桑寄生18克,熟地黃15克,杜仲、當歸、茯苓、黨參、秦艽各12克,白芍10克,防風、獨活、川芎、牛膝各6克,細辛、甘草3克,肉桂2克(煽衝),水煎取汁。每日1劑,早晚分服。適用於症狀中、後期。
頸椎間盤突出
頸椎間盤由於某種原因,向後外側突出,壓迫頸脊神經或頸脊髓而引起症狀時,稱為頸椎間盤突出症。
椎間盤又稱椎間纖維軟骨盤,是由纖維環、髓核及軟骨板組成,並連結於上、下兩個椎體之間的重要結構,除第一、二頸椎間沒有椎間盤外,自第二頸椎下方至第一胸椎上方共有六個頸椎間盤。下部頸椎由於負重較大,活動較多,又與相對固定的胸椎相連,故易於勞損而發生退行性改變。
◎症狀
根據頸椎間盤向椎管內突出的位置不同而有不同的臨床表現:
1.側方突出型
由於頸脊神經根受到刺激或壓迫,表現為單側的根性症狀。輕者出現頸脊神經支配區(即患側上肢)的麻木感,重者可出現受累神經節段支配區的劇烈疼痛,如刀割樣或燒灼樣,同時伴有針刺樣或過電樣竄麻感,疼痛症狀可因咳嗽而加重。此外,尚有痛性斜頸、肌肉痙攣及頸部活動受限等表現,尚可出現上肢發沉、無力、握力減退、持物墜落等現象。體格檢查可發現被動活動頸部或從頭部向下作縱軸方向加壓時均可引起疼痛加重,受累神經節段有運動、感覺及反射的改變,神經支配區域相應肌力減退和肌肉萎縮等表現。
2.旁中央突出型
有單側神經根及單側脊髓受壓的症狀。除有側方突出型的表現外,尚可出現不同程度的單側脊髓受壓的症狀,表現為病變水平以下同側肢體肌張力增加、肌力減弱、腱反射亢進、淺反射減弱,並出現病理反射,可出現觸覺及深感覺障礙;對側則以感覺障礙為主,即有溫度覺及痛覺障礙,而感覺障礙的分布多與病變水平不相符合,病變對側下肢的運動機能良好。
3.中央突出型
此型無頸脊神經受累的症狀,表現為雙側脊髓受壓。早期症狀以感覺障礙為主或以運動障礙為主,晚期則表現為不同程度的上運動神經元或神經束損害的不全痙攣性癱瘓,如步態笨拙,活動不靈,走路不穩,常有胸、腰部束帶感,重者可臥床不起,甚至呼吸困難,大、小便失禁。檢查可見四肢肌張力增加,肌力減弱,腱反射亢進,淺反射減退或消失,病理反射陽性,髕陣攣及踝陣攣陽性。
X線檢查可顯示有頸脊椎側彎畸形,生理曲度減小,頸椎發直或向前彎曲,部分病人可見病變椎間隙狹窄,病程較長者於椎體邊緣有唇樣增生現象;脊髓造影在突出的相應節段平麵有充盈缺損、部分梗阻或完全梗阻表現;CT或核磁共振檢查可明確突出的節段、範圍、大小及與神經脊髓的關係等。
◎病因
頸椎纖維環發生退行性變後,其纖維首先變粗,進而發生玻璃樣變性,其強度降低,最後斷裂。也可因其失去彈性,不能擔負原來可以承擔的壓力,當受到頭顱重力作用、肌肉的牽拉、運動負荷過大和外力因素作用下,再加上髓核又居於椎間隙的後方,纖維環即可因之向外膨出或破裂,而髓核則向狹窄薄弱的後縱韌帶處突出或脫出,造成頸椎間盤突出症。
◎治療
頸椎病的治療方法:
1.非手術治療
(1)頦枕帶牽引:適用於脊髓型以外的各型頸椎病。
(2)頸托和圍領:主要用以限製頸椎過度活動,而病人行動不受影響。
(3)推拿按摩:對脊髓型以外的早期頸椎病有減輕肌痙攣,改善局部血循環的作用。
(4)理療:可加速炎性水腫消退和鬆弛肌肉的作用。
(5)自我保健療法:在工作中定時改變姿勢,作頸部輕柔活動及上肢運動,有利於頸、肩肌肉弛張的調節和改善血循環。
(6)藥物治療:目前尚無頸椎病的特效藥物,所用非甾體抗炎藥、肌鬆弛劑及鎮靜劑均屬對症治療。
2.手術治療
診斷明確的頸椎病經非手術治療無效,或反複發作者,或脊髓型頸椎病症狀進行性加重者適於手術治療:
(1)前路椎間盤摘除、椎體間植骨融合術,常可獲得滿意的療效。
(2)後路椎板切除或椎板成形術:伴有頸椎管狹窄的病例可行後路手術減壓,但頸椎間盤摘除手術通常不可從後路進行,以避免脊髓損傷。
◎預防
1.注意改善不良的睡眠習慣。正常人仰臥位枕高應在12厘米左右,側臥與肩等高、枕頭的高低因人而異,約與個人拳頭等高為好。頸椎病患者與正常人大致相同,椎體後緣增生明顯者,枕頭可相應偏高些;黃韌帶肥厚、鈣化者應偏低些。枕芯內容物要求細碎、柔軟。常用穀皮、芥麥皮、綠豆殼草屑等充填,而海綿、棉絮、木棉等均不適宜。
枕頭的形狀以中間低,兩端高的元寶形為佳。此種形態可利用中部凹陷部來維持頸椎的生理曲度,對頭頸部可起到相對製動與固定作用。
2.固定姿勢工作的習慣改善。對於低頭工作或頭頸部固定在一姿勢下工作的人,首先要使案台與坐椅高度相稱,盡量避免過度低頭屈頸,桌台可適當高些,半坡式的斜麵辦公桌較平麵桌更為有利。除改善工作條件外,另一個必須注意的方麵是應有工間操,包括頸椎保健操。在長時間工作中,做短暫的頸部前屈、後伸、左右旋轉及回環運動,以改善頸肌疲勞,恢複最佳應力狀態。另外每日早晚堅持必要的鍛煉可達到預防及治療頸椎病的作用。對於專業化程度高的工作,適當改變工種,或定期輪換工作,對預防頸椎病均可起到良好的作用。從事低頭工作的人易患頸椎病,但若長時間地保持挺胸、抬頭、收頜。可使頸部肌肉緊張,頸椎曲度變直,也可以產生頸椎病,即所謂“軍人頸”。所以,在聽報告或坐位狀態,我們應注意放鬆頸部肌肉,保持頸椎自然狀態。對於長期服役的軍人,更應注意。
3.注意感染的影響。咽喉部炎症及上呼吸道感染是常見的呼吸道疾病,因為這類炎症一旦經淋巴係統向頸部及關節囊擴散,往往成為頸椎病的誘因。因此,防止各種上呼吸道炎症,預防感冒,保持口腔清潔,也是預防頸椎病的措施之一。
◎有效緩解方法
緩解中藥方
方一:茯苓60克白術、薏米、桂枝、牛膝各30克,銀花藤15克,水煎兩次,取液混合。每日1劑,分3次服。用藥4~6劑為一療程。
方二:頸部僵硬加乳香、沒藥各10克。肩背上肢疼加伸筋草20克,威靈仙15克。畏寒肢冷加幹薑20克,細辛10克。
方三:羌活、桂枝、秦艽、防風、斷續、附子各3克,當歸、狗脊、虎骨各5克,杜仲、晚蠶沙各6克,川芎、桑枝各10克,生薑3克,大棗2個,陳酒500毫升。將藥放入陳酒中浸泡1夜,再入適量水煎湯取汁。每日二次,每次10毫升,早晚服用。適用於太陽經腧不利型頸椎病。
按摩療法
1.拿捏風池、風府、肩井部以舒筋通絡,進一步緩解痙攣的肌肉,能通經絡而行氣血,使頸肩部僵硬痙攣的肌肉逐漸趨於柔軟。
2.按揉法於風府、肩中俞、肩外俞、天宗穴,能舒筋通絡,使頸肩部痙攣的肌肉得以放鬆。有利於消除神經根炎症和水腫,改善局部組織的營養供應,改善病灶部的缺氧狀態。
變形性膝關節症
指老年性膝關節骨關節炎或稱退行性關節病、增生性關節炎等。為了與類風濕性關節炎相區別,多稱為骨關節病。屬於合成代謝與分解代謝失調活動性動力疾病過程,最終關節變形,功能喪失,而其中膝關節往往最先受累及。多在50歲後發病,女性多於男性。
◎症狀
關節疼痛為主要症狀,關節活動時有磨擦痛。當軟骨下骨受侵時,出現靜止時關節痛,氣候變化常常使疼痛加劇。最常受累的是膝關節,可累及手和髖關節。活動時關節可出現各種聲音,休息後關節僵硬,難以立即活動。晚期可出現膝關節不穩。
檢查可見關節腫脹、關節腔積液,有壓痛。膝關節伸展困難。關節周圍肌肉攣縮、僵硬。X線顯示關節邊緣有骨贅形成,關節腔變窄,軟骨下骨有硬化或囊腔。晚期骨端變性。膝關節出現角畸形,以內扭轉畸形最多見。
◎病因
1.炎症過程
如在類風濕疾病關節周圍,滑膜組織的炎症侵蝕破壞關節軟骨。
2.代謝疾患
例如痛風性尿酸精鹽沉澱,黑尿酸尿性褐黃病的色素沉澱蓄積於關節軟骨,使關節軟骨性質改變。
3.生物力學因素
軟骨發生疲勞傾向(例如巨大應力反複作用軟骨發生疲勞),因此,反複受力作用不僅產生膠原纖維斷裂,而且也消耗了軟骨表麵的蛋白多糖(Proteo-lycan),使骨畸形即可增大。
關節畸形(例如膝外翻或膝內翻)使關節增加的負荷不平衡,一側分布大,最後軟骨破壞。
關節麵的相對擠壓造成關節軟骨營養障礙,導致軟骨細胞壞死,繼之發生基質蛋白(P克)多糖的消耗,於是關節軟骨經不住關節往返運動的壓力和剪力發生了退行性改變。
4.激素作用
肢端肥大症(a c r o m e-a l y)關節軟骨改變明顯,生長激素(samototrophin)刺激軟骨細胞,導致加速和增強了軟骨細胞的代謝活動;當動物老化時生長激素缺乏,明顯造成軟骨細胞退變,軟骨細胞代謝降低;糖尿病患者的軟骨細胞進行性異常,極易患骨性關節炎。
5.化學損傷
全身或局部使用化學藥物,也會傷害軟骨細胞的生命力和代謝活動性。
6.反複的關節內出血
凝血因子有缺陷的病人,其關節內反複出血,可能導致關節軟骨以及軟骨下骨結構的嚴重損害,偶然關節內出血可不出現嚴重問題。
7.年齡老化的改變
(1)細胞改變
隨年齡老化,完整的關節軟骨表麵層細胞減少,中層細胞數增加,這是骨性關節炎的早期表現。
(2)物理學改變
隨年齡老化,關節軟骨的滲透性降低,滲透性的改變在關節軟骨的表淺部分比深層增高更明顯;纖維軟骨負荷後發生畸形極大,恢複慢且恢複不全。
◎治療
1.保守治療
(1)休息
在關節的急性發作過程,最好把患病關節放在床上休息,使關節囊和韌帶鬆弛,從而減少關節麵的壓迫。
(2)關節運動
為了防止關節囊攣縮,每天關節進行全運動範圍的運動幾次,但必須避免劇烈的運動。
(3)急性炎症期,應對持重關節使用牽引,以防止關節麵粘連和關節囊攣縮,一直用到急性炎症消退。
(4)理療
理療具有消炎鎮痛作用:對於慢性炎症,則可采用溫熱療法,磁場療法或低、中頻電療法。隻要方法得當,均可取得預期療效。理療中產生的某些物理因子,除了具有直接殺滅病原微生物作用之外(如紫外線),還與改善微循環、加速致炎物質排出和增強免疫機製等因素有關。
(5)皮質類固醇
皮質類固醇混懸液有時為溶液關節內注射,在數小時和數天之內即可減輕疼痛和腫脹,類固醇是通過抗炎產生作用,使症狀減輕。常使用的製劑有氫化可的鬆、第三代氫化可的鬆醋酸丁脂、去炎鬆、6-甲基潑尼鬆龍和地噻米鬆。
(6)藥物治療
①乙酰水楊酸——既是止痛藥物又是抗炎藥物,為骨性關節炎主張選用的藥。有效藥物劑量640毫克每日,可分四次服用,逐漸增加劑量直到症狀緩解。
②非那西汀——如阿斯匹林有反應,可換用非那西汀。一般劑量300毫克一日,分四次服用,但不主張長期服用,因為可發生腸源性腎炎。
③消炎痛——止痛抗炎藥,必須小心用藥,特別是對阿司匹林有過敏反應的病人。全劑量每日75~150毫克,分成幾次隨食物或抗酸藥物服用,以減少胃腸不適。
2.手術治療
手術療法是針對減輕疼痛、改善關節功能、矯正畸形和對線不良,減小垂直負荷和剪力,消除腐蝕關節麵的關節內病因,以及疾病明顯地進行性發展又是手術適應證。可考慮人工關節置換,建立新的關節;關節固定術隻是減輕疼痛和起到關節功能穩定的一種方法,必須在其他更保守的手術不可能和已經失敗時才使用。
◎預防
1.控製體重或減肥——肥胖是引發本病的重要原因,故中老年朋友應控製體重防止肥胖,一旦超過標準體重那麼毫無疑問減肥最重要,體重下降後能夠防止或減輕關節的損害並能減輕患病關節所承受的壓力,有助於本病的治療。
2.避免長時間站立及長距離行走——因為長時間站立及長距離行走,會增加關節承受力及加速關節退變。
3.及時和妥善治療關節外傷感染、代謝異常、骨質疏鬆等原發病。
4.補鈣——補鈣以食補為基礎,要注意營養的平衡,多食奶製品(如鮮奶、酸奶、奶酪)、豆製品(如豆漿、豆粉、豆腐、腐竹等)、蔬菜(如金針菜、胡蘿卜、小白菜、小油菜)、及紫菜、海帶、魚蝦等海鮮類食品,同時應多見陽光及補充維生素D,以促進鈣吸收。必要時適量補充鈣劑,如葡萄糖酸鈣、巨能鈣是臨床常用物美價廉的補鈣品,但應注意一定要在醫生指導下補鈣。
5.堅持適量體育鍛煉防止骨質疏鬆——有規律的運動,能夠加強肌肉肌腱和韌帶的支持作用,有助於保護關節,預防骨關節病的發生;
6.注意關節保暖——這一點對於預防骨關節病也很重要,關節受涼常誘發本病的發生。
◎有效緩解方法
緩解中藥方
二術苓皮湯:蒼術、白術各12克,茯苓皮20克,金銀花、薏米各30克,川牛膝15克,水煎取汁。每天1劑,早晚分服。10劑為1療程。
肩周炎
肩周炎又稱五十肩、凍結肩、漏肩風,好發於40~60歲左右的女性,以長期肩痛、肩關節障礙為特征。是由肩關節囊及關節周圍軟組織發生一種範圍較廣的慢性無菌性炎症反應,引起軟組織如肩部肌腱、肌肉、關節囊、滑囊韌帶充血水腫、炎性細胞浸潤、組織液滲出而形成疤痕,造成肩周組織攣縮、肩關節滑膜炎、關節軟骨間粘連、肩周軟組織廣泛性粘連、關節活動嚴重障礙的一種症狀。
◎症狀
肩周炎的發病特點為慢性過程。初期肩周炎的症狀,肩部疼痛難忍,尤以夜間為甚。患者睡覺時常因肩部怕壓而特定臥位,且翻身困難,疼痛不止,不能入睡。
如果在初期治療不當,將逐漸發展為肩關節活動受限,不能上舉,呈凍結狀。常影響日常生活,吃飯穿衣,洗臉梳頭均感困難。嚴重時生活不能自理,肩臂局部肌肉也會萎縮,患者極為痛苦。
◎病因
肩周炎按形成原因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種。肩關節是人體全身各關節中活動範圍最大的關節。其關節囊較鬆馳,關節的穩定性大部分靠關節周圍的肌肉、肌健和韌帶的力量來維持。由於肌腱本身的血液供應較差,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而發生退行性改變,加之肩關節在生活中活動比較頻繁,周圍軟組織經常受到來自各方麵的磨擦擠壓,故而易發生慢性勞損並逐漸形成原發性肩周炎。
繼發性肩周炎是患有其他疾病而繼發的肩關節周圍炎。最常見的是繼發於肩部或上肢急性創傷後的肩周炎。肩部創傷,包括肩部骨折,如:鎖骨骨折,肩胛骨骨折,肱骨近端骨折等;肩袖斷裂,韌帶斷裂等均需要對肩關節進行較長時間的固定。上肢創傷,特別是肱骨骨折也需要對肩關節進行長時間的固定。肩關節長期的固定,會造成肩關節囊粘連,攣縮而發生肩周炎。另外,頸椎病。腰背部疾病也可影響肩關節活動,導致繼發性肩周炎。
◎治療
肩周炎的治療應以保守治療為主。一般而言,若診斷及時,治療得當,可使病程縮短,運動功能及早恢複。
1.在肩周炎早期
治療主要是以解除疼痛,預防關節功能障礙為目的。
緩解疼痛可采用吊帶製動的方法,使肩關節得以充分休息;或用封閉療法,在局部壓痛最為明顯處,注射強的鬆龍;或用間動電療法,溫熱敷,冷敷等物理治療方法解除疼痛,必要時可內服消炎鎮痛類藥物,外塗解痙鎮痛酊劑等外用藥物。
在急性期,一般不宜過早采用推拿、按摩方法,以防疼痛症狀加重,使病程延長。一般可自我采取一些主動運動練習,保持肩關節活動度,在急性期限過後方可推拿、按摩,以達到改善血液循環,促進局部炎症消退的目的。
2.在肩周炎凍結期
治療重點以恢複關節運動功能為目的。采用的治療手段可以用理療,西醫療法、中醫推拿按摩、運動療法等多種措施,以達到解除粘連,擴大肩關節運動範圍,恢複正常關節活動功能的目的。針對功能障礙的症狀,嚴重的肩周炎病人必要時可采用麻醉下大推拿的方法,撕開粘連。在這一階段,應堅持肩關節的功能鍛煉。除了被動運動之外,病人應積極主動地配合,開展主動運動的功能訓練,主動運動是整個治療過程中極為重要的一環。
3.在肩周炎恢複期
在恢複期以消除殘餘症狀為主,主要以繼續加強功能鍛煉為原則,增強肌肉力量,恢複在先期已發生廢物性萎縮的肩胛帶肌肉,恢複三角肌等肌肉的正常彈性和收縮功能,以達到全麵康複和預防複發的目的。
◎預防
1.注意防寒保暖
由於自然界的氣候變化,寒冷濕氣不斷侵襲機體,可使肌肉組織和小血管收縮,肌肉較長時間的收縮,可產生較多的代謝產物,如乳酸及致痛物質聚集,使肌肉組織受刺激而發生痙攣,久則引起肌細胞的纖維樣變性,肌肉收縮功能障礙而引發各種症狀。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注意防寒保暖,特別是避免肩部受涼,對於預防肩周炎十分重要。
2.加強功能鍛煉
對肩周炎來說,特別要注重關節的運動,可經常打太極拳、太極劍、門球,或在家裏進行雙臂懸吊,使用拉力器、啞鈴以及雙手擺動等運動,但要注意運動量,以免造成肩關節及其周圍軟組織的損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