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免疫的異常(1 / 3)

類風濕性關節炎

類風濕性關節炎指的是以關節滑膜炎為主要特征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

◎症狀

類風濕性關節炎初發時,往往會出現乏困無力、食欲不振、體重減輕、手足麻木有刺痛感、低燒等症狀;若病情繼續加重就會出現某關節僵硬、疼痛,並會日漸腫大。病痛發作時常常為由一、二個關節發展至對稱性多個關節疼痛,近側指間關節發病率較高,其次為掌指、腕、趾、肘、肩、髖關節、膝、踝等。患者往往在晨間出現肌肉酸痛、關節僵硬等現象,但經過適量的運動可使病痛減輕。

◎病因

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病因目前仍未明確,但通常認為它同細菌、遺傳、性激素等因素有關。

細菌因素。研究發現A組鏈球菌及其菌壁有肽聚糖,這類物質有可能成為類風濕性關節炎發病的刺激原。

遺傳因素。若有本病的家族史,發病率則較高。

性激素。經研究發現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發病率男女比例為1:2~4,女性在妊娠期間病情減輕,若服用避孕藥,則發病率更小。

此外,疲勞、創傷、營養不良、寒冷、潮濕、精神因素等也會引起類風濕性關節炎。

◎治療

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治療原則是通過控製關節和其他組織的炎症實現病情的緩解;使關節功能得到保持,以防出現畸形;使已受損的關節得到修複,以減輕患者的痛苦。

類風濕性關節炎的具體治療方法如下:

1.藥物治療。病症較輕者可通過非甾體類抗炎藥、水楊酸製劑減輕病痛,也可通過金製劑金諾芬、青黴胺、氯喹、免疫抑製劑進行治療,病情有所加重時,可通過吲哚美辛、丙酸衍生物、滅酸類藥物、金製劑等進行治療。

2.患者也可通過胸腺素、血漿去除療法等方法緩解病痛。

3.若患者隻有1~2個關節出現病痛,在水楊酸精鹽治療無效之後可采取早期滑膜切除術;如果患者關節出現較為明顯的畸形,則可采取截骨矯正術;如果關節強直或破壞,則可進行關節成形術、人工關節置換術等。

◎預防

類風濕性關節炎的預防應注意以下幾點:

1.應加強體育鍛煉,增強體質,提高自身的免疫力,提高自身的抗寒能力。

2.如果還有上呼吸道感染等疾病,應及時治療。

3.對口腔、咽喉、鼻竇炎、扁桃體炎等感染病源應進行積極的防治。

4.科學合理的飲食,遵循清淡飲食、不偏食、不飽食的原則。

預防食療方

方一(桑椹桑枝酒):鮮桑椹、紅糖各500克,鮮桑枝、白酒各1000克。將桑枝洗淨後切為小段,同桑椹、紅糖一起放入酒中浸泡,1個月後即可服用。一日2次,每次20~30毫升。可補肝腎、利血脈,還可預防類風濕性關節炎。

方二(豬肉鱔魚羹):黃鱔250克,豬肉糜100克,杜仲15克,薑末、蔥花、料酒、胡椒粉、精鹽、醋各少許。先將杜仲與水同煎,慮渣取汁備用;黃鱔處理幹淨,在開水中汆一下,切段備用;豬肉糜在油鍋中略炒,然後加入杜仲汁、鱔魚段、蔥、薑、料酒同煮至熟,然後加入胡椒粉、精鹽、醋調味即可,佐餐食用。可補肝強腎,補益氣血,還可祛風通絡,預防類風濕性關節炎。

方三(五加皮醪):五加皮50克,糯米500克,酒曲適量。五加皮在水中泡透,煎煮約30分鍾後,濾取藥汁約300毫升;糯米洗淨與藥汁同煮為幹飯,待飯冷卻後與酒曲拌勻,發酵為酒釀就可。每日隨量佐餐食用。可溫經通脈,還可祛風除濕,預防類風濕性關節炎。

◎有效緩解方法

按摩療法

按摩上肢:患者可采取仰臥姿勢,雙手放鬆,自然伸直置於身體兩側,醫生在患者右側以擦法掌背麵向上,沿著腕背、前臂到肘關節,然後患者以揉法按摩,同時配合肋、腕、掌指關節的被動運動。患者也可采取撚法,對每一個手指關節進行撚揉,約持續5分鍾。

按摩下肢:患者可采取平坐姿勢,以揉法對大腿前部和內側進行按摩,然後沿著膝關節向下,直到小腿的前外側、腳背、趾關節,在按摩的同時也可進行踝關節的屈伸運動。

緩解食療方

方一(獨活當歸酒):獨活、杜仲、當歸、川芎、熟地黃、丹參各30克,白酒1000毫升。將以上藥材同研為末,裝入紗布包中,加入白酒加蓋密封,放在火旁煨約20小時即可。待酒涼即可適量飲用。可強腎補肝,強筋祛風濕,可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

方二(黃花菜根酒):黃花菜根、黃酒各50克,黃花菜根洗淨後放入鍋內,加入適量水,武火煮沸然後轉文火繼續煮30分鍾,濾渣取汁。一日2次,以黃酒衝服,連服數天即可。可清熱通絡,對熱痹、關節紅腫疼痛等症有較好的治療作用,但關節無紅熱者應謹慎服用。

方三(茄根酒):茄子根90克,白酒500毫升,將茄子根洗淨後切碎,裝入紗布包袋中封好,然後放入白酒中浸泡3天即可。一日2次,每次服用15毫升,連服7~10日。可起到祛風清熱,除濕通絡的作用,適用於熱痹、關節紅腫熱痛、口渴、便幹、發熱等症。

紅斑狼瘡

紅斑狼瘡多發於15~40歲女性,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由於熱毒會通過血液和脈絡到達人體任何部位,因此它往往造成全身性的損害,尤其會對人體髒器造成嚴重的損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