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培訓機構創立之初,曾進行過一次大規模招聘。每次我都會在電話中詢問應聘者這樣一個問題:“我的公司目前隻有一個人,很多事物等待處理,您需要再考慮一下嗎?”很多人在短暫的沉默之後說明天在給予答複,更多的人很“現實”地告訴我他不適合這份工作,因為需要一家成型的公司提供一份穩定的工作養家。後來,我遇到了威爾斯,一個充滿活力和希望的人,他自信滿滿地告訴我:“沒錯,我也需要麵包,但我想,比起理想,我更願意短暫地挨餓。”後來,我們的機構迅速地發展起來。
有一次,我問威爾斯:“是什麼讓你選擇相信我?就連我自己都不確信會成功。”威爾斯的回答很幽默,但是令我驚訝,“嘿!夥計,難道你不知道自己是個很厲害的傳教士嗎?你勾畫的藍圖簡直能讓我看到成功就擺在眼前。我想我一定是被你騙到了,你讓我看到自己將要做的是一份事業而不是工作。”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帶著一份事業心走向職業生涯,不管是剛畢業的大學生還是身經百戰的職場老人,人人渴望自己被重視、被重用,充分地發揮自我價值,從而實現“事業成功”的夢想。但是更多的領導者把自己置於統領的位置,俯視眾生,所以,他們能夠給予他人的隻是一份工作,沒有夢想。這種生產勞動隻能維係在他人迫切需要和尚未成熟的階段,一旦他們從高高的地方跌下來,這種關係就會立刻破裂。跌落的過程中將沒有人去接他們,人人都會棄他們而去。
如果你能把自己的目標、理想分享給每個人,並發動集體的力量向著同一個夢想出發,那麼人人都會把你的夢想當成自己的理想,從而傾盡全力去實現。願景的打造和目標樹立的過程,其實就是傳遞信仰的過程。盡量不要用“皮鞭”
驅趕馬兒,而要用前方的“幹草”讓其自動和快速地奔跑,這樣才會更快更好地實現目標。
請一定記住:表達內心深層渴望的形式是信仰,它是吸引人們跟隨我們的本源。所謂的魅力、自信以及目標等等,統統是信仰的外在表現而已。
找到信仰,意味著我們要回歸於內心的獨立,聯結內心的本源。當我們與自己的內在連接,感受心靈最純真的渴望時,就能漸漸發現自己到底追求什麼。各種追求背後的本質,就是信仰的內核。而當你找到了崇高的信仰,也就找到了讓團隊跟隨你的“聖經”。
傳遞你的信仰模式
不少做企業的人都向我反映,雖然他們也是有信仰的人,但似乎對員工缺乏天然的吸引力。也就是說,“吸引力法則”在不少人身上並不發揮作用。太多的員工選擇對他們敬而遠之或者被動地聽從和執行,即使他們做出再多的努力。為什麼呢?那是因為在有限的思維定勢下,他們的信仰是有局限的,缺乏傳遞性。如同水,平放在碗裏麵就是靜止的不動的,隻有流入江河才能循環。
很多企業家並不具有寬廣的視野,甚至有的企業家隻關注狹窄的商業領域。這直接導致他們的思維域狹隘而局限,隻能以目測的距離看到自己能夠接受或者認知的,而無法處理超過五種感官可接受頻率之外的信息。而我們的感官也隻能感受到很少的頻率波段,所以,在這種情況下,信仰無法以更高的頻率傳出,當然也就無法為大多數人所接受了。
有很多的領導者本身素質不錯,不管是知識、技能、修養還是為人處世等等一係列方麵都很出色,可是他帶領的人卻與之相距甚遠,甚至處事的作風原則、做人的態度方式大相徑庭。
有一位叫作威爾遜的公司總裁曾不止一次地向我訴苦,說他的市場部門主管實在是太令他頭疼了。這個人的能力不錯,但是經常做出一些讓他感覺“難堪”的事情。威爾遜不能辭退他,因為除去“修養”的部分,這個部門主管還是很勝任的,公司近年的大客戶基本上都是他一人帶來的,用威爾遜的話說,“他很重要,但他實在令我頭疼,我沒有良藥解決這種痛苦。”
據我對威爾遜的了解,他為人謙恭和善,從來不善與人爭執,任何事情都講究“和氣生財”,他也一再對員工強調:“任何人不許與客戶發生爭執”,可是他的員工似乎個個好勝,特別是市場部的人員,經常與客戶產生衝突。有好幾次都是威爾遜親自出麵,才把將要流失的客戶挽回。每次事情解決之後,威爾遜都會用罰薪水、扣獎金之類的方法以示懲戒,可是這似乎並不奏效,他的“個性”員工們變得更加容易暴躁,他們甚至私下裏討論威爾遜是個“軟蛋”。
威爾遜說到這個好笑的稱呼時,幽默地說:“不得不說,這很有創造力,這是我欣賞和滿意的。可是為什麼他們會抵製我的行事方式?這麼多年來,‘軟蛋的性格’從來沒讓我吃過任何拳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