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引爆你的心靈異能(1)(1 / 3)

◎為什麼會有狂熱的追捧?

在生活中有一個現象,當一陣流行風刮起的時候,你會被大家帶動著好奇心去購買和熱衷,就像崇拜偶像一樣。你不認識它們,沒見過它們,甚至不了解它們真實的樣子,但是你能夠義無反顧地追捧。

這是為什麼呢?其實,這就是一種“情緒指標”。就像颶風的形成一樣,有一個能夠形成颶風的熱點,從開始到結束一直在煽動你情緒上的共鳴,當所有人都被這場颶風席卷的時候,我們的心靈就會被“引爆”,從而產生狂熱的追捧。

用西方的分析觀點來說,它是以“反市場心理”的立場為基礎。我們從股票的角度來分析,比如:當眾人一窩蜂去買股票,市場上充斥著大大小小的好消息,報章雜誌紛紛報道經濟增長率大幅上揚,刹那間,前途似乎一片光明,此時,你應該斷然離開市場。相反地,當群眾已經對行情失望,市場上充斥著一片看壞的聲浪時,你應該毅然決然地進場,默默地承接。無論如何,這一條路是孤獨的,你必須忍受寂寞,克服困難,走和別人相反的道路。

另一個概念叫作“潛在動能”。由於開盤價乃是股民經過一夜冷靜思考後,形成的一個共同默契的合理價格,那麼,從開盤價向上推升至當日最高價之間,每超越一個價位都會損耗一分能量。當潛在動能的數值升高至一定限度時,代表能量已經消耗殆盡,缺乏推升力道的股價,很快就會麵臨反轉的危機。相反地,股價從開盤之後並未向上衝高,自然就減少能量的損耗,相對也就屯積保存了許多累積能量,這一股無形的潛能,隨時都有可能在適當成熟的時機爆發出來。

從這方麵來看,“心靈引爆”似乎更應該成為“心靈營銷”。如果你能精通於如何引導群體能量,你就可以很輕易地成為運用心靈異能來影響大眾的人。

作家馬爾科姆·格拉德威爾在他的書籍《引爆點》中指出,下列三種人導致了流行的發生。

聯係員:就是那種“認識了很多人的人”。這類人把朋友當作郵票一樣地搜集,隨時與人保持聯係。這個角色可以把信息快速地散布出去。

內行:就是那種“什麼都懂的人”。他對某一種知識可以說是“達人”,不厭其煩地把相關的知識與朋友分享,但是沒有很好的說服力。這個角色對某件事情的狂熱,使他所發掘出來的事情成為有價值的。

推銷員:就是那種“什麼人都能夠說服的人”。這種人沒有很深的知識,但是有特殊的能力讓見到麵的人在短暫的時間就交付信任。這個角色能夠把內行發現的東西與人們以簡易的語言進行溝通。

也就是說,這三類人最懂得如何向人們的心靈推銷各種產品。即使這個世界看上去堅不可摧,但是一旦找到了那個點,輕輕地加以碰觸,整個世界都可以因他們而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我們不得不對這些事實加以關注:為什麼一位在新開張的餐館得到滿足服務和消費的顧客,能夠為餐廳帶來座無虛席的好生意?為什麼一本懸疑小說能夠掀起反犯罪浪潮?一位頂尖設計師的隨便一句話就足以引起本季流行元素……這些看似不起眼的點,就是我們不曾引起注視的引爆點。

任何一件物品或者一個觀念,隻要擁有了適合發育的溫床,就可以形成一個風潮。而能夠準確迅捷掌握這個趨勢的人,就可以讓一個趨勢引爆起來。說白了,大眾能量的引爆點就是在發生質變之前的一個突然飛躍,會引發事物發生巨變,就像水達到100℃會沸騰,我們便把100℃稱為沸點。

正如每一項新技術的引進和普及過程都有一個引爆點。比如,1984年,夏普公司第一次推出了低價傳真機,賣出了8萬台,這使得夏普迎來了一個銷售高峰。

到了1987年,“擁有傳真機”已經變成了如同“每個人都應該讀書”一樣的觀念,每個人都覺得自己應該擁有一台傳真機。所以,1987年就成為了傳真機普及的引爆點。現代很多產品的銷售都延續著這樣的軌跡,比如廣告詞裏不斷重複“每個女人都應該有一雙高跟鞋”,後來大街小巷每個女人都開始嚐試高跟鞋。

我們的心靈能量即是如此,當不曾被發覺的時候,它就會永久地沉寂,你甚至可能永遠都不知道還有心靈能量這回事;而一旦被別人開始或者發掘了,就會發現自己竟然蘊藏著無限潛力。而當你散發出氣場、領袖力等諸多人格魅力的時候,就會同時具有號召力,人們願意跟隨你的力量並聽從你的指揮,受你的感染,追逐你的力量。你會發現,你也可以如同你所崇拜的人士一樣,擁有導向的力量。

◎潛在的共振情緒指標

萬事萬物都有著自己的振動頻率,區別在於你能不能發現,或者與它們產生共振。你無法通過物質感官或儀器偵測到每一樣東西的頻率有多少,事實上也沒這個必要。你無法覺察到,因為我們的物質感官不是被設計來偵測這種頻率的,超高而細微的頻率我們是偵測不來的。但是在每一個人的內心,都內建了一個可以偵測到振動頻率的導航係統,那就是我們的情緒、感覺。當你持續聚焦在一樣東西上時,不管他是人、事還是物,以至於開始感受到情緒被牽動,就表示你與這個東西開始達到共振和共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