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5章 庭院深深青梅竹馬 孤篩寂寂流水高山(1 / 3)

卻說於謙判斷了這件奸殺案,令琴姑嫁了王賓,徐老五斬決,胡秀才革去頭巾,王寡婦薄責了事。一麵又將這件案子的前後情形,草成了奏犢入報宣宗,宣宗帝看了,便下旨嘉獎,當時朝野哄傳,都說於謙是宋代的龍圖再世。宣宗帝便將於謙內調,加為兵部侍郎。

光陰如箭,自宣宗帝殺了孫貴妃,是年賢妃昊氏竟生下一個太子來。宣宗對於那個假太子本來滿心不悅,因已冊立東宮,不好廢黝他。現在既有了親子,自然喜歡得了不得,就拿張冠李戴的法子把假太子移出東宮,賜名祁任,封為展王。賢妃所生的真太子,卻襲了東宮位置,仍名祁鎮。這樣地長幼互換了一下,在宣宗是心滿意足,隻是吃虧了那個假太子,阿哥反做了兄弟,不過算做了一年多的儲君交椅,這時便生生地讓給了人家。宣宗幹這件事,很是秘密的,但朝裏的親信臣子,終瞞不了許多,不免要傳揚出去,後來晟王長大了,聞得幼年的經過,知道自己也冊立過東宮,因此起了一種妄想,弄出兄弟篡位的事來,這且不提。

其時尚書金幼孜和學士賽義前後病死了,侍郎王淮也致仕家居。朝中的大事都由三楊主持。宣德第十年,宣宗忽然聖躬不豫,召太師楊士奇等托付了大事,是夜宣宗駕崩,凡在位十年,壽三十八歲。楊士奇等進行舉哀,一麵奉太子祁鎮即位,以明年為正統元年,這就是英宗皇帝。又追溢宣宗為章皇帝,廟號宣宗。尊張太後為太皇太後,胡皇後為皇太後,生母吳氏為賢太妃。改封弟祁鈕(前太子)為郕王。時英宗還隻有七歲,太皇太後垂簾聽政,英國公張輔、楊溥、楊士奇、楊榮等四大臣輔政。上朝的時候,太皇太後南麵坐,英宗侍立在東首,四大臣立在西邊下首,群臣奏事,太皇太後就殿上裁判。逢到了大事,和四輔政大臣酌議,議畢才宣讀諭旨。英宗立在一邊,隻是嘻嘻地笑著,有時去持著張輔的須道:“你這髯倒很長,取下與我做馬鞭子玩嗎!”慌得張輔把袍袖掩住須子往外便走,英宗直追到了宮外,被內監們勸住,才算罷手。

那時翰林學士鄭恒,太皇太後命為太傅,在禦書房授英宗讀書。皇帝的授經,不是和蒙師教童子般,放著書本子和口授的。那禦書房裏,須由太傅及授經的學士先到,隨後皇帝來了,太傅率著一班學士,對皇帝行過了君臣的禮節,然後皇帝行師生禮,向太傅長揖,太傅避位還禮。有時皇帝隻向書房中的先帝遺像行禮,或對至聖先師行禮,就算是行師生禮了,太傅也要避位還禮的。行禮既畢,皇帝南麵高坐,太傅東向坐,翰林院侍講和侍讀分左右立著。例如今夭講授的經典,太傅先翻開了書本子,禦書房的首領太監,忙去禦案把書展開,侍讀侍講的麵前也各放著一本經書。

太傅出題,應講是第幾章,由太監在禦案上翻出第幾章來,端端正正地放在皇帝麵前,當時那旁邊立著的侍讀便高聲把第幾章朗誦一遍,誦畢,侍講便將這段經義從頭至尾約略地講過一遍。再由太傅拿經中的要義細細地診解一番。皇帝坐著靜聽,遇著不明繚的地方,並不當場和村童似的詢難,隻把朱筆在書上圈出,待到散講席時,由禦書房的太監把書本遞給侍講,由侍講逐一解答,書在菊花箋或牡丹箋上。侯第二天開講時再進呈禦覽。那太傅侍候皇帝讀書,至多講到一章便散講席。

英宗讀書的當兒,太傅鄭桓之外,楊溥、楊一士奇、楊榮等也更番侍讀。一個月中,英國公張輔進禦書房講授武略四次。這五人當中,算鄭桓規例最嚴,英宗也最是怕他,士奇和楊溥兩人,英宗還有三分畏懼,若張輔、楊榮兩人見了小皇帝十分優容,所以一點也沒有怕懼。英宗常常和張輔鬧著玩,楊榮在講經時,英宗聽得不耐煩了,把書本子望著楊榮麵上一擲道:“你自己去讀吧,俺卻不喜歡聽這勞什子了。”楊榮沒法,隻好把書本拾起來,看那英宗,已是跳著出去了。逢到了英宗高興時,把紙做了鬼臉兒,塗上黑墨和朱紅叫楊榮套在臉上,迫著他學劇中的跳加官,楊榮本來很是肥胖,平時走路已覺躇珊不堪,再戴上一個假臉兒,烏紗紫袍襯上他那雙厚底朝靴,活像十王殿上的大判官,引得一班學士博士、侍讀侍講及太監等都忍不住大笑起來了。英宗又令太監,把曲柄華蓋在楊榮的背後張著,弄得禦書房裏規儀盡失,笑聲不絕。

內侍忙去報知太皇太後,不一會太皇太後駕到,見了楊榮那種形狀也覺得有些好笑。那英宗瞧見太皇太後,早溜出禦書房去了。楊榮聽得太皇太後來了,慌得他沒處躲藏,伸手把頭上的鬼臉套亂扯,才去得一半,太皇太後已去進禦書房中,楊榮硬著頭皮來見駕,麵上卻很為慚愧,那扯不去的半邊鬼臉,兀是在額上蕩來蕩去,那些侍讀侍講等忍笑立在一邊。太皇太後徐徐地說道“皇帝稚年無知,有得罪太傅的地方,望太傅包容一些兒。”楊榮忙碰頭道:“老臣蒙先皇知遇,曆任三朝,敢不盡心任事!”太皇太後道:“我也知太傅忠義,不過皇帝一味地童駿脾氣,似這般地混鬧著,實在太不成模樣子。”說著令宮侍去取了紫金鞭來,遞給楊榮道:“皇帝有不好之外,太傅盡可以嚴責。”楊榮拜受了,把鞭去懸在禦書房的正中。太皇太後又把侍候的太監責罵一頓,自回寧清宮去了。英宗皇帝覷得太皇太後走了,又來書房裏鬧玩。那枝紫金鞭兒隻算是擺擺威的,誰敢真個責打皇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