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有一位因外傷而雙目失明的70歲老人,終生沒有走出過草原,老人說:“草原很大,我走不了多遠,可聽很多從我家經過的人都提起李嘉誠。他沒有來過我們這兒,可他讓草原上的許多盲人都睜開了眼,他有一顆金子般的心。”早在1993年,李嘉誠就向甘肅省捐助了大筆資金,成立了甘肅省殘疾人康複中心。2001年2月20日,李嘉誠抽出時間特意去看望那裏的殘疾人。一個叫田楠的女孩從小雙耳失聰,由李嘉誠資助的聾兒語訓專案使她學會了說話,能和健全的孩子一起在學校上課。一位名叫張靜的小學生因為一場突如其來的車禍失去了左腿,每天早上,她都是眼巴巴地看著小夥伴們背上書包去上學,心裏羨慕不已。2000年7月,在李嘉誠的資助下,她裝上假肢順利走進課堂。臨別時,李嘉誠作出一個令在場所有人意想不到的舉動,他從秘書手中要來自己的名片,逐一遞到這些殘疾人手中,囑咐他們:“有事找我。”在返回香港的第二天,李嘉誠就給張靜和田楠各寫了一封信,鼓勵她們努力學習,並再次表示,日後如果在升學方麵有什麼困難,可以和他聯係。
我賺的每一毛錢都可以公開。
《30歲之前登上財富快車》(中國工人出版社,2008年2月)。
語錄解讀
李嘉誠說:“是我的錢,一塊錢掉在地上我都會去撿。不是我的,1000萬塊錢送到我家門口我都不會要。我賺的每一毛錢都可以公開,就是說,不是不明不白賺來的錢。”
在香港商界,潮州商人以節儉、勤奮、聰明而著稱。也有人說潮州商人是“孤寒”(吝嗇、小氣之意)。1995年12月1日,國際潮州聯誼會在港開幕,儀式完畢後,李嘉誠立刻被記者團團圍住,有記者提到潮商是否“孤寒”的問題。李嘉誠說:“潮州人隻是刻苦,而非孤寒。”他強調:“我絕對不孤寒,尤其對公司、社會貢獻方麵和作為中國人應該做的事上,絕不會吝嗇金錢。”
李嘉誠曾談起他對財富的理解:一次在取汽車鑰匙時,李嘉誠不慎掉下一枚2元硬幣,硬幣滾到車底。當時他估計汽車如果開動,硬幣就會掉到坑溝裏。這時旁邊一位印度籍值班人員見到,立即代他拾起。李嘉誠收回該硬幣後,竟給他100元作為酬謝。李嘉誠對此事的解釋是:“若我不拾該2元,讓它滾到溝裏,該2元便會在世上消失。而100元給了值班,值班便可將之用去。我覺得錢可以用,但不可以浪費。”當有人問李嘉誠“一生之中最快樂的一刻是何時”時,李嘉誠回答說:“老夫老妻,開一家臨街小店,忙碌終日,日落打烊時,緊閉店門,在昏暗燈下與老伴一張一張數鈔票。”
李嘉誠以“數鈔票為幸福”,願意為2元硬幣付出100元的代價,說明他對財富的理解早已超過了財富對於個人的意義,他已經達到了一種境界,能夠安靜地數數自己辛苦掙來的錢,這是李嘉誠追求和向往的寧靜生活。
沃倫·巴菲特曾對李嘉誠讚不絕口,他說:“李是商業界的領袖,所有賺錢的人都想效仿他。按照李所說的話做人、做生意,即使不能成為富豪,也絕不會是個窮人。”李嘉誠卻說:“我從來不仔細計算我有多少財富,但是我的所有投資都極為保守。我不欠別人一分錢,因此睡覺睡得好。”
李嘉誠吝己不吝人,在資助慈善事業時,他揮金如土,而自己的生活卻是真正的簡樸“孤寒”,這是常人難做到的。
並非所有賺錢的生意都是可以做的。
《21世紀你應關注的中國人》(中國社會出版社,2000年3月)。
語錄解讀
李嘉誠在激烈的商戰中,對原則問題始終有一個準確的把握,“哪怕一大把銀子堆在眼前,不該動心的就絕不貪心”,這大概也是他經商不敗的一個重要法寶。李嘉誠曾在巴哈馬國投資,擁有集裝箱碼頭、飛機場、旅館、高爾夫球場以及大片土地,成為當地最大的海外投資商。巴哈馬政府對此表示感謝,拿出很多商人求之不得、一定可以賺大錢的賭場牌照,作為酬謝李嘉誠的禮物。李嘉誠對送上門的錢財作了婉言謝絕。他說,“我對自己有個約束,並非所有賺錢的生意都是可以做的。”在盛情難卻下,李嘉誠作出了妥協,他決定不接受賭場牌照,但是要在旅館外麵另外建一間獨立的房子,租給第三者經營。
用李嘉誠數十年來做生意一直堅持的原則,可以對這件事作出解讀:
(1)商場中賺大錢的方法隻有一個,那就是做你自己的事業。想從商的人應該選擇他熟悉而了解的那一行。
(2)不能無視一切生產的中心目標,就是為更多的人,以更低的價錢生產更多更好的商品,或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務。
(3)“節儉”是商業成功的必備條件。商人一定要嚴格規範自己,不要浪費,不論是在私生活上還是在業務上,“先賺錢,再考慮花錢”是企業成功者的最佳信條。
(4)永遠不要忽視或遺漏任何合法的擴張機會。但另一方麵,商人也永遠要保護自己,不致受誘惑而作出盲目的擴張計劃。
(5)商人必須不斷尋找新的辦法,來改良產品及服務,以求增加生產及銷售和降低成本。許多商人都是在不景氣的時候才恐慌,結果往往弄錯了方向,反而得不償失。
(6)商人必須親理業務。決不能指望他的雇員能像他一樣,又能做又能思想。
(7)商人必須願意冒險,如果他認為值得的話,他可以冒險投資及向外貸款,但貸款一定要設法迅速還清,失去信用最容易導致關門大吉。
(8)商人一定要不斷尋找新的或未經開發的市場。世界大部分地方的人,都盼望能買到外國貨,精明的商人要向國外市場動腦筋。
(9)對工作及新產品負責的好信譽,最能帶給消費者信心。商人必須保證質量以及維護消費者的利益,值得大眾依賴,這樣就會毫無困難地能使訂單源源不斷。
(10)如果一個商人積累了不少財富,他就必須永遠將自己的財富作為改進大眾生活的一個工具。他必須記得,他對同仁、雇工、股東以及社會大眾都有責任。
付出時間、精神和金錢去支持教育及醫療的發展,我認為是我終生不渝的事業。
1998年12月14日,汕頭大學和香港中文大學聯合眼科中心合作協議簽字儀式記者招待會上致辭。
語錄解讀
李嘉誠在致辭中說:“付出時間、精神和金錢去支持教育及醫療的發展,我認為是我終生不渝的事業。”
李嘉誠有兩個事業,一個是拚命賺錢的事業,一個是拚命花錢的事業。他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拿錢出來可以說簡單,但付出時間去做了,這個不簡單。幾十年來,我都是夜以繼日地做,一天工作十六七個小時。馬不停蹄地在做,晚上到淩晨兩三點都在做。”
李嘉誠雖然也追求利潤,但並不唯利是圖。他成功之後樂善好施,醉心於捐贈事業。每一次捐款,不論多少,他總會對公眾或傳媒,說一席愛國愛港、顧全大局的感人肺腑之言,往往催人淚下。他在談及他捐贈的情況時說:“一個人生活其實很簡單,需要的錢不是很多,曾有人問我一共捐出了多少錢,我說我一向沒有統計,大抵有幾十億港元,也可能沒人信。”梁茜琪女士是李嘉誠專職負責捐贈事宜的私人秘書,她對李嘉誠的捐贈動機非常了解,她曾深有感觸地說:“李先生的捐款與別人不一樣,他的不一樣在於別人在捐出款項以後,所考慮的和關心的僅僅是其善舉為不為社會所知;而李先生考慮的是捐出款項之後,是否解決了問題,他的捐款是真的發自內心的。”在汕頭大學,李嘉誠個人捐款修建的各種建築物,均拒絕以他本人和親人的名字命名。他在汕大,不是扔下一億兩億港元,開個新聞發布會了事,而是連教學安排、圖書資料、師生食宿等細小問題,他都要過問,並盡力解決。他在汕大所耗費的時間,是金錢所無法衡量的。
據說,曾經有這樣一個故事,有一次,汕頭大學醫學院的院長來到香港,與李嘉誠約好在午飯時間商談籌建汕頭大學醫學院眼科中心事宜。而在此之前,李嘉誠的兒子在生意上有一些事要與李嘉誠商談,李嘉誠說:“給你五分鍾,五分鍾之後我約了汕頭大學的人談公益。”對於那些要用錢的公益項目,一談兩三個小時還嫌少,然而對那些賺錢的生意,卻是隻給5分鍾。商人最寶貴的就是時間,但大富之後李嘉誠更關心的則是怎樣花錢才有意義。他說:“其實拿錢出來,你可以說簡單,但付出時間去做了,這個不簡單。事業是應該賺錢,有機會時則要花錢,這樣一生才有意義。”
我個人對生活一無所求,吃住都十分簡單。
1995年8月,香港《文彙報》訪談。
語錄解讀
1995年8月,香港《文彙報》刊出對李嘉誠的訪談。李嘉誠說:“我個人對生活一無所求,吃住都十分簡單,上天給我的恩賜,我並沒多要財產的奢求。如果此生能多做點對人類、民族、國家長治久安有益的事,我是樂此不疲的。就我個人來說,衣食住行都非常簡單,跟三四十年前根本就是一樣,沒有什麼分別。”
大富之後的李嘉誠依然保持著簡樸的生活方式。他吃飯經常是一菜一湯,或者二菜一湯,飯後加一個水果。有時喜歡吃稀飯加鹹菜,或者咖啡、牛奶、麵包。在公司裏,李嘉誠和員工一樣吃工作餐,他去巡察工地,工人吃的大眾盒飯,他照樣吃得津津有味。李嘉誠不抽煙,不喝酒,也極少跳舞,唯一為他推崇的嗜好,就是打高爾夫球。他住的還是30多年前在深水灣購買的別墅式樓房,裝飾並不豪華。他擁有名貴的房車和遊艇,但他卻喜歡乘坐普通的轎車,有時也坐的士。
一位接觸過李嘉誠的汕頭領導回憶說:“李嘉誠先生第一次光臨汕頭市,和廣東省、汕頭市的領導人一起選擇汕頭大學的校址的時候,他穿著一套樸素、整潔、很得體的中山裝。雖然那年他52歲了,但身材適中、矯健,嘴角上常現出一絲舒心的微笑,文質彬彬,風度高雅,顯得像一個風華正茂的書生或學者,使人覺得他很斯文、隨和,也很好親近。”
李嘉誠的生活非常簡樸,但他對公益事業卻是“揮金如土”,一擲千金。他對待自己用心血和汗水換來的財富持有的態度是:“要多做公益事業,多救濟殘疾及貧困的人,特別是要用在教育和醫療事業……要樂於助人,對自己要節儉,對別人要慷慨。”美國《財富》雜誌(1988年)這樣評價李嘉誠:“在全世界的超級富豪中,有的揮霍無度,也有的不忘節儉,而最節儉的是香港大亨李嘉誠。”
我賺錢不隻為了自己,而是為了公司,為了股東。
《21世紀你應關注的中國人》(中國社會出版社,2000年3月)。
語錄解讀
李嘉誠說:“我的錢來自社會,也應該用於社會,我已不再需要更多的錢,我賺錢不是隻為了自己,而是為了公司,為了股東,也為了替社會多做些公益事業,把多餘的錢分給那些殘疾及貧困的人。”
李嘉誠在董事袍金上的做法,一直成為香港商界、輿論界的美談。李嘉誠出任十餘家公司的董事長或董事,但他把所有的袍金都歸入長實賬上,自己全年隻拿5000港元。這5000港元,在20世紀80年代初還不及公司一名清潔工的年薪。但李嘉誠20多年一直保持不變。
李嘉誠每年放棄數千萬元袍金,這種放棄小利的做法得到公司眾股東的一致好感。李嘉誠按照持股份額拿紅利,股東們由敬重李嘉誠的人品到信任他的能力,因而對長實係股票自然也深信不疑。甚至李嘉誠購入的其他公司股票,投資者都紛紛跟著購入,正是這樣的信任使長實係股票被抬高,長實係市值大增,股東們因此也獲大利。
在亞洲金融風暴波及香港的時候,長實員工的公積金因外放投資受到不少損失。李嘉誠動用個人資金將員工的損失如數補上,寧可自己受損,絕不讓員工吃半點虧。李嘉誠用個人的損失,換取了比金錢更重要的東西,那就是員工的尊敬、忠誠和感恩。
李嘉誠一方麵賺錢,一方麵又花錢,他賺錢時很高興,花錢時更高興,他希望通過自己的付出讓更多的人獲益。年輕時父親因為貧病早逝,年幼的李嘉誠放棄了學業,這令他深深體會到健康和知識的重要。成功後,他想得更多的是“一心一意能夠將自己辛苦賺來的錢用在好地方”。李嘉誠的公益事業猶如他的商業王國一樣,遍布全球。
隻要你有能力追求利潤,創造財富,而又不忘記企業的社會責任,企業家的聲望自會如影隨形。
《21世紀你應關注的中國人》(中國社會出版社,2000年3月)。
語錄解讀
李嘉誠說:“商業的基本精神是追求利潤,企業家的責任在於財富的創造。隻要你有能力追求利潤,創造財富,而又不忘記企業的社會責任,企業家的聲望自會如影隨形,實在用不著任何人的提拔或吹捧。”
李嘉誠熱心捐贈醫療事業,對香港的社會福利和文化藝術事業也十分關心和熱心,他還捐資助建香港的佛教堂、基督教堂、天主教堂等。1977年以來,李嘉誠每年都以“匿名”的方式,用1億元港幣,幫助香港和內地發展醫療教育事業,從不揚名。
李嘉誠對社會公益事業的讚助和捐款不勝枚舉,比如,1997年,北京大學100周年校慶期間,李嘉誠基金會向北京大學圖書館捐贈1000萬美元;1999年,向香港大學捐款4000萬港元;2004年,南亞海嘯,捐款300萬美元;2005年5月7日,向香港大學醫學院捐款10億港元,2006年1月1日香港大學宣布把醫學院改名為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2005年10月10日,向巴基斯坦地震災區捐款50萬美元;2005年11月30日,基金會向加拿大多倫多大學聖米高醫院捐款2500萬加元,並成立“李嘉誠知識研究院”,學院將於2009年落成;2007年4月2日,由中國殘疾人聯合會與李嘉誠基金會合作的第二期長江新裏程計劃項目正式啟動。在啟動儀式上,李嘉誠再次為中國內地殘疾人捐款1億港元,10餘萬殘疾人將直接受益。
李嘉誠的廣泛的捐款和讚助,是企業犧牲了自己的利益而為公眾謀求幸福的高尚行為,這種行為能夠使企業獲得良好的口碑,給企業帶來良好的社會效益。舉辦公益活動能夠獲得媒體的廣泛傳播,容易提升企業在公眾心目中的形象,提高企業的美譽度。企業公益事業從表麵上看是企業直接經濟利益的減少,實際上它是企業樹立良好形象的途徑。隻要妥善管理,公益活動最終必然有益於企業和企業家自身。
慈善事業是一種投資,而不是代價。
2006年6月27日《星島日報》。
語錄解讀
2006年,國際著名財經雜誌《福布斯》宣布,向長實及和黃主席李嘉誠頒發終身成就獎,他亦成為該項榮譽的首位得獎者,獎項於9月初在新加坡《福布斯》全球CEO會議上頒發。李嘉誠對於獲得《福布斯》的認同感到榮幸。他說:“我經常感到疑惑,如果我們可以將人類曆史演進中的得與失,在一張資產負債表上計算,如何做出最正確及公平的賬目?我相信我們會視慈善事業是一種投資,而不是代價,因為要建立一個公正及屬於大家的社會,需要透過集體力量才能達成。”
李嘉誠一心要為中國培養一批世界級的企業家隊伍,為中國培養出一大批世界級的商界領袖,為中國企業躋身世界級企業提供新思維、新視野和新對策。2002年1月,李嘉誠開始籌建長江商學院;同年11月,獲教育部批準成立;2002年,北京和上海兩地校區相繼落成。長江商學院是由李嘉誠投資的國內第一家民辦MBA商學院,長江商學院的辦學理念是“中西貫通”。一大批世界頂級管理學教授在長江理念的感召下,融入長江。長江商學院的常駐教授來自於斯坦福大學、沃頓商學院、歐洲工商管理學院等世界著名商學院,他們通曉國際、通曉中國、通曉理論、通曉實踐,在教學和學術研究方麵卓有建樹,享譽國際。長江商學院注重培養具有國際視野、人文關懷精神和社會責任感的企業家,並勉勵每位長江學子“學以致用、經世濟民”。北京的EMBA校址建在王府井旁邊的東方廣場,在這樣的黃金地段建學校,足見李嘉誠對長江商學院的重視。
我國長達五千餘年的封建傳統,均按照“士、農、工、商”的順序排列,士為首,商為末,直至宋朝,還有商人穿鞋必須著一黑一白的劣規。如春秋時期的範蠡,一生雖有輝煌業績,但終因棄官經商的經曆使他無緣與曆史名人共同被載入史冊。李嘉誠投資興建長江商學院,目的並不是為了賺錢,而是為了提高商人的素質,壯大商人的隊伍,通過商人對社會不斷作出的貢獻,改變輕視商人的曆史傳統。
士農工商都是國家的基礎,作為企業家,不單要在競爭壓力中脫穎而出,更要懂得怎樣活出人文、公義和慈善角色。
李嘉誠獲中央電視台2006中國經濟年度人物評選特別榮譽獎後感言。
語錄解讀
李嘉誠在頒獎典禮上說:“士農工商都是國家的基礎,在社會中是同等重要的角色。今天全球化經濟創造無限的商機,為懂得參與其中的人帶來創造龐大財富的機會。對我而言,我感覺,越成功的人越要特別關心社會,有財富的人有很多選擇,而有能力選擇和作出貢獻是一種福分。作為企業家,不單要在競爭壓力中脫穎而出,更要懂得怎樣活出人文、公義和慈善角色,那麼我們一生肯定不會白過。”
人們都喜歡稱李嘉誠為香港首富,但李嘉誠並不同意這種說法,他曾這樣說道:“所謂首富,大家都明白,是一個錯誤。在香港比我有錢的人不少,我不可以講他們的名字,然而香港人都明白。但致富要看你的做法,是怎樣富的?如果單以金錢來算,我在香港第六、第七還排不上。我這樣說是有事實根據的。但我認為,富有的人要看他是怎麼做的。照我現在的做法,我自己內心感到滿足,這是肯定的。”從李嘉誠的這段話可以看出,李嘉誠所看重的,並不是“首富”這頂桂冠,他更看重的是是否問心無愧。李嘉誠在大富之後常常實施慈善行為,在別人有難時伸出援助之手,扶危濟貧,並因此而獲得眾多的榮譽。李嘉誠同時也希望自己的行動能夠帶動其他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