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社會責任:視慈善事業為一種投資,而不是代價(3 / 3)

1991年7月11日,中外記者新聞發布會在北京召開。中國“國際減災十年”委員會秘書長陳虹在會上介紹,1991年上半年,特別是5、6月份以來,中國已有18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發生了水災,5個省、自治區發生了嚴重旱災。截止到7月5日,全國因災死亡1270人。其中,災情最重、損失最大的是安徽和江蘇兩個省。陳虹代表中國政府,積極呼籲聯合國有關機構、國際組織及國際社會各有關方麵,向中國安徽、江蘇兩省災區提供人道主義的救災援助。

身在香港的李嘉誠通過報紙和電視台得知安徽和江蘇的災情後,心情非常沉重。李嘉誠以屬下四大公司的名義,帶頭捐款5000萬港元,用於賑助華東災區。就在同一天,港府立法局財務委員會也撥5000萬港元賑助中國華東災區。

此後,香港出現了一股捐款熱潮。各大財團、企業界的知名人士、演藝界的影視歌星、各界市民,包括大中小學生、街邊的攤販、家庭主婦等無不慷慨解囊。李嘉誠的捐贈對社會各界起了很好的帶頭作用,產生了良好的效應,這是比有形資產更有價值的無形資產。

我絕不同意為了成功而不擇手段。

2008年1月10日《首席執行官》文章《讓員工忠誠其實沒什麼技巧》。

語錄解讀

時至今日,社會環境已與多年前李嘉誠創業時有很多不同,有人認為為了成功可以不擇手段。李嘉誠說:“我絕不同意為了成功而不擇手段,如果這樣,即使僥幸略有所得,也必不能長久。”

在西方,經商的人往往奉行“優勝劣汰、適者生存”的達爾文主義,為了追求利潤,往往會不擇手段地擊敗對方,人與人之間爾虞我詐,一切以拜金為目的,毫無仁慈、友誼、道德和情感可言。李嘉誠雖然也追求利潤,但並不唯利是圖,在日常生活中他嚴於律己,是一個道德至上者。他經商不為眼前利益所動,往往舍小利取大利,處處照顧公司和股東的利益。他經商求和,以求更大的利益。他擁金據銀,卻不大肆追求奢侈和享受,對公益事業往往一擲千金。

我著力培養“第三個兒子”,是想讓更多的人得到多一點。

2007年第13期《瞭望新聞周刊》文章《李嘉誠與他的“第三個兒子”》。

語錄解讀

李嘉誠說自己有三個兒子,除了李澤钜、李澤楷外,李嘉誠基金會是他的第三個兒子。他也最疼愛自己的三兒子。李嘉誠在他的文章《我的第三個兒子》中說:“我於1980年成立了基金會,他是我的第三個兒子,他早已擁有我不少資產,我全心全意地愛護他,我相信基金會的同仁及我的家人定會把我的理念,通過知識教育改變命運或是以正確及高效率的方法,幫助正在深淵中痛苦無助的人,把這心願延續下去。在華人傳統觀念中,傳宗接代是一種責任,我呼籲亞洲有能力的人士,盡管我們政府的支持和鼓勵捐獻文化並未成熟,但隻要在我們心中,能視幫助建立社會的責任有如事業延續同樣重要,選擇捐助資產如同分配給兒女一樣,那我們今天一念之悟,將會為明天帶來很多新的希望。”

李嘉誠在這個“孩子”身上所花的心血,絕不遜於李澤钜、李澤楷兄弟。2006年8月24日,李嘉誠宣布,未來將把1/3的個人財產捐給基金會,作為公益慈善之用。以他目前約1500億港元的身家來計算,這筆捐款將達500億港元。這是全球華人私人基金會中金額最高的一個。

李嘉誠基金會的使命,是推動社會建立“奉獻文化”本質的力量。基金會主要捐款於教育、文化、醫療及其他公益事業。李嘉誠希望通過教育增強人力和文化資源,通過醫療項目建立一個充滿關懷的社會。到目前為止,李嘉誠基金會的捐款已近百億。

李嘉誠在接受中央電視台采訪時說:“一個人,你無論有多麼大的作用,總有一天要離開這個世界,在你離開這個世界的前一段時間,如果你能夠快快樂樂地回想起這一生到這個世界上,雖然人家也為我服務很多,同時,我也為人家服務不少。還有,我離開的時候,這個影響還會繼續下去,那我將胸無遺憾,這是我一生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決定。”

富貴這兩個字必須分開來看,“富”者不一定“貴”。

2005年11月24日香港《文彙報》。

語錄解讀

2005年11月24日香港《文彙報》登載了李嘉誠對財富的看法。2007年7月22日,李嘉誠在接受中央電視台《名人麵對麵》節目訪談時再次談到他對富貴的理解:“‘富貴’兩個字,它們不是連在一起的。其實有不少人,‘富’而不‘貴’。真正的‘富貴’,是作為社會的一分子,能用你的金錢,讓這個社會更好、更進步,使更多的人受到關懷。”

李嘉誠認為,財富不是單單用金錢來比擬的,而是要有具體的行動。要通過行動才能體現出“貴”。正如莊子所說,“貴為天子,未必是貴;賤如匹夫,不為賤也”,就是一個普通大眾,隻要他樂於關心他人,也未必低賤;假如擁有很多財富,不去關心百姓,即使是天子也不一定是貴。就看你的一生所做的事,所講的話,怎麼樣對人對事。隻有你做了讓世人得益的事,這才是真財富,任何人都拿不走。

李嘉誠幾乎每個月都要捐出幾千萬港元甚至上億港元的資金,也幾乎每個月都有不同榮譽授予他。但李嘉誠在乎的並不是名譽,他希望能夠給予他人真正的關懷。他說:“有的人雖然非常長壽,但是誰也沒有得到他的一點益處,這個人的一生就有點浪費了,有的人雖然非常年輕就去世了,但是他對這個社會有非常好的貢獻,他雖死猶生。一個人在自己衣食無憂之後,就應該對社會多一點關懷,多盡一點責任和義務。當你感到世界上有很多不幸的人時,那麼,你就應該好好盡心盡力去做你能力做得到的。你明明有多餘10倍、100倍都不止的錢,為什麼不做這件事情?這使得一生有意義得多。如果我再有一生的話,我還是會走這條路。社會要進步,離不開支持關懷,這方麵,你可以帶給很多百姓幸福安樂。”

內心的富貴才是真的富貴。

2006年9月5日,李嘉誠在新加坡接受“馬康福布斯終身成就獎”致詞。

語錄解讀

李嘉誠在演講中說,“我成長在戰亂中,回想過往,與貧窮及命運進行角力的滋味是何等深刻,一切實在是太不容易了。從12歲開始,一瞬間已工作66載;我的一生充滿挑戰,蒙上天眷顧和憑仗自己的努力,我得到很多,亦體會很多。這在全球競爭日益激烈的商業環境中,時刻被要求要有智慧、要有遠見、要創新,確實令人身心勞累;然而盡管如此,我還是能高興地說,我始終是個快樂的人,這快樂並非來自成就和受讚賞的超然感覺,對我來說最大的幸運是能頓識內心的富貴才是真的富貴,它促使我作為一個人、一個企業家,盡一切所能將上天交付給我的經驗、智慧和財富服務社會。”

除了對家鄉的捐贈,李嘉誠對內地很多地方都有捐贈。1987年,他向中國孔子基金會捐款50萬港元,用於讚助儒學研究,該基金會在山東曲阜為李嘉誠樹碑立傳;1988年,他給北京炎黃藝術館捐款100萬港元;同年,捐200萬港元資助汕頭市興建潮州體育館;1989年,他捐贈1000萬港元支持北京舉辦第十一屆亞運會。

李嘉誠在香港也有很多捐款。在香港市民眼裏,他就是一位偉大的慈善家。從1977年起,他先後對香港大學等幾家教育機構及基金會捐款5400多萬港元;1984年,他捐贈3000萬港元,在威爾斯親王醫院興建一座李嘉誠專科診療所;1987年,他捐贈5000萬港元,在跑馬地等地建立了3家養老院;1988年,他捐款1200萬港元興建兒童骨科醫院,並對香港腎髒基金、亞洲盲人基金、華東三院捐資共1億港元。

李嘉誠捐款並不為名利,但他的慷慨之舉為他贏得了無數的榮譽。1986年,香港大學校監、港督尤德爵士授予李嘉誠名譽博士稱號;1989年元旦,李嘉誠獲英女皇伊麗莎白頒發的CBE公爵及勳章獎章。國家領導人鄧小平、江澤民、李鵬等多次接見他,高度讚揚他為祖國、為家鄉作出的貢獻。

我相信隻有通過對真理和公平的不斷追求,才可建立一個正義、和諧的社會。

2005年9月25日於長江商學院首屆畢業典禮致詞。

語錄解讀

李嘉誠在致辭中說:“我相信隻有通過對真理和公平的不斷追求,才可建立一個正義、和諧的社會。一個沒有原則的世界是缺乏互信的世界。”

作為一個商人,李嘉誠一直致力於通過自己的努力建立一個公平和正義的社會。但一直以來,商人的社會地位低下,人們提到商人總是和“奸”字聯係在一起,所謂“無商不奸”。他2004年6月28日在長江商學院的演講《奉獻的藝術》中,說:“長期以來,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士農工商’社會等級的概念,深深紮根在中國人傳統思想內。幾千年來,從政治家到學者,評價‘商’的同時,幾乎都異口同聲帶著貶義。他們從負麵看待商人的經濟推動力,在製度上,各種有欠公允的法令,曆代層出不窮,把司馬遷《貨殖·列傳》中所形容的,商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資源互通有無、理性客觀的風險意識、資本運作技巧、生生不息的創意貢獻等正麵的評價,曲解為唯利是圖的表征,貶為‘無商不奸’,或是‘熙熙攘攘,都是為利而來,為利而往’的唯利主義者。”

李嘉誠在演講中談到了商人在現代社會的作用。他將範蠡和本傑明·富蘭克林放在一起作比較。他認為,作為中國春秋時期最重要的戰略家與商人,範蠡不斷地改變自己以遷就社會,他先是逃離了政治,在積累大批財富後,又將財富贈給鄰居,以減輕所可能招致的嫉妒。但是富蘭克林卻利用他的智慧、能力和奉獻精神建立未來的社會。他修建圖書館、為年輕人寫作箴言,參與美國憲法的製定……範蠡通過不斷自我退隱,或許完成了對自身意義的追求,但富蘭克林卻推動人們更有遠見、能力、動力,在參與締造一個更美好的社會中,他也實現了自身的意義。

李嘉誠認為,作為商人,要始終堅持最重要的核心價值:公平、正直、真誠、同情心。要通過正途獲取財富,並充分發揮財富的作用,要在這個世上撒播最好的種子,並肩建立一個較平等及富有同情心的社會,為社會的經濟、教育及醫療作出貢獻,為民族和人類創造繁榮和幸福。

我相信有理想的人富有傲骨和誠信,而愚昧的人往往被傲慢和假象所蒙蔽。

2005年9月25日於長江商學院首屆畢業典禮致詞。

語錄解讀

2005年9月25日,長江商學院首屆畢業典禮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李嘉誠在致詞中一口氣用了八個“我相信”,來勉勵300多位即將從長江商學院畢業的EMBA和MBA學員,要做有責任感的企業家:“我相信自由,也相信自由和責任是並行不悖的;我相信世上每一個人都有義務去維護人類的尊嚴;我相信幫助他人對社會有所貢獻,是每一個人必要的責任;我相信強者特別要學習聆聽弱者無聲的呐喊,沒有憐憫心的強者,不外是個庸俗匹夫;我相信隻有堅守原則和擁有正確價值觀的人,才能共建一個正直、有秩序及和諧的社會,一個沒有原則的世界是缺乏互信的世界;我相信隻有通過對真理和公平不斷的追求,才可建立一個正義的社會;我相信沒有精神文明、隻有物質充斥的繁榮表象,是一個枯燥、自私和危險的世界;我相信有理想的人富有傲骨和誠信,而愚昧的人往往被傲慢和假象所蒙蔽。”

“人要有金錢以外的思想,在心中要保留一點值得自傲的東西,這樣生活才更有意義。”李嘉誠認為企業家不能單純追求利潤而忽視社會責任。2001年10月19日,第11屆國際潮團聯誼年會在北京舉行。在開幕式上,李嘉誠以“全球化不可承受之重壓”為題致詞,希望企業家在追求效率及盈利、擴大自己的資產價值的同時,關注社會責任,他說,“市場競爭和社會責任每每兩難兼顧。若不能增進福祉,經濟的作用又是為了什麼?漠視此問題,我們將付出高昂的代價。”

長江商學院院長項兵介紹說,長江商學院自2002年10月創辦以來,在不到3年的時間裏,長江商學院EMBA已經累計招生830多人。這些學員在“長江文化”的熏陶下,表現出超強的社會責任感和人文關懷精神。他們利用異地上課的機會,對地方的教育和民生慷慨捐資。例如,捐助興建希望小學、海南愛心井、新疆流動電影放映隊等。

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2006年8月25日香港《文彙報》。

語錄解讀

據2006年8月25日香港《文彙報》報道,“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這是《論語》裏孔子教勉學生的話,也是香港一代富豪李嘉誠的座右銘。

李嘉誠從小就受到中國儒家文化的熏陶,對國家、民族有著深厚的感情。他常說:“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他認為,祖國是人生存和發展的根,無論何時何地,愛國永遠是最高尚的情感,就像大樹永遠也離不了根一樣。

1990年1月,李嘉誠以香港首富的身份來到北京,與國家的最高層領導共商祖國發展的大計。李嘉誠告訴國家的高層領導說,長實及名下的其他分公司未來幾年在港投資將達400億港元。為此,他打了個比喻,說他的事業“正如大樹一般,根紮在香港。”1999年初,李嘉誠在一個集團高層齊集的內部活動上,形容香港是“家鄉根基所在。”將繼續以香港為“重要投資基地,謹慎選擇優質項目積極拓展。”在長實集團舉行周年晚宴時,李嘉誠向出席的2000多名員工致辭,講述集團發展的長期規劃。演講的絕大部分都在談如何在香港“紮根”的問題。1999年5月18日,江澤民在釣魚台國賓館會見了李嘉誠,對李嘉誠多年來積極支持國家經濟建設、熱心捐助內地教育、大力開展慈善事業的行為表示由衷讚賞,希望他繼續為香港的長期繁榮和穩定多作貢獻。

李嘉誠以改善香港的投資環境為己任,積極采取措施,增強香港競爭力。他投資不為一己之私利,而是把國家和民族的利益結合起來,以謀求共同發展為自己經商的目標,其戰略眼光早已超出一般商人。

事業應該多賺錢,有機會就要花錢,這樣賺錢才有意義。

香港電台電視部1998年拍攝《傑出華人係列——李嘉誠》。

語錄解讀

李嘉誠富貴不忘家鄉。從1978年底開始,李嘉誠先後向家鄉捐款,為家鄉故裏做了很多好事,以此表達對故鄉的思念和感激之情。1978~1986年,他捐款590餘萬港元,在潮州市興建2幢住宅樓宇,解決250戶的住房問題。1980年,捐款2200萬港元,興建潮安縣醫院和潮州市醫院。兩個醫院各配備先進設備110項,極大改善了潮州市的醫療條件。捐資450萬港元讚助韓江大橋的興建。李嘉誠及夫人莊月明以及嶽母莊碧琴,多次捐資修建潮州市的開元鎮國禪寺,共計100多萬港元。李嘉誠捐資幫助潮州興辦福利基金等。1985年,他給潮州市庵埠華僑醫院捐贈了12萬港元。1987~1990年,他捐資80萬港元給潮州、潮安兩醫院作“醫療福利基金”。1989年,他捐贈10萬港元給潮州市作為“教育獎勵基金”。1990年,他捐資150萬港元讚助修建潮州市體育館。1992年,他捐贈25萬港元給潮州市衛生局作為事業發展費用,同時捐50萬港元給南澳縣人民醫院。

李嘉誠認為,在商品經濟社會,沒有錢是辦不成事的,但金錢也不是萬能的,對有的地方、有些事,就是有了錢也並不能解決問題。正是因為這樣,李嘉誠把辦公益事業當做自己的分內天職,“一輩子做對中國人民有益的事,乃是我的基本宿願。作為一名炎黃子孫,能為後世留下一點功業,今生無悔,這個辛苦值得!”

都希望擁有財富,但我們知道財富的意義嗎?

2004年6月29日在汕頭大學畢業典禮致辭。

語錄解讀

李嘉誠在汕頭大學2004屆畢業生畢業典禮上,以簡潔而富有穿透力的語言,希望汕大畢業生不僅要能夠謀生,還要學會處世。要學會將頭腦裏的知識轉化為做人的智慧。

李嘉誠22歲創業,6年後,他就躋身為百萬富豪。還不到30歲,他就擁有足夠他一生開銷的錢。財富確實給他帶來過物質享受的樂趣,他穿名牌西裝,戴名牌手表,玩高級相機,開名牌轎車,他還擁有遊艇,並且購置了闊綽的“豪宅”。在他搬進新家的那天晚上,他就失眠了。他感到茫然:“為什麼有錢後不如我認為的那麼快樂?”李嘉誠發現,金錢帶來的快樂滿足感不能持續。思考再三,他終於找到解答:“不是有錢就什麼事都能做到,很多事,沒有錢一點也做不成。我一路做,將來有機會,能對社會、對其他貧窮的人有貢獻,這是我來到世上可以做的。”從那時開始,他對金錢有了截然不同的看法,不再重視一般的外表與物質,而是享受簡單的生活。

李嘉誠對財富作出如下理解:“財富到某一個數字,衣食住行都無虞,握在手裏的用途就不大。如果你不能做到慷慨割舍、有愛心的話,是沒有太大意義的,頂多就是遵照華人的傳統觀念,一代交給一代,如此而已。但如果能認為服務社會的責任,與延續後代一樣重要,選擇捐助財產有如分配給兒女一樣,那我們今日一念之悟,將為明天帶來更多的新希望。”李嘉誠曾跟家人說,“我一生可以成立這樣規模的基金,心裏絕對不會惋惜。捐出來,是高高興興捐出來,去做,也是高高興興去做,一點都不會後悔。”

2005年,李嘉誠將私人投資的加拿大帝國商業銀行持股出售,所得78億港元全數捐予基金會。李嘉誠用獨特的方式詮釋商人的社會作用和社會地位。李嘉誠的私人捐款,全部是繳稅後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