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錄解讀
早在20世紀80年代,李嘉誠就意識到新興科技的力量,並悄悄開始著手在歐洲、美洲、亞洲乃至非洲構建“通信王國”。現在和黃的“和記電訊”業務遍及全球12個國家和地區(中國香港、中國澳門、英國、加納、美國、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以色列、澳洲、印度、斯裏蘭卡),為超過546萬名用戶提供無線電話、傳呼、有線電話及其他服務。和黃不斷發展電信業務,版圖規模之大,已居全球通信業前列。此外,和黃已在第三代移動通信(3G)業務上押下重注。在歐洲,“和黃”首先擁有英、德等4國的3G牌照,然後又以低價獲得丹麥的3G牌照。在香港,和黃旗下的“和記電訊”與日本“Do Co Mo”公司合作成立了“和記3G”公司,成功投得香港3G牌照,足足比另外3家香港3G運營商的投資高1倍。
和記黃埔在香港、澳大利亞、以色列以及印度的移動電話運營公司中都持有巨額股份,在中國內地的股份則較小。亞洲政府對3G業務的執照費要價不高,因而在亞洲建高電信基礎設施的成本也相對低廉,李嘉誠自然不會錯過這個好機會,他得到中央政府的默許後,買下中國聯通2%的股份,邁出了市場開拓的一大步。中國電信在美國和香港上市後,李嘉誠斥資約4億元人民幣認購中國電信的股票,表明他對中國未來3G市場的信心。在印度,李嘉誠取得孟買、新德裏以及加爾各答的非專有移動電話業務的營業執照。2002年1月28日,美國環球電信公司由於債台高築,向紐約破產法院申請破產保護,消息傳出,和記黃埔公司和新加坡技術公司當即宣布出資7.5億美元,取得該公司70%的控股權,順利進入光纖通信業界。
李嘉誠在電信市場上的這一係列行動表明了他對這一行業的信心。2002年,當歐洲各國的3G運營商偃旗息鼓、紛紛後撤的時候,李嘉誠以巨額資金和技術大舉進軍歐洲首推3G業務。如今,他又看到中國3G的市場前景。李嘉誠說:“我相信,市場已經開始認同3G這項業務所創造的價值,它將被視為集團的機會,而非風險。”
記得先父生前曾與我談久盛必衰的道理,我常常以此話去驗證世間發生的事,多有應驗。
2006年8月28日《世界經理人》文章《華人首富李嘉誠的發家史》。
語錄解讀
關於企業如何應對不斷變化的市場行情,李嘉誠說:“任何一個產業,都有高潮期和低穀期。在低穀的時候,相當大的一部分企業都會選擇放棄,有的是由於目光短淺而放棄,還有的是由於資金不足等各種各樣的原因而不得不放棄。這個時候就應該靜下心來認真分析一下,是不是這個產業已經到了窮途末路,是不是還有高潮來臨的那一天。”
李嘉誠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對事情發展的分析和判斷能力,也就是決策能力。從李嘉誠成功經商的案例中,可以概括出成功商人應具備的三種決策能力:第一,選擇最佳方案的能力;第二,有風險決策的能力;第三,要有當機立斷的決策能力。
由於經受金融風暴的肆虐,香港的眾多富豪紛紛受災,財富大大縮水,李嘉誠依然獨立於受災富豪群體之外,從容地應對金融危機,究其原因,主要還是得益於他的決策能力。
早在2007年,李嘉誠就已經覺察到金融危機將至,當時就提醒管理層,並先後在年報上披露。另外,李嘉誠每次在重大媒體發布會上都會呼籲大家謹慎投資,注意泡沫風險,並特意向股民發出忠告,香港與內地股市均處高位,而且要留意美國次貸問題。但在當時由於股市一路飆升,沒有多少人理會這個忠告,甚至還有一些所謂股評家批評李嘉誠“不懂股票市場”。隨著雷曼兄弟的破產,美國金融危機迅速向全世界蔓延,幾乎已經沒有人懷疑李嘉誠的判斷了。
李嘉誠不僅公開提醒投資者注意風險,自己也在實踐中做到了提前“抗暴”的準備:他在2007年便大手筆減持手中的中資股,回籠資金至少上百億港元,另外在產業布局方麵,也早在2006年便開始了調整。這兩年間,集團在重大政策和發展上都非常小心,沒有收購其他資產,僅僅在本行業內繼續發展。
作為投資者,應該確定自己開拓發展的原則方略,堅持獨行,而不應是隻顧眼前利益,為暴利所動。
2001年4月《財富》雜誌(總第29期)訪談。
語錄解讀
李嘉誠進入房地產的時候,房地產還不是大熱門,但也已經成行成市,而且每個人對房地產有不同的經營方法。比如霍英東於1954年就首創賣樓花的銷售高招。所謂賣樓花,就是在樓宇還未興建之前,將其分層分單元預售,得到預付款就開始動工興建。用戶隻要付得起樓價的10%或20%的首期,就可以向銀行按揭所買的樓宇。銀行接受該樓宇作抵押,將樓宇餘下的未付款付給地產商。然後,收取買樓者在未來若幹年內按月向該銀行付還貸款的本息。霍英東售樓花的創舉加速了樓宇的銷售,加快了資金回籠,彌補了地產商的資金不足。因此,急功近利的地產商紛紛效法,這種銷售方式一時間蔚然成風。
李嘉誠作為地產界的新秀,冷靜地研究了樓花和按揭,得出結論:地產商的利益與銀行休戚相關,地產業的盛衰直接影響銀行。地產業過多依賴銀行未必是好事。根據高利潤與高風險同在的原理,李嘉誠製定了如下投資方略:第一,資金再緊,也不賣樓花加速資金回籠的速度,以加快建房速度;第二,盡量不向銀行抵押貸款,或會同銀行向用戶提供按揭;第三,不牟暴利,物業隻租不售。
1961年6月,廖創興銀行發生擠提風潮。廖創興銀行是潮州銀行家廖寶珊創建的,廖寶珊為了高速發展地產,幾乎將銀行資金全部投入地產開發,因此引發存戶擠提。這次擠提風潮,導致廖寶珊腦溢血身亡。1965年1月,明德銀號又因為投機地產發生擠提宣告破產,全港擠提風潮由此爆發,整個銀行業一片淒風苦雨。廣東信托商業銀行轟然倒閉,連實力雄厚的恒生銀行業也不得不出賣股權給彙豐銀行,才免遭破產。靠銀行輸血的房地產一落千丈,地價樓價暴跌。一時間,地產商、建築商紛紛破產。
李嘉誠由於初入行業,羽翼未豐,因此采取穩健的資金回籠的措施,對房產隻租不賣,躲過了這場大危機。
理財者要了解理財活動是馬拉鬆競賽,而非百米衝刺,比的是耐力而不是爆發力。
1999年7月31日《光明日報》文章《李嘉誠教你成為億萬富翁》。
語錄解讀
李嘉誠被譽為“華人經營之神”,1950年李嘉誠創業時隻有5萬港元,經過幾十年的艱苦創業,他已經成為億萬富翁。在投資理財上,他說“20歲後靠雙手勤勞賺錢,30歲後投資理財的重要性逐漸提高,到中年時賺錢已不重要,如何管錢更重要”。
李嘉誠有一套理財理論:“一年存1.4萬港元,經過合理的理財,40年以後就能成為億萬富翁。但理財要花費很長時間,短時間是看不出來的。理財者要了解理財活動是馬拉鬆競賽,而非百米衝刺,比的是耐力而不是爆發力”。
在文章中,李嘉誠談到投資理財的三條經驗:第一,投資理財一般在30歲以後。李嘉誠說:“在20~30歲之間,事業已有些基礎,那10年的成功,10%靠運氣好,90%仍是由勤奮得來;30歲之後機會也漸漸增多;到現在,運氣差不多占三四成了。”投資理財也是這個道理。20歲以前,所有的錢都是靠勤勞換來的,20~30歲之間是努力掙錢和存錢的時候;30歲以後,投資理財的重要性漸漸提高,到中年時掙錢已經不重要,這時候反而是如何管錢比較重要。第二,投資理財要有足夠的耐心。李嘉誠針對“快速理財致富”的問題進行探討,結論是:理財必須花費長久的時間,短時間是看不出效果的。如果一個人從現在開始,每年年底存1.4萬港元,預計每年平均20%的投資回報率(投資股票、房地產等),這樣,40年後財富會達到1.0281億港元。如果隻存10年會積累多少財富呢?答案是36萬港元!第三,投資理財是先難後易。如果第一年年底存1.4萬港元,平均投資回報率有20%,20年後,資產隻能積累到261萬港元。要到40年後才能登上億萬富翁的寶座,擁有1.0281億港元財富。這的確是一個緩慢的過程,但經過這種積累,賺第二個1千萬港元比第一個100萬港元要簡單。
有錢大家賺,利潤大家分享,這樣才有人願意合作。
2001年4月《財富》雜誌(總第29期)訪談。
語錄解讀
李嘉誠認為,同行業間存在著競爭關係,為了贏得市場競爭的勝利,為了維護現有市場使企業生存下去,有必要與同行其他一些企業建立互利互助的聯盟,這樣才可以增強力量,有利於在市場中戰勝強大的對手。1987年震動港九的百億集資大行動就是一次互利互助聯盟的勝利。
1987年9月14日,李嘉誠在記者招待會上宣布其控製下的四家公司(長實、和黃、嘉宏、港燈)集資100億港元,其中29億港元用於收購英國大東電報局4.9%的股權。這是香港有史以來最龐大的集資行動。這次龐大的集資計劃,長實承擔大約一半的金額,餘下由包銷商及股東負責。這些包銷商是萬國寶通國際、獲多利、新鴻基、加拿大伯東融資及百利達亞洲,他們所承擔的供股金額為51.06億港元。這五大包銷商都是香港鼎鼎有名的大銀行和財務公司,他們又與100多個分銷商簽訂了合同,彼此都受明文規定製約。
當時適逢全球性股市大災難,香港股市由牛轉熊,每家公司所擬定的供股價都比市價高出三成以上,出現了大幅度不足額認購,四家公司接獲股東認購隻占總股數的0.1%~0.4%,接近五成的股份均由五大包銷商承擔。在市況不景氣之時,如果要讓包銷商承擔太多的供股額,隻會迫使他們按其股份拋售套現,將會對市場構成極大的壓力。為此,多家金融機構遊說李嘉誠放棄集資計劃,但沒有成功。站在長實的立場考慮,取消供股是不可能的事,因為四家公司都是香港舉足輕重的財團,在公眾麵前必須保持信譽。再者,李嘉誠在公布供股計劃前對未來的發展大計還有更重要的部署,如果集資計劃失敗,多項發展計劃將會流產,長實將會受到沉重的打擊。
李嘉誠在記者招待會上說:“這次集資,其中50%是由我認購包銷的,和其餘包銷商的正式合同尚未簽署,如果要暫時取消在法律上是可以的,但不想被人批評為不守信用,因為股價跌落就取消包銷,以避免損失,所以我個人承擔的責任一定照數兌現……我希望維持長實的合理股價,老實說,原因之一,也是求鞏固長實各公司的信譽。”
在李嘉誠的努力下,長實四家公司百億集資計劃大功告成。這次集資行動鞏固了這些公司的財政基礎,從而保證了李氏家族在香港十家財團中仍然處於遙遙領先的地位。
90%時間先想失敗。
2007年11月21日《商界》訪談。
語錄解讀
李嘉誠自1950年創業以來,從未遇過一年虧損。曆經兩次石油危機、亞洲金融風暴,他的企業卻能橫跨55個國家,走向輝煌。由“塑料花大王”李嘉誠走向“地產大王”李嘉誠,未來更可能變成“石油巨擘”李嘉誠,每跨入新產業,雖不一定是產業的先行者,卻總能先馳得點。談到風險,他說:“90%時間先想失敗。”這就好比一個機械手表,隻要其中一個齒輪有一點毛病,這個表就會停頓。一家公司、一個機構隻要有一個弱點,就可能失敗。了解細節,經常能在事前防禦危機的發生。現金流、公司負債的百分比是一定要注重的重要環節,是任何公司的重要健康指標。任何發展中的業務,一定要讓業績達到正數的現金流。
李嘉誠認為,90%時間先想失敗,就像是軍隊的“統帥”必須考慮退路。例如一個小國的統帥,本身擁有兩萬精兵,當計劃攻占其他城池時,他必須多準備兩倍的精兵,因為戰爭啟動後,可能會出現很多意料不到的變化;一旦戰敗退守,國家也有超過正常時期一倍以上的兵力防禦外敵。任何事業均要考慮自己的能力才能平衡風險,一帆風順是不可能的。能在不景氣的時候大力發展,就因為在市場旺盛的時候要看到潛伏的危機,以及當它來臨時如何應對,這需要具備若幹條件。這些條件就是掌握市場周期起伏的時機,並顧及與國際經濟、政治、民生有關的各種因素。如地產的興旺供求周期已達到頂峰時,幾乎無可避免可能會下跌;又因為工業的基地轉移,必須思考要增加的投資對什麼技術需求最大,應因不同的項目找出最快達到商業目標的途徑,事前都需要經過精細嚴謹的研究調查。
所謂“窮人易過,窮生意難過”,你再窮,你不能吃好的白米,你可以買最便宜的米,還是可以過,人家吃肉,你可以吃菜,吃最便宜的菜;但是窮生意很難,非常難。所以應當小心翼翼。
中國古人講:萬變不離其宗。這個宗就是指合乎實際情況,合乎道理。
2001年4月《財富》雜誌(總第29期)訪談。
語錄解讀
李嘉誠說:“中國古人講:萬變不離其宗。這個宗就是指合乎實際情況,合乎道理。變是一定要變的,這個世界本來就是豐富多彩的,千變萬化的。”
李嘉誠在50多年的經商生涯中,其經營業績不受市場波動的影響,他所掌管的業務在任何一年的利潤都要高於上一個年份,他個人的財富在任何一年都會高於上一年。也就是說,即使在曆經了兩次石油危機、亞洲金融風暴等曆史性的重大危機的情況下,無論是公司還是個人,李嘉誠的財富每年都在向上攀升。
一般來說,一個企業家在一個國家或在一個產業上稱霸,已經算了不起,算是商界明星。何況李嘉誠旗下產業橫跨地產酒店、電信、能源、基礎建設、港口、零售、生物技術等領域,事業跨越五十多個國家和地區。
李嘉誠經營得更多的是實業投資。他往往像一個投資者一樣耐心地將資本囤積於某一領域,承受虧損壓力,維持一些業務的發展,然後在恰當時機將新興行業與資本市場的概念高調結合,以融資所得逐漸將一個產業由虛做實。他敢於在一些政策風險很大的市場下注,往往能夠全身而退,並且在一些不被世人看好的投資中,也能獲得數以億計的回報。李嘉誠極善於分配資本,厭惡負債,熱愛現金流穩健的業務,並能將狀況不佳的老牌公司重新塑造一新。按照李嘉誠的說法,經商一通百通,一個行業做通透了,其他行業也是同樣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