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戰略決策:眼光不同,境界不同,結果也不同(3 / 3)

李嘉誠夢寐以求成為彙豐轉讓和黃股份的合適人選。通過與彙豐老板沈弼的頻頻接觸,他慢慢吃透了彙豐的意圖,彙豐並非想售股套利,而是指望放手後的和黃經營良好。在船王包玉剛的旁敲側擊下,李嘉誠最終達到了目的。

李嘉誠深諳商海運作規律,他總是像一個軍師一樣策劃自己的每一步戰術,他總是把事情的方方麵麵分析得周全細致,然後再去執行,從而保證他在複雜多變的商海大戰中屹立不敗。

假如一件事在天時、地利、人和等方麵皆背時,那肯定不會成功。

2008年10月8日《首席執行官》文章《李嘉誠人生14定律對其自身的影響》。

語錄解讀

李嘉誠說:“不敢說沒有命運,但是假如一件事在天時、地利、人和等方麵皆背時,那肯定不會成功。若我們貿然去做,至失敗時便埋怨命運,這是不對的。”

盡管李嘉誠對美國的金融危機早有預言及準備,但他的實際業績同樣受到了衝擊,自金融危機爆發以來,李嘉誠的財產損失已超過1800億港元。

2009年3月26日,李嘉誠旗下的長江實業與和記黃埔發布的業績顯示,長江實業2008年全年純利155.18億港元,較2007年下跌44%;和記黃埔2008年全年盈利176.64億港元,較2007年跌42%。這兩家公司業績下跌,主要是因為投資及財務的業績縮水。長江實業的投資及財務下跌了95%,和記黃埔的投資及財務則跌幅達到53.6%。

根據長江實業披露的財務報表,在2008年一年中,物業銷售、物業租賃、酒店服務等業務均獲得增長,而投資業務的收益卻出現大幅減少,而投資收益減少的原因,主要是宏觀經濟的不景氣。長江實業表示,“物業銷售、物業租賃、酒店及套房服務組合與物業及項目管理收益,均有增長;投資及財務方麵,主要受環球金融衝擊所影響,收益亦如預期較去年度大幅減少;而投資物業之公平值增加亦因經濟環境影響而較去年度大為減少。”

2008年的房地產市場受到金融危機的衝擊波動比較明顯。2008年長江實業完成包括香港映灣園、上海禦翠園等11個項目,在香港購入和合作發展7個物業,分布於香港九龍等地,在內地和海外,購入和參與了3個物業項目,分布於上海、常州和新加坡等地。而僅在香港一地,隨著金融危機的深入,香港樓市2008年下半年就經曆了由熱轉冷的階段。房價的下跌直接影響了公司投資物業的重估收益。美聯物業二手房價指數顯示,2008年香港10月的二手房價已經下挫10%。香港土地注冊處的數據則表明,11月單月成交量僅3786宗,比10月下跌37%,比2003年5月“非典”時期還要差。

如果離開了必要的策略,就成了蠻幹。

《李嘉誠為人處世之道》(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4月)。

語錄解讀

李嘉誠說:“要想有必勝的把握,就得建立絕對優勢,以絕對的力量壓製對手,以絕對的氣勢震懾對手。但是,如果離開了必要的策略,就成了蠻幹。”

經商離不開打廣告,尤其是需要擴大公司的規模,提高公司的知名度時,必須考慮廣告效應。推銷員出身的李嘉誠非常懂得名人效應,及利用公眾追捧名人的心理,為自己的產品做廣告。

在第二代移動電話麵市之初,正在參加土地拍賣會的李嘉誠突然離席到場外,掏出大哥大打電話。眾多記者追上去,搶拍下這個鏡頭。次日香港的大小報上都刊登了這張照片。許多記者揣摩出了李嘉誠此舉的意圖,於是在圖片下配有這樣的解說:“超人推銷有絕招,為和黃摩托羅拉做廣告,並且是不花錢的廣告。”李嘉誠用一個看似不經意的動作,為自己的產品免費做了一個廣告。

李嘉誠有一部勞斯萊斯車,買下已經近30年,李嘉誠自己出行絕不使用,一般是在陪客人時才用它代步。李嘉誠的意思是,擔心自己坐上這種過於奢華的名車,貪戀奢華,忘記勤儉。他自己多數情況下坐的是日產總統型房車。這種車,剛開始名氣並不是很大,香港人偏愛的是歐美的名車,對日產車並不被看好。李嘉誠乘坐這種總統型房車,香港富豪也紛紛選購這種車,一時間令這種車的身價大增。後來有人發現,原來日產總統型房車為李嘉誠參股的中泰合誠汽車公司代理經銷。李嘉誠實際上又為日產總統型房車作了一則廣告,他沒有多花一分錢,多說一句話,卻為這種車擴大了銷量,其廣告的威力,勝過電視台廣告。

李嘉誠是一個非常有經商意識的人,他的廣告意識已深入到他的日常生活的言行舉止當中。在不經意間為自己的產品打廣告,搞推銷,李嘉誠的生意策略真是高人一籌。

一種產業,隻能有一時的發展,多種經營,才能使企業不斷完善。

2008年10月8日《首席執行官》文章《李嘉誠人生14定律對其自身的影響》。

語錄解讀

李嘉誠以擅長多元化而著稱,他能夠預測不同產業的發展前景,從而作出視野更開闊的投資。1997年,李嘉誠憑自己的經驗預感到香港房地產即將出現一次大的危機。他開始不斷出售名下的地產、物業,將回籠的資金分別投資在電信、基建、服務、零售等多個領域。這一明智的舉措使他的公司順利躲過亞洲金融風暴的沉重打擊,大大減輕了經濟損失。

進入21世紀以後,李嘉誠再一次充分施展了他的商業才華,他在內地的擴張從房地產、酒店、港口等行業快速輻射到更廣泛的領域。近幾年,他在內地的勢力更是進一步拓展,他瞄準了醫藥、保險等行業,頻頻出手,頗有收獲。

2001年8月,旗下和黃公司出資50%與上海市藥材公司旗下的上海中藥一廠合資成立了上海和黃藥業,在華東醫藥市場占據了一席之地。隨後,李嘉誠果斷地決定,在海外構建自己的醫藥銷售網絡。同年下半年,李嘉誠首先在歐洲開設了“和黃藥業大藥房”,兼營中西藥。短短兩年半的時間,和黃藥業大藥房就收購和新開了1000多家連鎖店,其中僅英國就開設了700家。2003年,李嘉誠在倫敦開設了海外第一家獨立中藥店。2003年11月25日,李嘉誠旗下的和記黃埔公司注資1.17億美元與同仁堂組成“同仁堂和記醫藥投資公司”,雙方各占股份49%,其餘2%股權由同仁堂選定的小企業出資持有。2004年,和黃公司與廣州白雲山製藥股份有限公司合資成立廣州白雲山和記黃埔中藥有限公司,投資總額為3.45億元,注冊資本2億元,雙方各占50%股份。

李嘉誠在醫藥界一連串的投資行為,既為自己龐大的經濟帝國添磚加瓦,同時也把中國傳統醫藥推向世界。

當生意更上一層樓的時候,絕不可貪心,更不可貪得無厭。

《30歲之前登上財富快車》(中國工人出版社,2008年2月)。

語錄解讀

李嘉誠主張誠實經營,和氣經商,不要今天狠賺一筆,明天就沒錢賺。關於如何獲得財富的問題,李嘉誠說:“隻要勤奮,肯去求知,肯去創新,對自己節儉,對別人慷慨,對朋友講義氣,再加上自己的努力,遲早會有所成就,生活無憂。當生意更上一層樓的時候,絕不可貪心,更不可貪得無厭。”

李嘉誠成為香港商界巨頭之後,財大氣粗,在拍賣場經常由他“一錘定音”,因此,香港媒體經常用“擎天一指”來形容他。“擎天一指”隻是就李嘉誠強大的經濟實力而言。李嘉誠並不是一個作風霸道、仗著自己的財力雄厚說一不二的人。李嘉誠認為,無論是購買土地還是收購公司,不一定非要到手不可,今日不買這塊地,以後還有別的地可買,目的都是為了發展地產賺錢。他說:“做地產買賣,千萬不可持買古董的心理。”因為土地不似古董孤品,存世隻有一件,別人買去了,自己就沒有了。

在拍賣場上,李嘉誠一向不改溫厚之風,不慍不火,不賭一時之氣,以謀求更長遠的發展。在一次出師未捷的拍賣會後,有人問李嘉誠:“都說您是拍賣場上的‘擎天一指’,誌在必得,出師必勝,可為何您有時還是中途退出?”李嘉誠幽默地說:“這已經超過了我心目中的最高價了。你們沒有看到我想舉右手,就用左手使勁按住;想舉左手,就用右手按住嗎?”

每次參加拍賣,李嘉誠都會事先周密地研究拍賣對象現有價值和發展價值,然後確定一個自己心目中的最高價,如果超過這一最高價,他就會毫不猶豫地退出,絕不會與人意氣相爭。

具有判斷力也是成功的重要條件。

2008年10月8日《首席執行官》文章《李嘉誠人生14定律對其自身的影響》。

語錄解讀

李嘉誠說:“具有判斷力也是成功的重要條件,凡事要充分了解,詳細研究,掌握準確資料,自然能作出適當的判斷。”經營企業就是經營風險,隨時都有陷入困境的可能。要取得成功,需要知己知彼,將方方麵麵的因素考慮清楚。但就是像他這樣的超人,也有失去判斷、大意失荊州的時候。

美麗華集團是香港已故商界名流楊誌雲先生一手創辦的企業,楊誌雲先生去世後,正逢大陸采取閉關政策,不與香港來往,當時世界經濟衰退,香港旅遊業縮水,楊先生的兩個兒子楊秉正、楊秉梁執掌門戶出師不利,就產生了出售美麗華的想法。當時,李嘉誠和榮智健合組的新財團,執意要購得美麗華。1993年6月5日,長實與中信泰富各占一半的新財團,向美麗華提出收購建議,每股作價15.5港元,涉及資金87.88億港元。美麗華集團於6月9日申請停牌。停牌前市價為14.8港元。李嘉誠提出的收購價,溢價不到一成。一般認為要溢價兩成方可讓眾股東接受。市場普遍認為,新財團出價太低,一致認為要每股18港元。

李嘉誠過於自信了,他堅信不會有人出來跟他競爭。所以一反過去讓人三分利的作風,顯得有些小氣。楊秉正顯然對買主的每股15.5港元的價格不滿。李嘉誠仍抱著不買古董的心態,不再加價。成則收,不成則棄。然而,李兆基的介入,使局勢發生了變化。開始李兆基礙於李嘉誠的麵子,不同意收購,但楊誌雲遺孤有難,不能不幫,何況楊秉正主動送上門,加上美麗華的經營狀況良好,所以,李兆基就與楊秉正私下簽訂了協議。

因為李兆基的出現打破了李榮集團的原定計劃,李榮集團一時方寸大亂。李嘉誠收購美麗華酒店的失利,還是讓他的事業受到了影響。

決定一件事時,事先都會小心謹慎研究清楚,當決定後,就勇往直前去做。

《李嘉誠為什麼能成功》(中國長安出版社,2008)。

語錄解讀

李嘉誠說,“決定一件事時,事先都會小心謹慎研究清楚,當決定後,就勇往直前去做。即使本來有一百的力量足以成事,但我要集中二百的力量去攻,而不是隨便去賭一賭。”

李嘉誠總是腳踏實地,向既定的目標邁進。他以5萬港元成本起家創業,開辦塑料廠,直到他成為香港的塑料花大王,這中間經曆了將近10年的時間。從20世紀50年代末起,他開始涉足地產界,直到成為香港著名的屋村大王,足足用了20年。在這20年中,第一個10年他開發了多幢工業大廈,以較為保守的策略出租物業,利潤穩步增長。第二個10年,他已經積累了足夠的資金和實力,便開始調整策略,全麵開花,使長江事業的樓盤遍布香港,從繁華的中區到九龍半島的海濱,都有長江地產的樓宇住宅,屋村的開發使他在香港地產界聲名鵲起。李嘉誠先後進行開發的大型屋村有黃埔花園、海怡半島、麗港嘉湖山莊等,成為香港地產界的龍頭老大。

在李嘉誠的經商生涯中,所有的宏大的規劃都是日積月累打磨出來的,絕非一朝一夕之功。每一個項目都經過了長期的醞釀和準備,一旦決定,就付出艱苦努力,朝著既定目標邁進。耐心等待,捕捉時機,有勇有謀,這是李嘉誠成功的訣竅所在。

好謀而成、分段治事、不疾而速、無為而治。

2007年汕頭大學畢業典禮致辭。

語錄解讀

李嘉誠在演講中,對即將走向工作崗位的大學生們說:“你們要做個造夢者,也要做個腳踏實地的人。你們要結合理論和實際經驗來不斷測試、並強化自己的夢想。如果你有崇高的理想作指引明燈,人生的目標便清晰明確;如果你一生以思馭動,你一定可以從容不迫和充滿活力地生活;如果你的價值觀不是空洞口號,而能曆久常新,你一生會有定力去應付現實社會複雜、多元和變幻莫測的挑戰;如果你真正深愛你的社會、深愛你的民族、深愛這個世界和深愛活著,那你必須參與和無懼承擔。我們民族傳統智慧有很多崇高的境界,如若你能拈出‘好謀而成、分段治事、不疾而速、無為而治’的精髓,生命可以如此的好,各位同學,好好活出你一生的精彩和為世界譜上一段一段豐盛的樂章。”

2007年12月18日,李嘉誠在接受《商界》采訪時,應記者的要求,對他在演講中所說的“好謀而成、分段治事、不疾而速、無為而治”四句話進行了解釋。李嘉誠解釋道:“‘好謀而成’就是凡事深思熟慮,謀定而後動。‘分段治事’是洞悉事物的條理,按部就班地進行。‘不疾而速’,就是依靠已有的很多數據、經驗積累,很多困難老早就已經知道,因此在還沒有做這個事之前,老早就能想到可能會碰到的問題,並且在心中已經有了充足的準備,故能胸有成竹,當機會來臨時自能迅速把握,一擊即中。假設沒有主意,就不可能做到‘不疾而速’。‘無為而治’就是要有好的製度、好的管理係統來管理。長實現在大概有25萬個員工,分布在55個國家,而且大部分在西方國家,如果沒有良好製度,就不可能有足夠時間去管理。兼具這四種因素,成功的藍圖自然就會展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