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戰略決策:眼光不同,境界不同,結果也不同(2 / 3)

在演講後的互動環節中,當有學員向李嘉誠提問:“很多大企業在發展過程中往往會受到社會的質疑,請給這些遭到質疑的大公司領導人提一些建議。”李嘉誠給出的建議是“發展中不忘穩健,穩健中不忘發展。”

李嘉誠說:“我講求的是在穩健與進取中取得平衡。船要行得快,但麵對風浪一定要挨得住。”李嘉誠經商有兩個觀念:第一,按部就班難以成為巨富。有時冒大風險可以獲得大收益;第二,冒險但不能盲目,要組織嚴密,不打無準備、無把握之仗。以1988年李嘉誠推出的兩個大型村屋為例,麗港城、海怡半島是香港兩大著名的花園小區,始建於1988年,但建樓的意願卻萌動於1978年李嘉誠著手收購和記黃埔時。之後,經曆了長達10年的耐心等待和精心策劃,才最終推出計劃並開始實施。

1985年,李嘉誠通過和記黃埔收購了置地所控的香港電燈公司。計劃利用港燈位於港島兩岸的鴨脷洲發電廠現址開發地產,與電廠相連的有蜆殼石油公司油庫,蜆殼另有一座油庫在新界觀塘茶果嶺。李嘉誠看中了茶果嶺,於是開始了一連串複雜的遷址換地計劃。1986年底,和黃與太古各占一半股權的聯合船塢公司,與蜆殼公司達成協議,將青衣島上的一塊龐大的油庫地皮,與蜆殼在茶果嶺和鴨脷洲的兩個油庫的地皮交換。同時港燈的鴨脷洲電廠遷往南丫島,這樣,李嘉誠就騰出了兩整塊可供發展的大型屋村的地皮。1988年1月,李嘉誠名下的長實、和黃、港燈、嘉宏等幾家公司,向聯合船塢公司購入茶果嶺、鴨脷洲油庫,隨即宣布將在此興建兩座大型屋村。接著,又以8億港元收購太古公司在該項計劃中所占的權益。這樣,兩大屋村地皮歸長實全資所有。

茶果嶺屋村定名為麗港城花園小區,為高級住宅區,占地8.7公頃,建築總麵積620萬平方英尺,總投資45億港元。鴨脷洲屋村定名為海怡半島,占地15公頃,建築總麵積787萬平方英尺,總投資65億港元。1990年5月,麗港城首期發售,每平方英尺售價1700港元,用戶及炒家爭相搶購,非常火爆。到1993年,每平方英尺的售價,麗港城已達4300港元,海怡半島為3300~3500港元,均大大超出預售價1000港元/平方英尺。加上建築成本及售房成本上漲等因素,兩大屋村全部竣工盈利,收入遠遠突破了百億港元。

沒有一樣事情會無止境地好,同樣道理,沒有一個行業會一直好下去。

《30歲之前登上財富快車》(中國工人出版社,2008年2月)。

語錄解讀

李嘉誠成功的一個原因,就在於他敢於放棄使自己成名的行業,果斷地投入到其他的行業,這既需要超前的眼光,又需要大無畏的勇氣。在商界,隻有盈利的業務,沒有永遠的業務,該放棄時就要敢於放棄,利用從事前一種業務積蓄的經驗,輕鬆地開展下一個業務。業務在不斷轉換,但贏利的核心卻不變。

創業初期,李嘉誠在塑料業界經曆了一番艱苦卓絕的拚搏之後,終於在商海中站穩了腳跟,並贏得了“塑料花大王”的美譽,名利雙收。雖然長江公司在當時擁有穩固的大客戶,不用發愁銷路問題,但是,李嘉誠還是預感到,塑料花隻是一個社會階段的產物,並不具備長久的生命力。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將會趨向於崇尚自然,塑料花無論如何也取代不了有生命的植物花卉。根據港府勞工處注冊登記的資料,塑料及玩具業廠家,1960年為557家,1968年為1900家,1972年則猛增至3358家。該行業的從業人員,由1960年占全港製造業勞工總數的8.4%,上升到1972年的13.21%。塑料花在香港已經是遍地開花了。李嘉誠深知,塑料花市場之所以這樣興旺,一是由於塑料花的色彩和款式可以變換無窮,二是迎合了人們追求時髦的心理。

李嘉誠從國外的刊物上得知,在歐美國家,塑料花已經不再時髦,人們又重新迷上了天然的植物花卉。而香港的很多廠家已經出現了塑料花產品積壓現象,主要原因就在於企業生產的產品泛濫,而歐美市場萎縮。在香港,勞工的工資逐年上漲,勞動力不再像從前那樣低廉,塑料花屬於勞動密集型產業,它的發展一定不會長久。李嘉誠漸漸從塑料花市場中淡出,放棄這個使他成名的產業,開始把精力投注於締造以地產為龍頭的商業帝國。

任何一項業務,都有一個成熟和衰退的周期,如果抱著一項業務不放,結果必然會隨著這項業務的衰退而走向失敗。該投入時就要投入,該放棄時就要敢於放棄。換句話說,隻有敢於放棄的商人,才是一個大有作為的商人。

任何一種行業,如有一窩蜂的趨勢,過度發展,就會造成摧殘。

《30歲之前登上財富快車》(中國工人出版社,2008年2月)。

語錄解讀

李嘉誠在經商過程中非常注意研究經濟運行的規律,注意掌握市場變動的脈搏和行業的發展情況。他征戰商場半個多世紀,經曆了兩次重要的戰略轉移,他不僅避過了風險,而且獲得了豐厚的回報。他說:“任何一種行業,如有一窩蜂的趨勢,過度發展,就會造成摧殘。”

第一次戰略轉移:踏入房地產。李嘉誠是從生產塑料花起步的,正當香港塑料花行業蒸蒸日上,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行業工廠和出口基地時,李嘉誠卻看到這個行業的局限,並預感到塑料花最終必然會被有生命的植物所取代。於是他作出了經營方向戰略轉移的重大決策,轉向當前不被人看好的房地產業,大力拓展房地產市場。20世紀60年代,由於局勢動蕩不安,香港的房地產一次次地顯示了它大起大落的特色。由於銀行對地產的過度貸款以及其他原因,1965年2月爆發銀行信用危機。在銀行信用危機的狂烈衝擊下,房地產價格暴跌,市場蕭條,許多建築公司、地產公司紛紛倒閉,許多富豪世家紛紛移民海外,從而出現了戰後房地產業第一次大危機。在這個人心浮動、百業蕭條的大動蕩中,李嘉誠顯示了他獨具慧眼和遠見卓識的才能,他抓住這個時機,有計劃、有步驟地低價購入大量地皮、舊樓和廠房,然後將舊樓翻新出租,用所得利潤大量收購土地,使土地以點帶麵、以麵帶片、縱橫相連地發展。此後隨著香港房地產形勢好轉,李嘉誠一舉進入香港富豪行列。1981年,香港回歸臨近,移民浪潮再次興起,股價、樓價再次大跌。李嘉誠審時度勢,大舉投資房地產,在1984年中英聯合聲明草簽之間,他宣布投資40億港元,興建大型屋村,獲得了豐厚的利潤。李嘉誠成為香港房地產大王。

第二次戰略轉移:20世紀90年代,當香港房地產處於巔峰時期時,李嘉誠看到了這個行業的隱憂。1997年,在公布長江實業、和記黃埔的業績時,李嘉誠以集團主席的身份宣布,未來的主要盈利將來自電信業務。同年,他不斷地拋售手中的物業,把騰出的資金投向電信、基建和服務等領域。這次戰略轉移,不僅使兩大集團免受亞洲金融風暴中樓價大跌的沉重打擊,同時從新興業務中獲得了巨額收益。

李嘉誠之所以能夠規避風險,在於他非常懂得商品價格變動的規律:2004年6月28日他在汕頭大學《奉獻的藝術》的演講中,揭示了這一規律:“研究商品過剩或短缺的情況,就會懂得物價漲跌的道理。物價貴到極點,就會返歸於賤;物價賤到極點,就會返歸於貴。當貨物貴到極點時,要及時賣出,視同糞土;當貨物賤到極點時,要及時購進,視同珠寶;貨物、錢幣的流通周轉要如同流水那樣生生不息。”

傳統行業如果能夠配合新的technology(技術),就能發展更好。

2001年5月27日,李嘉誠作客汕頭大學商學院“經濟沙龍”。

語錄解讀

2001年5月27日,李嘉誠作客汕頭大學商學院“經濟沙龍”時,針對學生的提問:“請問在新的經濟形勢下,您怎樣看待所從事的傳統行業經營?是否看好一些新出現的行業?”李嘉誠回答說:“其實現在我們有很多新的行業,比如生物技術,還有很多現在還沒有人知道的行業,我們都在發展。這類的行業,需要的資金並不太多。但是傳統行業如果能夠配合新的technology(技術),就能發展更好,賺更多錢,每一家公司都這樣做。除了在香港、內地之外,我們還在27個國家發展,到今天為止,我們在每一個國家的發展都是非常好的。所以傳統行業配合IT行業那就是wonderful。”

具有超前的商業眼光的李嘉誠,極為關注科技的發展。早在20世紀80年代末,他就已經搶先一步,把財富之手伸向了剛剛起步的電信行業。

1989年,李嘉誠在英國和黃電訊注資84億元,收購了一家英國電訊服務公司,開始涉足英國的電信市場。但此番出師不利,新購的公司長期處於虧損狀態。1992年,和黃在英國推出GT2的流動電話服務,名為Rabbit(兔子)。由於它隻能打出不能打入,沒有得到更多客戶的青睞。一年之後,“兔子”敗下陣來,和黃為此留下了巨額負債。1994年,李嘉誠將電信業務重新整合,改名為“Orange(橙)”推出GSM流動電話業務,漸漸被廣大客戶看好。

1999年10月,德國工業界巨頭曼內斯曼公司宣布收購和黃旗下的電信公司Orange,21日,李嘉誠在香港召開新聞發布會,正式宣布:和黃同意曼內斯曼有條件收購其所持有的44.8%的“Orange”股份,涉及資金146億美元,以現金、票據和曼內斯曼股票支付。這是全球有史以來的第22大合並收購,被香港輿論界稱為香港公司前所未有的國際並購交易。在交易之後的三個星期之內,李嘉誠個人的身價暴漲150億港元,即每天升值5.5億多港元。

一家公司即使有盈利,也可以破產,一家公司的現金流是正數的話,便不容易倒閉。

2007年9月30日《首席執行官》文章《華人首富賺錢的三大法則》。

語錄解讀

李嘉誠非常在意現金流。他常說的一句話是:“一家公司即使有盈利,也可以破產,一家公司的現金流是正數的話,便不容易倒閉。”在確保現金流的同時,他還努力將負債率控製到最低水平:“自1956年開始,我自己及私人公司從沒有負債,就算有都是‘假貸’的,例如因稅務關係安排借貸,但我們有一筆可以立即變為現金的相約資產存放在銀行裏,所以遇到任何風波也不怕。”此外,他永遠采用極為保守的會計方式,如收購赫斯基能源公司之初,他便要求開采油井時,即使未動工,有開支就報銷。這種會計觀念雖然會在短期內讓財務報表不太好看,但能夠讓管理者有更強烈的財務意識,隨時關注公司的薄弱環節。

1997年,一場史無前例的金融風暴席卷了整個東南亞。所有在亞洲的投資企業及生產企業都受到前所未有的衝擊和影響。這場金融風暴首先由泰國產生,然後波及菲律賓、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香港並未幸免於這場金融風暴的沉重打擊,經濟一度陷於極度的低潮。香港出現了20多年來第一次經濟負增長,尤其是跟銀行聯係緊密的房地產業受損最大,不少地產投資商因此變成負資產,有的甚至是個人破產、企業清盤。

這場猛烈的金融風暴並沒有對李嘉誠造成太大的影響。相反,他在1999年和2000年連續兩年被美國的《財富》雜誌評為全球十大富豪之一。李嘉誠之所以沒有受到金融風暴的波及,是因為他早已具備了抵禦風險的能力。李嘉誠認為,經濟的盛衰有時會變化得很快,但並不是沒有規律可循。就如1997年金融風暴之前,香港乃至整個亞洲都是一片繁榮,誰會想到當金融風暴來臨時,整個亞洲會受到沉重的打擊?既然經濟的變化可以如此突然,作為企業家就應該在經濟繁榮時,不要過於樂觀,盲目擴大投資。在金融風暴中,不少企業都是因為過度投資於國外,以致當地的幣值大幅貶值時,遭受極大的損失。對國外投資,在投資前通常應該詳細分析當地的政治、經濟、貨幣、利率等因素,不宜貿然投資於不熟悉的地區。

李嘉誠認為,企業越壯大,投資經營的難度就會隨之增加。作為企業管理者要善於總結經驗,作出科學決策,達到規避風險的目的。具體說來,在財務上,首先要分析企業內到底有什麼潛在的風險;要確定每一種風險對企業可能造成的傷害,並作出預防措施,盡量將風險降低;如有可能,盡量將風險轉嫁,如轉嫁給保險公司;投資時絕不要對回報的預算做過高的估計,投資的成本則要做最保守、最細致的估計,不可過於樂觀;企業應該製定一連串的危機應變措施,以防危機出現時對企業形成不利影響,尤其是在財務安排上,企業一定要預先作出安排;每一項投資都不應該占企業大部分的資金,否則,一次投資失誤,就足以將企業拖垮。要盡量做到分散投資,以分散企業的風險;企業在遇到危機時,應處亂不驚,有步驟、有計劃地將企業盡快複原,再重新正常運作。

每逢作出商業決定前,總會先將其可能性研究得清清楚楚。

2008年10月8日《首席執行官》文章《李嘉誠人生14定律對其自身的影響》。

語錄解讀

李嘉誠絕不會盲目地作出任何一項決定。他說:“每逢作出商業決定前,總會先將其可能性研究得清清楚楚……所以我凡事必有充分的準備然後去做。一直以來,做生意,處理事情都是如此。例如,天文台說天氣很好,但我常常會問自己,如果5分鍾後宣布typhoonsignalnumberten(十號風球)我會怎樣,在香港做生意,亦要做好這種心理準備。因為這個時候,多大的實力也是假的。作個比喻,你的風帆高揚,而風帆比例不對時,即使那艘船不算太小,當風向不定的時候,隨時可能覆舟。”

1979年9月25日,長江實業以每股7.1港元的價格,購買彙豐銀行手中持占22.4%的9000萬普通股的老牌英資財團和記黃埔有限公司股權。1981年1月1日,李嘉誠被選為和記黃埔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成為香港第一位入主英資洋行的華人老板。和黃集團也正式成為長江集團旗下的子公司。長江實業實際資產僅有6.93億港元,卻成功地控製了市價62億港元的巨型集團和記黃埔。

和記黃埔由兩部分組成,一是和記洋行,一是黃埔船塢。和黃是當時香港第二大洋行,又是香港十大財團控製的最大上市公司。和黃總裁祈德尊一心想成為怡和第二,他趁1969~1973年股市牛氣衝天,展開了一連串令人眼花繚亂的收購,把黃埔船塢、均益倉、屈臣氏和許多未上市小公司歸於旗下,在鼎盛時期所控公司多達360家。不少公司由於狀況不良,效益負增長,使他背上了沉重的債務負擔。股市大旺時期,祈德尊大量從事股票投機生意,用以彌補財政黑洞,勉強維持平衡。1973年香港股市崩潰,帶來香港地產大滑坡。由於投資過快、戰線過長、包袱過沉,和記接連兩年虧損近2億港元。1975年8月,彙豐銀行注資1.5億港元解救,條件是和記讓出33.65%的股權,彙豐成為和記集團的最大股東。和記成了一架非家族性集團公司。之後,和記和黃埔再次合並,改組為“和記黃埔(集團)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