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戰略決策:眼光不同,境界不同,結果也不同(1 / 3)

商場如戰場,靠的是謀略和戰術。同樣是商人,同樣在做買賣,如果看問題的方式和角度不同,采取的方式和策略不同,結果也就不同。

李嘉誠的經商準則和經商智慧來自於多年的商戰經驗積累。他在戰略決策中,擅長統攬全局;他視野開闊,眼光犀利獨到,往往能夠洞察先機,並搶占先機,以“搏”取勝;他不貪圖眼前利益,也不會為暫時的挫折所動搖,沉著冷靜,耐心等待時機,達到一飛衝天的驚人效果,以“穩”取勝;他知道商海中蘊藏著很多變數,無論是產品、技術,還是市場,都會發生變化,因而他不斷進行技術創新和戰略轉移,以“新”取勝。

創業者問:

經商有什麼準則?

怎樣判斷一個項目能不能做成功?

怎樣把企業做大做強?

李嘉誠答疑:

發展中不忘穩健,穩健中不忘發展。

假如一件事在天時、地利、人和等方麵皆背時,那肯定不會成功。

一種產業,隻能有一時的發展,多種經營,才能使企業不斷完善。

我個人的經驗來講,最要緊的是要定出正確的方針。

2001年5月27日,李嘉誠作客汕頭大學商學院“經濟沙龍”。

語錄解讀

2001年5月27日,李嘉誠應邀到汕頭大學商學院“經濟沙龍”作客。針對學生:“當企業進行戰略調整時,公司內部應進行多方麵的變革以適應這種調整。您認為哪些方麵的調整最為重要”的提問,李嘉誠回答說:“我個人的經驗來講,最要緊的是要定出正確的方針。在你製定出正確的方針之前,一定要拿到最確實的資料,這是絕對不能錯的。”

李嘉誠並不是一個好高騖遠的人,他雖有高遠的目標,但總是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地向既定目標邁進。他在作每一個重大決策前,都要經過長時期的深思熟慮,周密部署。一旦決定,他會當機立斷,迅速作出決策。

當決定放棄塑料花的生產時,李嘉誠一直在苦苦思索著新的創業方向,為手中近億元的資金尋找出路。一個偶然的機會,李嘉誠看到原野上的農民正忙於耕作,建築工人正忙著蓋房子,李嘉誠不由得內心有所觸動:“為什麼沒有想到房地產呢?”

盡管在當時房地產並未被人們看好,地產商在富豪當中所占的比例並不突出。大多數富豪分布在金融、航運、貿易、零售、能源、工業等諸多行業。但李嘉誠已經看到,香港是當今世界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區之一,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對住宅的需求、對店鋪的需求以及對廠房等的需求量將越來越大,有限的土地,無限的需求,加上港府執行高地價政策,使得房地產寸土寸金,房價的租金成倍增長。包括他自己也曾不止一次為廠房傷透腦筋。要找到交通便利、租金合適的廠房實在太難了。經過長期醞釀,李嘉誠終於迸發出經營房地產的決定。

1958年李嘉誠在繁華的工業區北角購地,興建了一幢12層的工業大廈,正式揭開了進軍房地產的序幕。1960年,李嘉誠又在新興工業區柴灣興建工業大廈。這兩幢大廈的麵積共計12萬平方英尺。從此,李嘉誠在地產界的發展一發不可收拾。

李嘉誠以獨到的慧眼,從香港的特殊環境和社會發展大趨勢中,洞察出地產的巨大潛力和廣闊前景。正確的決策並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而是在占據足夠信息的基礎上,通過觀察和分析得出的。

同樣是商人,眼光不同,境界不同,結果也不同。

《30歲之前登上財富快車》(中國工人出版社,2008年2月)。

語錄解讀

李嘉誠說:“眼睛僅盯住自己小口袋的是小商人,眼光放在世界大市場的才是大商人。同樣是商人,眼光不同,境界不同,結果也不同。”

屈臣氏是一家百年老字號,它早在19世紀初就為窮人免費送藥及賑災義演。享有非常高的知名度和美譽度。20世紀70年代,李嘉誠旗下的和記黃埔與屈臣氏公司業務往來密切,李嘉誠十分看重屈臣氏的百年老字號對自己企業形象的提升和潛在價值,開始萌生收購屈臣氏的看法。德高望重的百年老店屈臣氏也非常願意借助李嘉誠的智慧和能力使這一傳統品牌進一步發揚光大。於是雙方愉快地達成了收購協議。

1981年,屈臣氏公司正式成為李嘉誠名下的全資附屬公司。在李嘉誠的精心打造下,屈臣氏的確重放異彩。屈臣氏不僅快速成長為擁有屈臣氏個人護理店鋪、百佳超市、豐澤電器、TASTE新一代美食廣場、COURMET時尚美食購物廣場、GREAT美食購物廣場、蒸餾飲料等的大型集團,甚至還涉足製造業及衛星資訊服務等新興行業。

李嘉誠有過人的商業天賦和眼光,他把和記黃埔和屈臣氏這兩個本來毫不相關的事聯係在一起,在他的精心策劃下,兩者的人氣相互輝映,都得到提升。首先,老店的光榮傳統,加上新店的時尚,讓人耳目一新。老店的曆史會在第一時間給顧客帶來信任感和親切感,有助於提高新店的業績。借助老店的名氣,顧客願意在新店消費。其次,屈臣氏的傳奇故事與李嘉誠勵精圖治馳騁商場的傳奇人生交相輝映,為屈臣氏品牌注入新的內涵,而執掌屈臣氏的是李嘉誠的長子李澤钜,這就形成了三代商人的使命延伸,更加彰顯了本土企業商業化的百年曆程。再次,屈臣氏最早經營的是藥品,是治病救人的,屈臣氏經營的產品給人的第一印象是安全的,讓人聯想到它能提供物超所值的產品和服務。

19世紀初的義診及送藥為屈臣氏贏得了良好的社會形象,這種形象代代相傳,屈臣氏以深厚的文化底蘊承載了商業文明中最為寶貴的誠信,它使和黃的企業形象錦上添花,而不斷攀升的銷售業績證明了這是一樁合算的買賣,這樣的營銷策略沒有理由不成功。

無論你發展得多好,時刻都要做好應變的準備。

《30歲之前登上財富快車》(中國工人出版社,2008年2月)。

語錄解讀

李嘉誠對經濟的興衰規律早已有深刻的認識,他說:“身處瞬息萬變的社會中,應該求創新,加強能力,居安思危,無論你發展得多好,時刻都要做好應變的準備。”

九龍倉位於九龍尖沙咀半島的南端,是香港最大的貨運港,是怡和集團的一家大型企業。九龍倉最初並不在李嘉誠的視線之內,九龍倉之所以引起他的注意,在於九龍倉把貨運業務遷到了葵湧和半島西部,把騰出來的地皮用於發展商業大廈。李嘉誠非常佩服九龍倉的創始人當初以極低廉的價格購得的這塊風水寶地,如今水漲船高,身價百倍。由於九龍倉在經營方式上過於保守,造成股票價格偏低。1977年末到1978年初,九龍倉的股票每股在13~14港元,九龍倉發行股票不到1億股,也就是說,它的總市值還不到14億港元。而九龍倉位於九龍地區最繁華的黃金地段,按當時的實際價值應為每股50港元。李嘉誠不動聲色,一舉買下了近2000萬股散戶持有的九龍倉股票。由於九龍倉成交額與日俱增,嗅覺靈敏的職業炒家乘機介入,九龍倉的股價攀升。到1978年3月,九龍倉股升到每股46港元的曆史最高水平。

按照公司法的規定,股東控有的股份要達到50%以上,才能獲得公司的絕對控股權。在九龍倉股票已被炒得很高的情況下,要想增購到51%,非李嘉誠的財力所能及。而此時九龍倉已經在積極布置反收購,到市麵上高價收購散戶所持有的九龍倉股,以增強對九龍倉的控股能力。但怡和的現金儲備也不足以增購到絕對安全的水平,情急之下,怡和隻好請求彙豐銀行出麵幹預。

彙豐老板沈弼親自出馬斡旋,力勸李嘉誠放棄收購。李嘉誠權衡利弊,認為不宜同時得罪怡和和彙豐兩個強敵,加上對方手裏持有的2000萬股是否能成為九龍倉的最大股東心中無數,於是爽快地答應了沈弼。

李嘉誠的九龍倉收購計劃雖未成功,但他以退為守,避免了兩敗俱傷。在九龍倉的收購中李嘉誠給了沈弼一個很大的麵子,在收購和記黃埔時,彙豐銀行為李嘉誠大開綠燈,使李嘉誠一舉斬獲和記黃埔,成為華商入主英資洋行的第一人。

在強大的創業精神驅使下,商貿逐漸變成一種革命。

2001年10月19日第11屆國際潮團聯誼年會開幕儀式上的發言。

語錄解讀

李嘉誠在發言中說:“在強大的創業精神驅使下,商貿逐漸變成一種革命,在絲綢之路上孤獨的駱駝隊伍,已演變成為全球每個角落的競爭。”李嘉誠認為,國際化經營戰略是企業總體經營戰略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在激烈的國際市場競爭中,許多企業比較重視運用產品、技術及價格等“剛性”手段,去爭取優勢,贏得勝利。然而,國際經濟競爭已打破了地域、時空等局限,正在向全方位經營與競爭擴展,僅僅運用“剛性競爭”策略遠遠不能適應。經營者必須在企業的各個方麵上有新的選擇與舉措。

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加拿大經濟疲軟,但因為有華人首富李嘉誠的投資,加拿大經濟並沒有一蹶不振。僅李嘉誠一人,就給處於經濟衰退期的加拿大帶來了100多億港元巨資。而香港的很多華商,尤其是李嘉誠的好友、同樣是世界級富豪的鄭裕彤、李兆基等,在李嘉誠之後,競相進軍加拿大。

1986年12月,在加拿大帝國商業銀行的撮合下,李氏家族和和黃通過合營公司Union Faith投資32億港元,購入加拿大赫斯基石油公司52%的股權。這是當時最大的一筆流入加拿大的港資,不但轟動加拿大,也給香港工商界帶來一次震動。當時世界石油價格處於低潮,石油股票低迷,但李嘉誠卻大膽押寶石油工業,做了一筆很合算的交易。其後,李嘉誠不斷增購赫斯基石油股權,到1991年,股權增至95%,總投資達到80億港元。

對於李嘉誠與加拿大的“親密”,香港輿論議論紛紛,有人說他是本埠華商最大的“走資派”,有人說他大肆收購歐美企業,意在轉移資產,還有人說他食言,準備淡出商界。對這些議論,李嘉誠曾公開說:“因投資關係,我早在1967年已獲得新加坡的居留權,此刻別人怎麼說,我並不在意。”

李嘉誠投資海外的幾次大行動,有成功也有失利。如果收購成功,他就控製該公司,如果收購難度太大,就換一個地方從頭再來。因為世界之大,企業之多,到處都有施展才能的機會,實在沒有必要在一棵樹上吊死。這就是李嘉誠靈活機動、隨機應變的經商風格。

任何行當的生意,無論大小都與政治時局和社會變革有著密切聯係。

2006年8月28日《世界經理人》文章《華人首富李嘉誠的發家史》。

語錄解讀

李嘉誠是一個做大生意的人,他既不會盲目經商,也不會去跟風,他對從商之道有透徹的認識。他說,“有人說,我是個生意人,老老實實做生意,與此無關的事我不去關心。這話隻說對了一半,因為現代社會沒有一樣東西是完全獨立的,任何行當的生意,無論大小都與政治時局和社會變革有著密切聯係。隻有在紛繁複雜的政治、經濟波動麵前縱觀全局,透過表麵現象明確形勢走勢,方能在做生意,尤其是做大生意時作出正確的判斷和決策。”

1967年,香港發生暴亂,整個香港人心浮動,地產行業一落千丈,陷入危機之中。這場危機一直延續到1969年底。在這期間,香港的有錢人紛紛移民海外,很多房地產業主賤價拋售在香港的物業。當時的香港,新落成的屋宇無人問津,整個地產市場賣多買少,有價無市。隨著時局的穩定,大規模移民潮漸漸平息,但移居海外的業主,仍然急於把未脫手的住宅、商店、酒店、廠房賤價賣出。

李嘉誠做了與同行相反的決定,他堅信大亂必有大治,一旦時局穩定,房地產物價必然呈上升趨勢。他認為此時正是拓展業務的大好時機。於是,他不動聲色地把資金集中起來,買下舊房翻新出租,又利用地產低潮,建築費低廉的良機,在底盤上興建物業。很多朋友都在為李嘉誠的冒險舉動擔心,很多地產商也在等著看李嘉誠的笑話。

到1970年,香港百業複蘇,地產轉旺。李嘉誠於是成為這場地產災難中的大贏家。這時他擁有的物業,已從最初的12萬平方英尺,發展到35萬平方英尺。每年可獲得的租金收入達到390萬港元。

隻有嗅覺敏銳的精明商人,才能將商業情報作用發揮到極致。

2006年8月28日《世界經理人》文章《華人首富李嘉誠的發家史》。

語錄解讀

李嘉誠對經濟的興衰規律早已有深刻的認識,他認為,經濟總是呈波浪式發展態勢,若幹年為一周期。“隻有嗅覺敏銳的精明商人才能將商業情報作用發揮到極致,那種感覺遲鈍、閉門造車的公司老板常常會無所作為。”具體到股市地產上來說,股市地產低潮,正是拓展的有利時機,地盤價格偏低,物業市值亦偏低。低潮過後,又是一輪新高潮。能否抓住機會要看你平時的積累,是否可以在適當的時候發力,走在對手之前。李嘉誠每次大進大出,幾乎都能準確地把握時機,預測股市未來的走勢。

1972年,股市大旺,股民瘋狂,成交活躍。李嘉誠借此大好時機,讓長實騎牛上市。長實股票以每股溢價1港元公開發售,上市不到24小時,股票就升值1倍多。1973年股災爆發,恒生指數於1974年12月10日跌至最低點,1975年3月,股市形勢好轉,開始緩慢回升,但此時深受股市之災的投資者仍在駐足觀望,不敢貿然行事。而李嘉誠則眼光獨到,他看到了股市的升值潛力,在當時股市低迷不起的市價基礎上,他親自安排長實發行2000萬新股,以每股3~4港元的價格出售,同時,他還宣布放棄兩年的股息,這樣做既討得了股民們的歡心,也為自己贏得了實利。之後股市漸旺,一直持續到1982年香港信息危機爆發前。而長實股的升幅驚人,李嘉誠後來獲得的實利遠遠超過了當年放棄的股息。

1985年,李嘉誠收購港燈時,就是抓住賣家置地公司急於脫手減債的心理,以比前一天收盤價低1元的價格買進,即每股6.4港元,收購了港燈34%的股權。僅此一項,就節省了近4.5億港元。6個月後,港燈市價已漲到8.2港元一股,李嘉誠又出售港燈一成股權,結果淨賺2.8億港元。

發展中不忘穩健,穩健中不忘發展。

2004年4月28日長江商學院“與大師同行”係列演講。

語錄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