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2月12日,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
語錄解讀
在經商過程中,常常會遇到很多不盡如人意的事情。李嘉誠說:“不管在任何場合,如果能夠保持從容不迫、順應自然的態度,那麼,任何事情都能應付自如。”
1988年,李嘉誠、李兆基、鄭裕彤以及加拿大帝國商業銀行旗下的太平協和世博發展公司(李嘉誠占該公司10%的股份),以32億港元投得“1986年溫哥華世界博覽會”會址的一塊1千英畝的市區邊緣黃金地段地皮,將在上麵建築加拿大規模最宏偉的商業中心及豪華住宅群,預計10~15年完成。李嘉誠約占此項目50%的股權,其餘50%為各大股東分有。整個建築費用預計在100億港元以上。
李嘉誠等華商在加拿大的大舉擴張,引起當地一些居民的不滿。
而當地商會和一些政界名人則在阿伯達省府赫斯基大廈,為李嘉誠一行舉行了盛大的酒會。李嘉誠及長子李澤钜,左右手馬世民、麥理斯出席了酒會。加拿大的名流和政要,熱情洋溢地稱讚李嘉誠的投資偉業,殷切地希望彼此間能夠合作愉快。隨後,李嘉誠先後動用69億港元全麵收購了加拿大赫斯基公司。繼世博會和赫斯基兩大重大投資後,李嘉誠在加拿大的投資變得低調起來,盡管當地的民族情緒絲毫不能夠幹預李嘉誠在加拿大的投資,但也沒有必要去針鋒相對。
人最重要的是內心的安靜,表麵看來很忙,但內心其實沒有波動。
2007年12月12日,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
語錄解讀
訪談中,李嘉誠說:“人最重要的是內心的安靜,表麵看來很忙,但內心其實沒有波動,因為自知做著什麼工作。我知足,但不表示沒有上進心。”
經營企業必然會麵臨很多風險,尤其在企業成長過程中必然會遇到很多困難和阻力。成熟的企業家往往能夠從容地應對危機,並把危機變為“契機”。
1957年,李嘉誠因為產品質量問題剛從“絕境”中走出來,便開始了他一係列別具新意的“轉軌”行動——生產既便宜又逼真的塑料花。這些塑料花投放市場後,漸漸引起人們注意,“長江塑料廠”的名字也開始為人們所熟悉。商場如戰場,長江塑料廠的紅火自然引起同行的忌妒,有人甚至故意要搞垮長江廠。有一天,李嘉誠正在同幾名技術工人將設計出來的塑料花進行調色,尋找新的配方時,發現有人在廠門口拍照,要對長江塑料廠作反麵宣傳。李嘉誠壓抑住自己年輕氣盛的情緒,平靜地要工人們繼續幹活,不要被眼前的事情幹擾。幾天後,這些照片果然刊登在報紙上,照片上的長江塑料廠顯得破舊不堪。刊登拍照者的意圖顯而易見,就是要置長江塑料廠於死地。李嘉誠很快讓自己冷靜下來,他決定將計就計,就讓這些報紙給他作免費宣傳。
李嘉誠拿上報紙和公司的產品,走訪了全香港上百家代理商,並坦誠地對他們說:“你們看,創業之初我們廠是夠破的,我這個廠長也顯得麵容憔悴,衣冠不整,但請看看我們生產的塑料花,有幾款是我們自己設計,連歐美市場都見不到的產品。我們的質量可以證明一切,歡迎你們到我們廠裏參觀訂購。”經銷商們看著眼前這位誠實勇敢的年輕人,為他的敬業精神和靈敏的商業智慧所折服,很多人起初還有些懷疑,經過多方了解和到廠裏參觀後,他們很快被李嘉誠的創意所吸引。李嘉誠的訂單越來越多,而且,因為他的價格合理,有些經銷商甚至主動提出願意先付50%的訂金。
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前任CEO奧古斯丁認為,每一次危機本身既包括導致失敗的根源,也孕育著成功的種子。李嘉誠在災難麵前采取了冷靜的態度,巧妙地利用競爭對手的負麵宣傳擴大了自身的知名度,有效地宣傳了自己的產品,借勢擴大了企業的美譽度,反而廣泛贏得人心。
在有危機感的時候,我們更要冷靜、和諧。
香港電台電視部1998年拍攝《傑出華人係列—李嘉誠》。
語錄解讀
王府井大街是北京的招牌,號稱“中國第一街”。王府井舊城改造計劃牽動著無數人的心。按照李嘉誠的原有構想,要在王府井商業街的頂頭,在毗鄰長安街的地方建一個高達70米的東方廣場,在廣場的頂端不僅可以俯視昔日皇宮的一磚一瓦,稍遠處的中南海全景也可盡收眼底。但根據北京城市規劃中的規定,東方廣場的建築高度和建築麵積都超標了。加上東方廣場作為過億美元的項目,在動工前並沒有以市政府的名義向國家計委提供可行性報告,申請立項,因此,東方廣場被認為嚴重超出了國家對城市規劃的有關規定,在1995年新年剛過時,就被強令停工了。
不久,長實集團發表聲明,表示願意服從中央的決定,李嘉誠同時向外界宣布,長實與北京市政府的合作非常愉快,隻是方案需要修改而已。直到1996年6月,形勢終於有了轉機,東方廣場項目由國家計委報國務院批準,總算可以開工了。到1999年國慶50周年前夕,東方廣場終於全麵竣工。
李嘉誠喜歡打高爾夫球,他用打高爾夫球的體驗闡釋在經商過程中應保持的心態:“做生意一定要同打球一樣,若第一杆打得不好的話,在打第二杆時,心裏更要保持鎮定及有計劃,這並不是表示這次會輸。就好比是做生意一樣,有高有低,身處逆境時,你先要鎮定考慮如何應付。”
一件看起來是吃虧的事,往往會變成非常有利。
香港電台電視部1998年拍攝《傑出華人係列——李嘉誠》。
語錄解讀
李嘉誠經常向人談起他當年做生意時的一段經曆,說明隻要以市場信息為依據,做生意要不怕吃虧,一時吃虧,長遠來看卻往往有利。
李嘉誠22歲時開始自立門戶做生意。有一家貿易公司曾向他訂購一批玩具輸往國外。當時貨物已卸船付運,可以向對方收取貨款,貿易公司的負責人來電通知,說外國買家因財政問題,無法收貨,但貿易公司願意賠償損失。李嘉誠根據對市場行情的分析,認為這批玩具很有市場,不愁買家。因此沒有接受這家貿易公司的賠償,目的是建立一個相互信任的關係,以期今後有合作的機會。
當李嘉誠轉型做塑料花時,也沒有把這件事放在心上。有一天,一位美國商人找到李嘉誠,說經某貿易公司負責人的推薦,認為李嘉誠的工廠是全香港規模最大的塑料花廠,希望能夠跟李嘉誠合作。李嘉誠後來才知道,那位貿易公司的負責人認識這位美國商人,並在這位美國商人的麵前說盡了李嘉誠的好話,說他是一位完全值得信任的生意夥伴。這位美國商人最後同李嘉誠訂了6個月訂單,日後又成為了永久的客戶,他們所需要的塑料花逐漸全部都由李嘉誠供應,使李嘉誠的塑料業務得到了長足的發展。
對於商人來說,最可怕的是自我滿足。
2007年12月12日,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
語錄解讀
李嘉誠說:“對於商人來說,最可怕的是自我滿足,滿足於眼前取得的一些小利潤,因為這種滿足感失去前行的動力,而要想成大事,必須對自己已有的成就不滿足。”
李嘉誠認為,要想成大事,必須對自己已有的成就不滿足,要保持自己的雄心,無論做什麼都力爭做到最好。李嘉誠表麵上看起來性格沉穩,但實際上是個不安分的人。他在獨自創辦企業之前,就曾經多次變換工作。每次跳躍,對他來說,都是通向成功的一次跳躍,都是對他自己的一次挑戰。每克服一個困境,都是在為他獨立創業積累經驗,打下基礎。
李嘉誠在五金廠推銷鍍鋅鐵桶時,以自己的勤奮用心使五金廠的業務蒸蒸日上,深得老板的器重。但備受器重的李嘉誠卻沒有就此止步,剛剛打開局麵,就準備跳槽離去,老板提出給他加薪,他仍沒有回心轉意。李嘉誠跳槽的原因,最根本的是受新興產業的誘惑,不滿足現狀。
李嘉誠在推銷五金產品的時候,就敏銳地感到受到塑料製品的巨大威脅。有一次在酒店推銷白鐵桶時,與推銷塑料桶的塑料公司老板不期而遇。盡管酒店曾與李嘉誠有過購進白鐵桶的口頭協議,但經過比較,酒店更傾向於價廉美觀的塑料桶,放棄了與李嘉誠的合作。
李嘉誠知道,起初,塑料製品還屬於奢侈品,價格昂貴,消費者大都是富人階層,但隨著技術的普及,生產成本的下降,塑料製品越來越平民化。塑料製品很快就會成為廉價的普及性大眾消費品。雖然塑料有易老化、含毒性等特點,但它以廉價、輕便、顏色豐富等特點博得消費者的青睞。新興行業正在取代老的產業。在塑料廠老板的鼓動下,李嘉誠跳槽加盟塑料公司。
對現實永不滿足的李嘉誠在事業取得輝煌成就的時候,毅然再次跳槽,他覺得給別人打工再有成就,也不如自己創業,他以自己的聰明才智開始新的人生搏擊。正是這種做事永不滿足的心態,使李嘉誠擺脫了最初寄人籬下的命運,經過數十年的奮鬥,成為香港屈指可數的富豪。
商道即人道,“做人”與“做生意”的道理其實是一樣的。
2007年12月12日,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
語錄解讀
李嘉誠一貫采取放長線釣大魚的投資策略,1992年,他在內地的投資終於得到了回報,李嘉誠以其誠心和耐心迎來了內地投資的黃金時期。4月27日至28日,江澤民、李鵬等分別會晤李嘉誠。李嘉誠旋風般地從北京飛赴汕頭,又急轉深圳。5月1日,他宣布成立第一個在內地注冊的聯營公司。隨即,他在深圳、廣州、上海、福州、重慶等地開始進行房地產投資。
李嘉誠在內地投資最具爭議的項目是北京王府井的東方廣場。1992年6月,北京市政府發出信號,表示可以考慮與外商合作王府井舊城區改造工程。一時間,香港大財團蜂擁而至,都希望能夠分得一杯羹。李嘉誠經過仔細分析後認為,在內地,土地價格與起樓造價的比例往往是1:10,而香港不少地段正好相反,內地和香港合作的基礎是互補互利,香港方麵的優勢是資金雄厚,內地則控有土地使用權、審批權。通過雙方談判,李嘉誠獲得規劃建築總麵積14萬平方米的土地。據當時香港的一位地產分析員稱,誰擁有王府井的一塊土地,誰就擁有了一座大金礦。與此同時,李嘉誠與他的好友郭鶴年連手獲得王府井舊址發展權,在此新建特大型商業購物中心——東方廣場,從而一舉奠定了李嘉誠在內地的龍頭老大地位。
李嘉誠能夠在內地順利投資,與他的實力雄厚分不開,但也是他多年在內地辛勤耕耘,不斷進行捐贈和感情投資的結果。商場上的關係是金錢關係,是利潤關係,但同時也是人與人的關係,商場上的一切活動都是通過人起作用的。商人要想在商場上站得住、立得穩,需要進行一些感情投資。如果看不到存在於商場上的感情因素,不了解感情投資在商場上的巨大作用,隻是鼠目寸光,把眼睛盯在眼前的一點“小利”上,有時候甚至會見利忘義,他的生意必然會做不大、走不遠。李嘉誠有很多為公司、為國家、為他人不計私利、犧牲私利的“義舉”,他能夠把眼光放長,目標看遠,所以最終他能夠獲得大利。
個人品牌是無形資產
2007年12月12日,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
語錄解讀
李嘉誠說:“個人品牌是無形資產,財富是有形資產,如果一個商人想要出人頭地,必須要懂得經營和挖掘自己的無形資產,把無形資產變成有形資產。”
李嘉誠特別注重經營和挖掘自己的無形資產,李嘉誠非常重視名氣,在他看來,做生意就要先做名氣,名氣一響,生意就會熱鬧,財寶就會滾滾而至。李嘉誠正是因為經營有方,往往贏得雙豐收,不僅有名,而且獲利。
李嘉誠認為,“名氣就是你店鋪的招牌。”李嘉誠的公司取“長江”之名,其中就孕育著一種民族的品牌意識,能夠喚起民族的認同感。在經商的過程中,李嘉誠絕不放過任何一次揚名的機會。1973年,當世界危機波及香港的時候,李嘉誠做了一件功德無量的事,至今仍被香港商界傳為佳話。香港經濟的依賴性很強,塑料原料全部依賴進口,因此受價格的影響也最大。危機爆發前每磅塑料原料的價格是0.65港元,危機爆發後漲到每磅4~5港元。當時李嘉誠由於在塑料業的實力以及在經商過程中的良好聲譽,已經是香港潮聯塑料製造業商會主席,但他的經營重點已經逐步轉移到地產上了,因此,這場塑料危機,對他的影響並不是很大。況且,長江公司本身也有充足的原料儲備。
盡管這件事與自己的利害關係不大,李嘉誠也毫不猶豫地掛帥救業。在他的倡議和組織下,數百家塑料廠入股組建了聯合塑料原料公司。原先單個塑料廠家的購貨量太小,無法達到交易額度,現在由聯合塑料公司出麵,需求量比進口商還大,可以直接由國外進口塑料原料,進行交易。所購進的原料,全部按市價分配給股東廠家。在廠家的聯盟麵前,進口商的壟斷也就不攻自破了。致使籠罩全港塑料業達兩年之久的原料危機,一下被消除了。
不但如此,李嘉誠在這次救業大行動中,還將長江公司的12.43萬磅原料,以低於市價一半的價格救援待料的會員廠家。可以直接購入國外出口商的原料後,他又把長江本身的20萬磅配額,以原價優先轉讓給需求量大的廠家。
在此次危難中,得到李嘉誠幫助的廠家達幾百餘家。李嘉誠因此被稱為香港塑料業的“救世主”。李嘉誠救人於危難中的義舉,為他樹立起崇高的商業形象。他的名氣和聲望一時無二,而名氣和聲望回饋的無疑是無盡的生意和財富。
我覺得全家幸福最重要,生意起跌是小事。
香港電台電視部1998年拍攝《傑出華人係列——李嘉誠》。
語錄解讀
李嘉誠說:“我覺得全家幸福最重要,生意起跌是小事,今日起,明日跌,一家人開心最要緊。”
李嘉誠家境貧寒、學曆偏低,小學未畢業就在社會上摸爬滾打,飽嚐世態炎涼。他的表妹莊月明受過良好的教育,是香港大學和日本明治大學的高材生。盡管表兄妹之間從小從兩小無猜到心心相印,但門第觀念很重的舅舅、舅母則一再要把他們拆散開。直到1963年,當李嘉誠已經35歲,是香港有名的工廠廠主時,舅舅、舅母才點頭應允了他們的婚事。婚後,莊月明進入長江工業公司工作,輔佐丈夫拓展事業。在妻子的一貫支持下,李嘉誠心無旁騖地發展自己的事業。
當時,李嘉誠算不上是大富豪,但他不惜借貸,斥資63萬港元,“超前消費”給愛妻買了一棟花園洋房,這棟洋房目前的市價已達1億港元。至今,李嘉誠還住在這棟洋房裏麵。他們夫妻二人相親相愛,共同生活了26年,兩個兒子李澤钜和李澤楷已經長大成人,並已初露鋒芒。但世事難料,1990年元旦,當千家萬戶正在歡度新年的時候,莊月明則因突發心髒病不治身亡,年僅58歲。就在前一天,他們還一同出席在君悅酒店舉行的新年酒會。
李嘉誠身為富商巨賈,剛剛60出頭,身體健康硬朗,身邊自然美女如雲,牽線搭橋的人也不絕如縷,但李嘉誠卻潔身自好,從不放縱自己,對妻子始終不渝。在一些社交場合,如有女星上前敬酒或攀談,他便千方百計躲避,唯恐給人留下談資。
如果要問李嘉誠是怎樣處理好家庭和事業之間的關係的?李嘉誠會回答說:“家庭、事業之間的衝突是有的,因時間不足,極難兼收並蓄,良好的安排也是重要藝術之一。”在談及如何看待愛情、親情、感情這一話題的時候,李嘉誠說,“互相愛戀、情投意合還不夠,互相了解、互相體諒、和諧相處才是最重要。親情是與生俱來,感情是要培養,但亦要講緣分。”
家是避風的港灣,家族集團是鐵壁銅牆的堡壘。李嘉誠一心一意打理自己的事業,同時也盡心盡力地培養自己的兒子,使李氏集團的生意蒸蒸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