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經商與做人:個人品牌是無形資產(2 / 3)

杜輝廉是一個證券專家,20世紀70年代,英國唯高達證券公司來香港拓展業務,委任杜輝廉為駐港代表,在業務往來中,李嘉誠與他結下了不解之緣。杜輝廉多次謝絕李嘉誠邀請他擔任長實董事的好意,但卻經常盡心盡力給李嘉誠出謀劃策,是長實唯一不支幹薪的“客卿”。

1988年年底,杜輝廉與他的好友梁伯韜共同創辦百富勤融資公司,李嘉誠當即決定幫助百富勤,以報杜輝廉的相助之恩。杜輝廉和梁伯韜各占百富勤公司35%的股份,其餘股份由李嘉誠邀請包括他在內的18路商界巨頭參股。這些富豪也得到過杜輝廉的幫助,在接到李嘉誠的邀請後,便慨然允諾。他們的參與隻助其實力,壯其聲威,而不幹預其政事。

當百富勤成為商界小巨人後,李嘉誠等人主動攤薄自己所持的股份,其目的就是要讓杜、梁二人的持股量達到絕對的安全線。盡管李嘉誠並不想從杜輝廉那裏賺取分毫,但他所持的5.1%的股份,仍然為他帶來了大筆紅利。

如何結交朋友?那就是要善待他人,充分考慮到對方的利益。

2007年7月22日,中央電視台《名人麵對麵》節目訪談。

語錄解讀

李嘉誠深諳交友之道,他在生意場上有很多朋友。他對如何結交朋友,如何讓朋友給你帶來生意,如何與朋友合作做生意等問題,有一套經驗。他說:“人要去求生意就比較難,生意跑來找你,你就容易做。那如何才能讓生意來找你?那就要靠朋友。如何結交朋友?那就要善待他人,充分考慮到對方的利益。”“我覺得,顧及對方的利益是最重要的,不能把目光僅僅局限在自己的利益上,兩者是相輔相成的,自己舍得讓利,讓對方得利,最終還是會給自己帶來較大的利益。占小便宜的人不會有朋友,這是小的時候我母親就告訴我的道理,經商也一樣。”

善待他人,這在爾虞我詐、弱肉強食的商界,很多人都認為是不可能的事。但這卻是李嘉誠一貫的處世態度。

在香港這個功利性很強的商業社會,李嘉誠能做到予人以善,很大程度上是由於他所受的傳統文化的熏陶以及父母對他的諄諄教誨。這種思想,已融入了他的血液。

1991年秋,李嘉誠收到一位姓丁的英國華僑的來信,在信中,姓丁的華僑向李嘉誠陳述了自己所處的困境,表達了萬念俱灰的心境。按說,李嘉誠平時日理萬機,有很多重大的事情需要應酬和處理,根本無暇顧及這樣的來信。但李嘉誠卻親自複信,並給予一定的物質上的資助。

以下是這封信的內容,足見李嘉誠幫助朋友的誠懇之心。

丁先生:

人生起伏無常,尤其從事商業。窮人易做,窮生意難做。所以你們現在麵臨的困境,隻是數千年來億萬生意人曾經麵對的苦痛的一部分。但如果明白大富在天,小富在人,如果肯勤儉地麵對現實,盡心經營,則俗話所說:“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說不定不久你們又有一個好的新的局麵。即使一切都不如意,退一步想,則海闊天空。以今日英國的工資水平,最大不了,最多找一份職業,生活應絕對無問題。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送上500英鎊,請你倆一頓晚餐。想想明天會更好!想想世界上有多少更苦的人!

我做人的宗旨是刻苦做事,善待別人。

2007年7月22日,中央電視台《名人麵對麵》節目訪談。

語錄解讀

在香港,李嘉誠並不喜歡和媒體保持親密的關係。香港媒體見到關於李嘉誠的新聞報道,大多來自記者招待會,或是“外圍”采訪。他並不是歧視記者,而是沒有這麼多的時間一一應對。但在公共場合,李嘉誠會友好地回答記者的提問。李嘉誠曾這樣說:“我做人的宗旨是刻苦做事,善待別人,還有勤奮和重承諾,也不會傷害他人。有一次,一個我很討厭的報社記者在我公司樓下等我,我剛剛上車,同事說他已經等了兩小時。他正要離去,我立即叫司機倒車,跟記者說可以談一下,因為我不忍心他站了兩個小時,回去沒有東西交代。”

李嘉誠在經商的過程中,特別注重自己為人處世的方法和能力,寬厚待人,坦蕩誠信,靠自己的人品給商業注入利潤,並把利潤回報給社會。他平易近人,對朋友,乃至對下屬都關照入微。很多商人往往是在商言商,總是把利益看得很重,把利益放在第一位,而把做人處世放於其次,往往越想做大,越是徒勞無功。李嘉誠說:“一個人最要緊的,是要有中國人勤勞、節儉的美德。最要緊的是對自己嚴格,對人卻要慷慨,這是我的想法。顧信用,夠朋友,這麼多年來,差不多到今天為止,任何一個國家的人,任何一個中國人,跟我做夥伴的,合作之後都能成為好朋友,從來沒有為一件事鬧過不開心,這一點我是引以為榮的。”

加拿大著名記者約翰·得蒙特也曾經采訪過李嘉誠,他對當年的采訪過程記憶猶新。他回憶說:“李嘉誠這個人不簡單。如果有攝影師想為他造型攝像,他是樂於聽任擺布的。他會把手放在大地球模型上,側身向前擺個姿勢……他不擺架子,容易相處而又無拘無束,可以從啟德機場載一個陌生人到市區,沒有顧慮到個人的安全問題。他甚至親自為客人打開汽車後備箱。後來大家上了車,他對汽車的冷氣、客人的住宿,都關心周到,他堅持要打電話到希爾頓酒店問清楚房間預定好了沒有,當然,這間世界一流酒店也是他名下的產業。”

我喜歡友善交易,這是我的哲學,我曾告誡兩子,不要占任何人便宜。

2008年8月4日人民網教育頻道《李嘉誠的教子經》。

語錄解讀

受傳統文化的影響,李嘉誠從小就在“道義”和“金錢”兩者間作出了正確的選擇。從小他就立誌,要樂於助人,做正直的人。成年後,他著力培養孩子們這種美德。他常常教育兩個兒子,要注意考慮對方的利益,不占任何人的便宜。小兒子李澤楷曾說:“我從家父那裏學到的東西很多。最主要的是怎樣做一個正直的商人,以及如何正確處理與合夥人的關係。”

縱觀李嘉誠的整個發家史,實際上很大程度上就是企業的收購擴張史。李嘉誠主持的每一次龐大的收購行動,幾乎都是采取“軟”收購,並且真正做到了兵不血刃,這特別表現在收購永高公司、和記黃埔、青洲英泥、港燈等公司上。李嘉誠的收購行動,始終都以股東的利益為前提條件,以冷靜、合理、雙方皆大歡喜為出發點,而進行友善的收購。

李嘉誠常常感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從戰敗的廢墟中通過商業戰爭而崛起的日本人,特別注重“忍”的哲學。因為在日本人看來,“忍”的修養不但可以幫助企業家在麵臨全軍覆沒的關頭作出冷靜的思考,更可以幫助企業家在這種緊要關頭,具有寬容的胸襟,善於聽取意見,然後沉著處事,作出對企業有利的客觀分析,在不利的條件下轉敗為勝。

1979年,李嘉誠從彙豐銀行手裏購得老牌英資財團和記黃埔9000萬普通股,獲得和黃22.4%的股份,被和記黃埔董事局吸收為執行董事。當時在香港的華商港商中,有人持這樣的觀點:“李嘉誠是靠彙豐的寵愛,而輕而易舉購得和黃的,他未必就有本事能管理好如此龐大的老牌銀行。”當時英文《南華早報》和《虎報》的外籍記者,也一再追問彙豐老板沈弼:“為什麼要選擇李嘉誠接管和黃?”沈弼回答說:“長江實業今年來成績良佳,聲譽又好,而和黃的業務脫離1975年的困境踏上軌道後,現在已有一定的成就。彙豐在此時售和黃股份是順理成章的。”

李嘉誠作為和黃控股權最大的股東,完全可以行使自己所控的股權,為自己出任董事局主席謀利。但他沒有這樣做。他出任董事局主席,是眾股東推選產生的。董事局為他開出豐厚的董事袍金,李嘉誠表示不接受。他為和黃公差考察、待客應酬,都是自掏腰包,而不在和黃財務上報賬。因此,他很快獲得眾董事和管理層的好感和信任。在決策會議上,李嘉誠總是以商議的口氣發言,但實際上,他的建議就是決策,眾人自然而然都會信任他。

李嘉誠小利全讓,大利不放。隨著和黃公司的盈利日益豐厚,李嘉誠的紅利相應增多。同時,他一麵又在加緊增購和黃的股份,不斷地“鯨吞”和黃。李嘉誠收購和黃的事,在民間流傳了一副對聯:“高人高手高招,超人超智超福。”從此,李嘉誠“超人”之稱,在民間不脛而走。

做人如果可以做到“仁慈的獅子”,就成功了。

2007年12月18日接受《商界》采訪。

語錄解讀

在采訪中,李嘉誠說“仁慈是本性,你平常仁慈,但單單仁慈還不夠,業務不能成功,你除了在守法之外,更要合理去賺錢……verykind,非常好的一個人,但如果人家欺負到你頭上,你不能畏縮,要有能力反抗。”

李嘉誠所創建的商業帝國控製著九大上市公司。九大公司的業務,彼此的相關度頗低。比如,長江實業(集團)有限公司(簡稱長實),主營物業發展與投資、地產代理、樓宇治理、控股;和記黃埔(簡稱和黃),經營物業發展、貨櫃碼頭服務、零售業、製造業、電信和電子商務發展、控股等;長江基建集團有限公司(簡稱長建),主要做運輸、能源、基建材料、基建工程;香港電燈有限公司(簡稱港燈)是發電與電力供給;TOM。com有限公司,包括門戶網站、互聯網信息、戶外媒體、印刷、內容供給、電子商貿及軟件開發等;長江生命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從事生物科技產品的研發、商品化、市場推廣及銷售。總體來說,李氏商業帝國經營七項主要業務:港口及相關業務、電信、物業發展及控股、零售生產及其他、能源、基建、財務與投資。

李嘉誠的創業宗旨、投資策略、經營手腕以及用人之道,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即一個宗旨和三個原則,一個宗旨即“穩健中求發展,發展中求穩健”,三個原則即“勤奮、信用和不斷研究學習”。李嘉誠是一個很有危機感的人,讓他平衡危機感並使內心平和的方式,就是提前在心裏模擬出公司的逆境。當他看到其他公司發展的各種報道,就會設想自己公司的狀況,然後找到那些鬆弛的部分,開會去改變。等他做好準備,逆境來的時候反而變成了機會。他每天晚上都要堅持閱讀。除小說外,他廣泛涉獵各種書籍,並且每個階段都設定一個主題(如宗教等)。他最大的恐懼在於擔心錯過見證世界的變化。

讓你的敵人都相信你。

2007年12月18日接受《商界》采訪。

語錄解讀

李嘉誠在接受采訪時這樣說:“有人問我何為做人成功的要訣?我認為做人成功的重要條件是讓你的敵人都相信你。要做到這樣,第一是誠信。我答應的事,明明吃虧都會做,這樣一來,很多商業的事,人家說我答應的事,比簽合約還有用。曾經,我有個對手,人家問他,李嘉誠可靠嗎?他說,他講過的話,就算對自己不利,他還是按諾言照做,這是他的優點。答應人家的事,錯的還是照做。讓敵人都相信你,你就成功了。”

舉個例子,有一次,我們將和一家擁有大幅土地的公司進行合作,他們公司有個董事跟其他的同業是好朋友,有利益的關係,就說為什麼要跟長江集團合作,不考慮其他的公司?他們主席(指董事長)說,跟李嘉誠合作,合約簽好以後你就可以高枕無憂,麻煩就沒有,跟其他的人,合約簽好後,麻煩才開始。

這是家大公司,公司全部的人包括高級主管都知道,結果沒有人反對,所以一次會議就通過了。這個案子,長江集團賺了很多錢,對方也賺了很多錢,是雙贏。敵人相信你不單隻是誠信,敵人相信你是因為相信你不會傷害他。例如,我是他的競爭者,但他相信我不會傷害他,不會用不恰當的手段來得到任何東西,或是傷害任何一個人。除了誠信,第二是自強不息,第三是真的要追求知識、準確的信息。

在經商中,李嘉誠一貫的處世態度是善待他人,即使對競爭對手也是如此。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李嘉誠對老競爭對手怡和的態度。李嘉誠協助包玉剛購得九龍倉,又從置地購得港燈,還率領華商眾豪“圍攻”置地。但李嘉誠並沒有因此而與紐璧堅、凱瑟克結為不共戴天的冤家,雙方在第一次交手之後,就已經握手言和,並聯手發展地產。

商場是競爭異常激烈的“戰場”,但是能做到在生意場上隻有對手而無敵人,隻有合作而無廝殺,隻有禮讓而無潰敗,李嘉誠堪稱商界典範。

跟隨李嘉誠二十多年的洪小蓮在談到李嘉誠做事風格的時候說,“要照顧對方的利益,這樣人家才願與你合作,並希望下一次合作。凡與李先生合作過的人,哪個不是賺得盆滿缽滿?”

李嘉誠一貫嚴於律己,寬以待人,他在生意場上贏得了良好的口碑,同時也贏得了朋友們的由衷愛戴。在生意場上,他的合作夥伴,同樣也使他賺得盆滿缽滿。

世情才是學問。世界上每一個人都精明,要令大家信服並喜歡不容易。

2008年8月4日人民網教育頻道《李嘉誠的教子經》。

語錄解讀

在做生意的過程中,李嘉誠非常注重與人交往的態度和方法,他說,“以往我是99%在教孩子做人的道理,現在有時會與他們談論生意,約1/3談生意,2/3教他們做人的道理。因為世情才是學問。世界上每一個人都精明,要令大家信服並喜歡不容易。”

20世紀80年代中期,李嘉誠已經是香港富豪中炙手可熱的頭號人物。但在當時,論實力和聲譽,李嘉誠還比不上包玉剛。據海外媒體報道,包玉剛是香港名副其實的第一富豪,他旗下擁有50艘油輪,每一艘油輪的價值就相當於一座大廈。包玉剛不僅實力雄厚,交際麵也極廣,口碑極佳。在他的集團總部辦公室,掛滿了他與世界各國政府首腦、國家元首、王室成員、社會名流的合影。他是香港商界與世界政要交往最多的一位,而那時李嘉誠還未單獨會見過哪一國的元首或首腦。

1973年石油危機,促使各國開始重新考慮原先的資源利用政策,著重於對自身潛力的挖掘,減少對中東石油的依賴。隨著自身開發的比重加大,航運業務量逐漸減少,到20世紀70年代後期,越來越多的油輪閑置。包玉剛從油輪閑置,聯想到世界性的造船熱,預測一場空前的航運低潮會來臨。他決定減船登陸,套取現金投資新產業。他首先瞄準的行業就是房地產,他將目標瞄準九龍倉,但發現李嘉誠已捷足先登。九龍倉對包玉剛顯得尤其重要,因為它的碼頭貨倉,更有利於發展他的海上船運;它的物業,可供他在陸地大展拳腳。

李嘉誠很清楚包玉剛的情況,知道他需要什麼,於是決定將自己手頭的九龍倉股“轉讓”給包玉剛。這樣,包玉剛一下子獲得九龍倉1000萬股票,加上他原來所擁有的部分股票,已經可以與怡和洋行進行公開競購,如果收購成功,他就可以穩穩地控製資產雄厚的九龍倉。李嘉誠把他以10~30港元的市價購得的九龍倉股票,以30多港元脫手給包玉剛,不僅獲利數千萬元,更重要的是,通過包玉剛的牽線搭橋,他可以從彙豐銀行那裏承接和記黃埔9000萬股票,一旦達到目的,和記黃埔的董事會主席就非李嘉誠莫屬。

通過這場決定兩家英資企業命運的曆史性交易,兩位年輕的華人富豪都如願以償坐上了英資洋行老板的寶座。

如果能夠保持從容不迫、順應自然的態度,那麼,任何事情都能應付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