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經商與做人:個人品牌是無形資產(1 / 3)

經商離不開人際交往,以何種方式與人交往大有學問。在經商的過程中,人們往往是先接受人再接受產品。

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的李嘉誠在經商過程中,非常注重為人處世之道,並把它看成是經商成功的關鍵。他強調為人要誠信坦蕩,經商要以和為貴,交友要舍得讓利。他的經商能力和處事能力完全是融為一體的。

創業者問:

怎樣做到誠信?

怎樣做一個好商人?

怎樣看待“吃虧”二字?

李嘉誠答疑:

一經承諾,便要負責到底,即使中途有困難,也要堅守諾言。

我做人的宗旨是刻苦做事,善待別人。

一件看起來是吃虧的事,往往變成非常有利。

謙虛的心是知識之源

2008年6月26日汕頭大學學生畢業典禮上題為《自負指數》的講話。

語錄解讀

在畢業典禮上,李嘉誠說:“我深信:謙虛的心是知識之源,是通往成長、啟悟和快樂之路。在卓越與自負之間,智者會親前者而遠後者。背道而馳的結果,可能是一生成就得之極少,而懊悔卻很多,成為你發揮最佳潛能的障礙,降低你主控人生處境的能力。”

李嘉誠成功以後,曾經有記者問道:“您今天擁有如此巨大的王國,靠的是什麼?”李嘉誠回答:“是知識,知識決定了命運。”沒有知識就成就不了大事,這是李嘉誠早已意識到的事情。李嘉誠年輕時就喜歡看書,因為不斷學習,使他掌握很多信息。他說:“我表麵謙虛,其實很驕傲。別人天天保持現狀,而我自己老想著一直往上爬,所以當我做生意時,就提醒自己,若我繼續有這個驕傲的心,遲早有一天是會碰壁的。”

李嘉誠至今還保持著每天晚上睡覺前看書的習慣,他常常設定鬧鍾,提醒自己不要太入迷而讀書至淩晨。他通過閱讀,掌握了很多新領域的新知識,他把工作中的學習視為事業發展的動力。當記者追問他前一夜看的是什麼書時,李嘉誠回答說:“我昨天晚上看的是關於資訊科技前景研究的書,我相信這個行業發展會非常快,未來兩三年裏,電影、電視都可以在小小的手提電話中顯示出來,我比較喜歡科技、曆史和哲學類的書籍,最近對網絡資訊業比較感興趣。”

李嘉誠認為在這個不斷求索、不斷創新的年代,離開勤奮學習將會一事無成。他說,“一個真正做大事、有遠見的人,是看世界的潮流,估計自己未來發展的方向。事在人為,不能有誌無才,你可以誇口說你的誌向是摘下天上的月亮,但你知道怎麼摘下?所以我說事在人為,靠自己,靠意念,還要有最新的知識及經驗積累才能達到。”

一經承諾,便要負責到底,即使中途有困難,也要堅守諾言。

2008年8月4日人民網教育頻道《李嘉誠的教子經》。

語錄解讀

李嘉誠對子女注重傳統文化教育,他不但自己講誠信,也常常教育子女在為人處事中要講誠信,他告誡他的兩個孩子:“如果要取得別人的信任,你就必須做到重承諾,在作出每一個承諾之前,必須經過詳細的審查和考慮。一經承諾之後,便要負責到底,即使中途有困難,也要堅守諾言。”

作為一個成功的企業家和管理者,李嘉誠非常懂得如何處世,如何賺錢,如何經營。他常說:“做事要守信,做人一定要有‘義’。今日而言,也許很多人未必相信,但我覺得‘義’字,實在是終身用得著的。”

李嘉誠曾回憶說:“20世紀50年代,我剛做塑料花的時候,常在皇後大道中看到一個行乞的老婦,四五十歲,很斯文的樣子。她從不伸手要錢,但我每次都給她錢。一天,我問她會不會賣報紙,她說有同鄉幹這行,我便讓她帶同鄉來見我,我想幫她做這小生意。在約好的那天,有個客戶剛好要到我工廠參觀。客戶至上,我必須接待。交談中,我突然說:‘Excuseme!’便匆忙離開。客人以為我上洗手間,其實我跑出工廠,飛車奔向約定地點。途中,違反交通規則的事差不多全做了,但好在沒有失約。見到那婦人和她的同鄉,問了一些問題後,就把錢交給了她。她問我姓名,我沒說,隻要她答應我一件事,就是要努力工作,不要再讓我看見她在香港任何地方伸手向人要錢。事後,我又飛車回工廠,客戶正著急,他說:‘為什麼洗手間裏找不到你。’我笑一笑,這事就過去了。”

身為商界巨子的李嘉誠,一貫將傳統道德和商業文化融為一體,他能對一個乞丐守約,而且一無所求。從這件事中,可以看出李嘉誠是一個懂得把做人的利害關係放在第一位、能夠以誠待人的人。他不但精於經商,更善於做人。他成功的關鍵不在於他的做事之術,而在於他的做人之術。從商50多年的李嘉誠,誠信事例可謂數不勝數。而守信也變成了巨大的生產力:“我現在就算再有多10倍的資金也不足以應付那麼多的生意。而且很多是別人主動找上門的,這些都是為人守信的結果。”

信譽、誠實,是我的第二生命,有時候比自己的第一生命還重要。

2008年9月11日《首席執行官》文章《富而不奢:李嘉誠先生的君子風範》。

語錄解讀

李嘉誠控有香港最大的綜合性財團,多年榮膺香港首富乃至世界華人首富。他同時又是個道德至上者。他說的每句話,沒有不符合道德規範的。李嘉誠往往視榮譽為生命,在經商過程中,重操守,講誠信,逐步擴大業務量和業務範圍,積累資金,最終成為億萬富豪。

對於守信和成功的關係,李嘉誠做了這樣一個精辟的論述:“一個企業的開始意味著一個良好信譽的開始,有了信譽,自然就會有財路,這是經商中必須具備的商業道德。就像做人一樣,要忠誠、有義氣。對自己說出的每一句話、作出的每一個承諾,一定要牢牢記在心裏,並且一定要做到。當你建立了良好的信譽後,成功、利潤便會隨之而來。”

李嘉誠在創業初期,由於經營不善,瀕臨倒閉。那段時間,每天他回到家裏都強作歡笑,閉口不談廠裏的事。母親從他日漸憔悴的臉和布滿血絲的雙眼看出了問題,便給他講了一個誠實做人的故事。李嘉誠聽後恍然大悟。第二天回到工廠,就召集員工開會,坦誠地向員工承認由於自己經營不善造成的失誤,並向這段時間被他無端訓斥的員工道歉,並表示,一旦廠裏有了轉機,辭退的員工都可以回來上班。李嘉誠的坦誠感動了員工,同時也穩定了員工的情緒,鼓舞了士氣。

緊接著,李嘉誠逐一拜訪了銀行、原料供貨商和客戶,向他們解釋了廠裏麵臨的空前危機,懇切地向他們請教渡過難關的良策,並保證在放寬的期限一定會償還欠款。李嘉誠的誠懇態度得到了大多數人的諒解,因為長江塑料廠如果倒閉了,對他們同樣不利。因此,銀行、原料供貨商和客戶都作出了不同程度的讓步。

然後,李嘉誠就開始處理庫存裏的擠壓產品。他把產品歸為兩類,一類是優質產品,完全可以推銷出去的;另一類是款式過時,或品質粗劣的。為了挽救工廠,李嘉誠親自上街,充當街頭推銷員,先把一部分正品推銷出去,對那些質量較差的,則以較低廉的價格,批給專營舊貨和殘次商品的批發商,在產品的質檢卡上,一律蓋上“次品”的標簽。通過這些辦法,李嘉誠收回一部分貨款,償還了一部分債務。後來,李嘉誠在一些親朋好友的幫助下,籌到了購買原料、添置新機器的資金,並重新獲得了新的訂單。這件事的教訓是深刻的。李嘉誠認識到,商人最重要的素質就是“誠信”。

建立個人和企業的良好信譽,這是在資產負債表中見不到、但卻是價值無限的資產。

2002年12月19日汕頭大學長江商學院“與大師同行”係列演講《賺錢的藝術》。

語錄解讀

在演講中,李嘉誠說:“現今世界經濟嚴峻,成功沒有魔法,也沒有點金術,但人文精神永遠是創意的源泉。作為企業領導,他必須具有國際視野,能全景思維,有長遠的眼光,務實創新,掌握最新、最準確的資料,作出正確的決策,迅速行動,全力以赴。更重要的是正如我曾經說過的,要建立個人和企業的良好信譽,這是在資產負債表中見不到、但卻是價值無限的資產。”

剛踏入社會,李嘉誠就經曆了一次終生難忘的“飯碗危機”。那是他在茶樓做跑堂時,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身心非常疲憊。聽客人聊天,是李嘉誠最好的排困解乏的方法。有一天,一位客人一邊喝茶,一邊大談生意經,客人將商場上爾虞我詐、鬥誌鬥力的事講得繪聲繪色,李嘉誠聽得如癡如醉,一時間竟忘記給客人倒茶。客人的茶杯空了,他也沒有察覺。一位夥計看見後,大聲提醒李嘉誠。李嘉誠回過神來,慌慌張張地給客人衝開水。由於動作匆忙,在慌張中,他不小心把開水灑到客人的褲腿上。李嘉誠頓時被嚇得臉色煞白,待在一邊不知道該如何給茶客賠禮道歉。茶客是茶樓的衣食父母,堂倌必須把他們當大爺伺候,不敢有任何冒犯。發生這種事情,如果是遇到蠻橫的茶客,必定會先甩堂倌兩個耳光,然後再去找茶樓老板理論。

李嘉誠做好了受罰的準備。老板跑過來,正要責罵李嘉誠,結果那位茶客說:“是我不小心碰了他,不怪這位小師傅。”茶客不但沒有責罵,反而一再為李嘉誠開脫。老板也就樂得順水推舟,恭恭敬敬給茶客連聲道歉後,也就不再說什麼了。事後,老板對李嘉誠說:“我知道是你把水灑到客人的褲腿上的,以後做事千萬要小心。萬一有什麼閃失,要趕快給客人賠禮道歉,說不準就能大事化小了。這位客人心善,若是惡點的,不知會鬧成什麼樣子。開茶樓,老板夥計都難做啊!”

而李嘉誠之所以能躲過這一劫,則是他平時積善的結果。由於他平時真誠待人,又肯吃苦耐勞,客人和老板都看在眼裏,都很喜歡他,自然也就不會難為他。李嘉誠後來對這位茶客念念不忘,多年以後,他對人提起時說:“這雖然是件小事,在我看來卻是大事。如果我能找到那位客人,一定要讓他安度晚年,以報他的大恩大德。”李嘉誠從小就從父母那裏接受了傳統道德教育,如“以和為貴”、“積德行善”等。當時他並不能完全領會其中的含義,這次“飯碗危機”後,他深切地體會到傳統文化在為人處事中的重要作用。以後在經商的過程中,李嘉誠非常注意建立自己和公司的信譽,同時也懷著一顆感恩的心樂善好施。他施恩不求圖報的行為,為他在社會上贏得了良好的口碑。

做人要盡量保持低調,以免樹大招風。

2008年8月4日人民網教育頻道《李嘉誠的教子經》。

語錄解讀

1993年8月,李嘉誠讓兒子李澤楷擔任和黃公司總裁,李澤楷沒有接受父親的安排,而是走上一條獨立創業發展的道路。對兒子的自立門戶,李嘉誠顯得很豁達:“年輕人到底有自己的理想,和黃管理層有人手,我不會強迫他做。”他送給兒子兩句話:一是樹大招風,保持低調;二是做事要留有餘地,不把事情做絕。有錢大家賺,利潤大家分享,這樣才有人願意和你合作。假如拿10%的股份是公正的,拿11%也可以,當時如果隻拿9%的股份,就會財源滾滾來。

李嘉誠為人謙虛謹慎,毫無風頭意識,盡可能保持低調,他特別忌諱樹大招風,他曾自言:“我喜歡看書,現代的、古代的都看,常常看到深夜兩三點鍾,看完就去睡,不敢看鍾,因為如果隻剩下兩三個鍾頭,心裏就會很怯。”他有感而發,“在看蘇東坡的故事後,就知道什麼叫無故傷害。蘇東坡沒有野心,但就是被人陷害了,他弟弟說得對:‘我哥哥錯在出名,錯在出高調。’這個真是很無奈的過失。”

世紀80年代,李嘉誠不僅是香港屋村大王,還是貨櫃碼頭大王。他旗下的國際貨櫃碼頭公司在葵湧港坐大。葵湧集裝箱港6個碼頭中,有3個歸李嘉誠所有,另外3個碼頭由其他集團經營。1988年4月,李嘉誠以44億港元在政府招標中投得7號碼頭的經營權,該碼頭有3個泊位。兩年後,國際貨櫃碼頭、現代貨櫃碼頭兩家公司與中國航運公司聯合投得8號碼頭,該碼頭有4個泊位。隨著香港經濟的迅猛發展,國際航運越來越集裝箱化,葵湧現有和興建中的碼頭越來越難以滿足航運業的需求。9號碼頭的選址及招標工作已經推上了議事日程。李嘉誠躊躇滿誌,誌在必得。

李嘉誠至少占據地利和人和兩方麵的因素。論地利,國際貨櫃碼頭公司占據同業市場份額的7/10,是同行業的絕對霸主;論人和,在港府決策機構立法局,9名守議員中,就有6名是李嘉誠的“幕僚”,他們是長實集團的“特邀”董事,每年可享用不菲的酬金。行政當局通過的決議,港督一般不會否決。1992年,英國職業政治家彭定康接任香港總督。彭定康上任後,撤換了一批議員,與李嘉誠關係密切的議員被撤,新一屆議員上任後,將9號碼頭的招標方式由公開招標改為協議招標,9號碼頭的4個泊位,批給了英資怡和與華資新鴻基等財團興建經營。

招標結果出來後,輿論界普遍認為,港府確實有意削弱李嘉誠在貨櫃碼頭上的壟斷地位。按照國際通則,一家公司的市場占有率達五成以上,則可認定處於壟斷地位;若在七成以上,則是高度壟斷。

李嘉誠麵對失利進行了自我反省,“坎坷經曆是有的,心酸處亦罄竹難書,一直以來靠意誌克服逆境;一般名利不會對內心形成衝擊,自有一套人生哲學對待;但樹大招風,是每日麵對之困擾,亦夠煩惱,但明白不能避免,唯有學處之泰然的方法。”

在生意場上,最好的擔保人就是自己。

香港電台電視部1998年拍攝《傑出華人係列——李嘉誠》。

語錄解讀

李嘉誠提倡誠信經商,他認為自己的成功得益於誠信。他說,“在生意場上,最好的擔保人就是自己。一個人的實力能有效地證明自己值得信賴,如果能直接證明自己值得信任,能容易使別人放心地與自己合作。”

世紀50年代末,當長江塑料廠在全力開拓歐美市場的時候,歐洲的一位大批發商看到了長江塑料廠的樣品。他認為,長江塑料廠生產的塑料花在品種和質量上都已經超過了意大利,達到世界先進水平,而價格還不到歐洲市場的一半。他決定和李嘉誠合作做生意。但他對長江塑料廠的生產規模和生產能力有些擔心。同時,他從側麵打聽到李嘉誠正麵臨資金短缺的困境。保險起見,他同意和李嘉誠的公司做生意,但李嘉誠必須有實力雄厚的公司或個人做經濟上的擔保。李嘉誠知道,這位批發商的銷售網絡遍布西歐和北歐,假如同他結成固定的生意夥伴,這對長江公司的發展有非同一般的意義。

李嘉誠徹夜未眠,他同設計師一道,連夜趕出9款樣品。批發商訂購的是3種樣品,但李嘉誠每種設計了3個款。第二天,當批發商看到這9款樣品後讚不絕口,當時就決定同李嘉誠合作做生意。李嘉誠坦言道:“實在找不到實力雄厚的廠商做擔保。”並誠懇地向批發商介紹了長江塑料廠白手起家的發展曆程和經營狀況,希望批發商相信他的信譽和能力。批發商聽後微笑著說:“你已經替你找了一個擔保人,這個擔保人就是你自己。”批發商很快就與李嘉誠簽訂了第一單購銷合同,並且一次性付清了貨款。

交朋友、有義氣,又肯幫人,自己做得到的,盡力去做。

2007年7月22日,中央電視台《名人麵對麵》節目訪談。

語錄解讀

美國《財富》雜誌在介紹李嘉誠的成功時,說他是“靠與友人合作投資和貿易生意發跡。”李嘉誠自己也曾說:“我做生意一直抱定一個信念,就是不投機取巧,而是以誠待人。”

關於如何取得財富,李嘉誠有一段非常精彩的言論:“1957~1958年,我賺到很多錢,人生是否有錢便真的會快樂?那時候開始感到迷惘,覺得不一定。後來終於想通了,事業上應該賺很多錢,有機會便用錢,這樣一生賺錢才有意義。我最初打工的時候,有很大的壓力。尤其是最初一兩年,要求知,又要交學費,自己節儉得不得了,還要供弟、妹讀中小學以至大學,頗為辛苦。做生意的最初幾年,隻有極少的資金,的確要麵對很多問題,很辛苦。但慢慢的,我想通了,以這樣的勤勞,肯去求知,肯常常去想創新,節儉自己,對人慷慨,交朋友,有義氣,又肯幫人,自己做得到的,盡力去做。如果按這條路走,遲早一定有某一程度的成就,應該生活無憂。當生意更上一層樓的時候,絕不貪心,更不會貪得無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