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凡成功者都有身陷逆境的經曆。當身處逆境之時,是把逆境看成不能自拔的深淵,自甘沉淪,還是把逆境當成錘煉心智的熔爐?不同的選擇,造就不同的人生。
李嘉誠所經曆的最大的逆境就是童年時因戰亂隨父母到香港,失去穩定的生活來源。父親去世後,為了養家糊口,他不得不步入社會打工、創業。李嘉誠最大的成功在於他挑戰困境的精神。《易經》中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李嘉誠之所以能成就大業,就在於他能效法天體的“剛健”:自強不息,勤勉向上,在逆境中奮起,百折不撓,愈挫愈堅。
創業者問:
創業者需要具備什麼樣的精神?
怎樣抓住機遇?
怎樣看待商業競爭?
李嘉誠答疑:
付出汗水、付出努力,便是走向人生正途的第一步。
隨時留意身邊有無生意可做,才會抓住機遇。
競爭既是搏命,更是鬥智鬥勇。
我拚命工作的原動力就是隨著環境的變遷而來的。
2007年7月22日,中央電視台《名人麵對麵》節目訪談。
語錄解讀
李嘉誠走上經商這條路,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於環境所迫。他在回答記者的采訪時說:“從哲學的角度上講,事物都是發展的。人的誌向是從兒時的幻想演變到對以後成長中的實際情況的想法,也是一個縱向發展的過程,這其實涉及兩個環境:其一是自己的理想所造就的;其二是現實生活所給你的。這兩個環境是你無法抗拒的。它們相互鬥爭的過程,也是磨煉意誌的過程。就拿我自己來說,童年的時候,父親教育我要學習禮儀或遵守諾言。而我呢,也受到父親的熏陶,自小就很喜歡念書,而且很有上進心。那時候,我就暗暗地發誓,要像父親一樣做一名桃李滿天下、博學多知的教師。但是由於環境的改變,貧困生活迫使我孕育一股更為強烈的鬥誌,就是要賺錢。可以說,我拚命工作的原動力就是隨著環境的變遷而來的。”
李嘉誠1928年出生於廣東潮州,父親是小學校長。1940年為躲避日本侵略者的壓迫,全家逃難到香港。兩年後,父親病逝。為了養活母親和三個弟妹,李嘉誠被迫輟學,走上社會謀生。他從底層做起,不斷積累工作經驗。22歲時,用四處借來的5萬港元創辦了自己的塑料廠,並將它命名為長江塑料廠。1958年,李嘉誠開始投資地產市場。他獨到的眼光和精明的開發策略,使長江塑料廠很快成為香港的一大地產發展和投資實業公司。當長江實業(集團)公司於1972年上市時,其股票被超額認購65倍。到20世紀70年代末期,他在同輩大亨中已脫穎而出。
別人做8個小時,我就做16個小時,開初別無他法,隻能將勤補拙。
2006年4月26日《中國證券報》文章《李嘉誠的跳槽史》。
語錄解讀
李嘉誠的勤奮和敬業是人所共知的,也是人所佩服的。當他回憶初入社會時的辛苦時說:“我17歲就開始做推銷員,就更加體會到掙錢的不容易、生活的艱辛了。人家做8個小時,我就做16個小時。7個推銷員中,我年齡最小、經驗最少,但我的推銷成績最好,是第二名成績的7倍……18歲時我做了部門經理,兩年後,我又當上了總經理。”
李嘉誠在擁有自己的塑料廠之前,經曆了七八年的底層打工生涯,他先後做過許多種工作,他做過茶樓跑堂夥計、鍾表店夥計、五金廠推銷員、塑料褲帶公司推銷員等。每換一次工作,對他都是一次挑戰,每次挑戰他都要自己力求完美,成為同事中的最佳。
他在做茶樓夥計時,每天總是最早一個趕到茶樓。到了茶樓後,他對來喝茶的三教九流各色人等注意觀察,潛心揣摩,根據茶客的外貌、言語去揣測他們的籍貫、年齡、職業、收入和性格等,然後找機會巧妙地驗證。這使他很快對茶樓的每一位顧客的消費習慣了如指掌,被他招待的客人都非常滿意,成了茶樓的常客。李嘉誠也因此成為茶樓加薪最快的夥計。
他在做推銷員時,每天背著大包四處奔波,馬不停蹄地走街串巷,尋找客戶,這對於身體並不強壯的他實在有些勉為其難。幸好他在做茶樓跑堂時,每天拎著大茶壺十幾個小時樓上樓下地跑,練就了腿功和腳力,也練就了善於察言觀色的本領。在與客戶交往時,他很快就能根據客戶的反應判斷成交的可能,並采取相應的對策。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他的銷售額在所有的推銷員中遙遙領先,是第二名的7倍。
在接受記者的專訪時,李嘉誠對他的創業與成功做了一些真誠的講解。“成功實際上是相對的。創業的過程,實際上就是恒心和毅力堅持不懈的發展過程。這其中並沒有什麼秘密,但真正做到中國古老的格言所說的‘勤’和‘儉’也不太容易。而且,從創業開始,還要不斷地學習,把握時間。我自己從創業開始到1963年這一二十年來,平均每天工作16個小時,而且每星期至少有一天是通宵達旦的。一個小公司在實力和資金都很單薄的情況下,與眾多實力雄厚的大公司競爭,其中的艱辛是可想而知的。”
一個人所獲得的報酬和成果,與他付出的努力有極大的關係。
2007年7月22日,中央電視台《名人麵對麵》節目訪談。
語錄解讀
訪談中,李嘉誠在談起自己的成功經驗時說:“一個人所獲得的報酬和成果,與他付出的努力有極大的關係。”
1950年夏天,李嘉誠的長江塑料廠在筲箕灣成立。筲箕灣位置偏僻,交通不便,但租金較低。廠房破舊不堪,沒有一扇窗戶是完好的,房頂到處漏著天光,一到雨天,房裏就會嘩嘩漏水。由於資金匱乏,李嘉誠的長江塑料廠看上去破舊不堪,缺少開業的新氣象。整個廠房除了“長江塑料廠”的牌子是新的,其他的東西都十分破舊。但這並沒有讓李嘉誠感到絲毫的沮喪,他躊躇滿誌地開始了嶄新的事業。他每天的工作是這樣安排的:每天大清早外出推銷或采購,由於位置偏遠,當他趕到辦公地點時,別人正好上班。他從不打的,路遠就乘巴士,路近就徒步行走。中午他要匆匆趕回工廠,檢查工人們上午的工作情況,然後和工人一起吃簡單的工作餐。盡管他自己身為老板,白天他要充當操作工、技師、設計師、推銷員、采購員、會計和出納員,晚上他要查數據,收集信息,還要記賬,記錄銷售情況,規劃產品市場區域,設計新產品的模型圖,安排第二天的生產。
李嘉誠以廠為家,事必躬親。他認真研究行業動態,總在考慮怎樣充分挖掘資金、設備和人員的潛力,創造更大的效益。由於資金有限,李嘉誠采取的是自力更生的辦法,自行研究、自行製造,經過一段時間後,終於贏得了效益和資金。隨著生產規模的擴大,大批訂單不斷湧來,長江塑料廠的規模日益擴大,不斷走向輝煌。
最初創業的時候,幾乎百分之百不靠運氣,是靠勤奮,靠辛苦,靠努力工作。
香港電台電視部1998年拍攝《傑出華人係列——李嘉誠》。
語錄解讀
李嘉誠在1981年被香港電台評為“風雲人物”的時候,他很謙虛地說那是“時勢造英雄”。事隔17年,再次被香港電台采訪之時,他坦白地說:“最初創業的時候,幾乎百分之百不靠運氣,是靠勤奮,靠辛苦,靠努力工作而賺錢。投入工作非常重要,你要對你的事業有興趣,工作就一定做得好!對工作投入,才會有好成績,人生才更有意義。”
1979年10月29日的香港《時代周刊》稱李嘉誠是“天之驕子”,認為李嘉誠取得的成就是得之於幸運之神的眷顧。李嘉誠的確很幸運。1957年經營塑料花時,在無人擔保的情況下,他就獲得了大客戶的全額訂金;1972年,他將長實集團上市,恰逢股市牛市的大好時機;1977年,他獲得地鐵公司主席唐信的信任,獲得在車站蓋樓的發展權;1980年,他被委任為彙豐銀行董事,成為繼包玉剛之後的第二位華人董事;1981年,他被選為和記黃埔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成為香港第一位入駐英資洋行的華人老板,並在短短10年內贏得10多倍的純利潤。
1986年,李嘉誠就“成功與幸運”這個話題發表過這樣的看法:“對於成功,一般中國人多會自謙那是幸運,絕少有人說那是由勤勞及有計劃地工作得來。我覺得成功有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完全靠勤勞工作、不斷奮鬥而得成果;第二個階段,雖然有少許幸運存在,但也不會很多;第三階段,當然也靠運氣,但如果沒有個人條件,運氣來了也會跑掉的。”
付出汗水、付出努力,便是走向人生正途的第一步。
香港電台電視部1998年拍攝電視節目《傑出華人——李嘉誠》。
語錄解讀
李嘉誠在節目中表示:“付出汗水,付出努力,便是走向人生正途的第一步。若自己的經曆能夠給年輕人一點啟示,那麼‘高調’一點亮相電視也是值得。”他還說:“假如有年輕人或失意的人看到我的經曆,或許會得到一點鼓勵。一個人假若能認真、堅決地去做事,很多有時看來不可能做到的事,其實也是可能做到的。”
李嘉誠從一個食不果腹的少年,經過自己的苦苦打拚,終於建立了自己的商業帝國。李嘉誠從自身的發展過程中,總結出這樣的經驗:隻要堅持走正途,總可以取得不同程度的成就。
早在他做推銷員的時候,有一次,他的幾個同事上門去一家旅館推銷鐵桶,但屢屢碰壁,老板還出口傷人。但大家都不願意放棄這筆生意,於是公推業績不凡的李嘉誠前去“搞定”這位老板。
李嘉誠答應後,並沒有急著去見旅館老板,而是找機會同旅館的店員套近乎,打聽旅館內的一些情況。一次,從一個店員的口中,了解到一個對他非常重要的信息:這位老板中年得子,兒子就是他的命根子,他對兒子言聽計從,千方百計都要滿足兒子的心願。但目前因為酒店開張在即,千頭萬緒的事情使他根本無暇顧及兒子想去看賽馬的要求。
店員的隨口一說,卻給李嘉誠帶來了機會。他非常興奮地估計到,這可能就是突破口。他讓店員牽線,自己出錢帶老板的兒子到快活穀馬場看賽馬。在跑馬場上,老板的兒子非常高興,回到家裏興奮地告訴了父母白天去賽馬場的事。
李嘉誠的舉動讓旅館老板非常感動,一時不知道該怎樣感謝才好。在李嘉誠的誠懇勸說下,他終於同意從李嘉誠手中購買380隻鐵桶。
我一生最好的經商鍛煉,是做推銷員,這是我今天用10億、100億也買不來的。
2008年10月8日《首席執行官》文章《李嘉誠人生14定律對其自身的影響》。
語錄解讀
李嘉誠說:“苦難的生活,是我人生的最好鍛煉,尤其是做推銷員,使我學會了不少東西,明白了不少事理。所有這些,是我今天用10億、100億也買不來的。”
李嘉誠不管做任何事,從來都是要做最好的,不是單單完成自己的本職工作就算了。在出色幹好本職工作的同時,他往往會注意拓展自己的發展空間。在做推銷員的時候,他就總結出兩條成功經驗:一要勤勉,二要動腦。他在推銷產品的時候,利用推銷的行業特點,在四處推銷的過程中,搜集大量的行業信息,並從報刊資料和四麵八方的朋友那裏了解自己推銷的產品在國際市場的產銷狀況。經過調研,他把香港劃分為許多區域,把每個區域的消費水平與市場行情都詳細記在本子上。對於哪種產品該到哪個區域銷售,銷量應該是多少,他都掌握得一清二楚。
除此之外,他還從推銷實踐中總結出了許多有益的經驗,這些經驗在今天仍然有借鑒意義。他認為,對於有可能爭取的顧客,要堅持到底,不達目的決不罷休。對那些根本沒有可能做成生意的客戶,則應當機立斷,決不磨蹭。要使推銷業務取得成功,還要學會察言觀色。
比如,當走進辦公室後,假如被客戶請到辦公桌對麵的椅子上,與客戶麵對麵地談話,這就意味著,客戶有同你談話的誠意。但這僅僅是商務式的談話,這時同客戶的談話必須措辭嚴謹,語言簡潔實在,切忌誇誇其談,引人生厭。如果被請到辦公室的沙發落座,則表示該客戶有和你長談的興致。但如果你根本沒有被請坐下,表示你並不是很受歡迎;如果客戶請你喝茶,說明他對你的業務有些感興趣,但從另一個方麵也說明,他希望談話的時間最好不要超過一杯茶的工夫。如果在談話中有電話打來,他安排秘書或別人代接,說明他對你的產品感興趣,並有購買的可能,這時候要抓住機會,向他展示產品的優點。如果他總在接電話,或對進來彙報工作的下屬沒完沒了地做指示,說明他希望你盡快離開。
推銷的藝術是在大學課堂裏學不到的,真正的推銷藝術,隻能在推銷過程中去把握和領悟。李嘉誠通過在銷售第一線的實戰,充分掌握了市場的動向,對行業的市場前景做了準確的預測,為日後的成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創新吃的是“一招鮮”,雖然不易,一旦使出來,卻費力少而收獲大。
2004年11月6日《新聞晚報》文章《中國商人成功探秘》。
語錄解讀
李嘉誠說:“做生意有三種方式:一是創新,二是改進,三是跟風。創新吃的是‘一招鮮’,雖然不易,一旦使出來,卻費力少而收獲大;改進是在別人的基礎上做得更好,雖不易造成轟動,後勁卻很足;跟風是跟在別人後麵亦步亦趨,這樣做起來較容易,風險也較小,但跟吃別人的殘羹冷飯差不多,收獲有限。”
李嘉誠於1950年創辦長江塑料廠時,香港的塑料廠已有三百多家,長江塑料廠隻不過是其中的一分子,生產亦步亦趨,沒有什麼特色。天性不甘平庸的李嘉誠希望能夠突破現狀,使長江塑料廠從眾多的同行中脫穎而出,獨領風騷。一個偶然的機會,李嘉誠在英文版雜誌《塑料》上看到一則消息:“意大利某公司已經開發出利用塑料原料製成的塑料花,即將成批生產,推向歐美市場。用塑料花代替植物花卉裝飾室內環境,美觀大方,又省時省力,必然成為風行全球的大趨勢。”
1957年春天,李嘉誠以最快的速度辦好了赴意大利的旅遊簽證,前往意大利考察塑料花的生產技術和生產流程。李嘉誠以工薪不及同類工人一半的待遇被招聘進這家公司當勤雜工,他在清理廢品廢料的過程中,把整個塑料花的生產流程看在眼裏,每天收工後就把觀察到的記錄在本子裏。他也有意識地接近某一工序的技術員,請他到中國餐館吃飯,打聽該工序的技術要領。當他離開意大利時,塑料花已推向市場,他買了各種塑料花做樣品,滿載而歸地回到香港,不動聲色地宣布,長江塑料廠將以塑料花為主攻方向,一定要使其成為本廠的主打產品,使長江塑料廠更上一層樓。
李嘉誠在香港快人一步生產出塑料花,填補了香港市場的空白。後來長江塑料廠的塑料花還遠銷歐美,塑料花為李嘉誠帶來了數千萬港元的利潤,長江塑料廠成為世界最大的塑料花生產廠家,李嘉誠因此獲得“塑料花大王”的美名。
每個人都可以有巨大的雄心及高遠的夢想,區別在於有沒有能力實現這些夢想。
2001年12月4日香港理工大學“李嘉誠樓”命名典禮致辭。
語錄解讀
李嘉誠在致辭中說,“每個人都可以有巨大的雄心及高遠的夢想,區別在於有沒有能力實現這些夢想。當夢想成真的時候,是否會在成功的台階上更知進取?當夢境破滅、無力取勝、無力轉敗為勝時,是否會被套在自命不凡的枷鎖裏?是否會跌進萬念俱灰無所期待的沮喪中?再有學識、再成功的人,也要抵禦命運的寒風。雖然我在事業發展方麵一直比較順利,但和大家一樣,我也有達不到的夢想、做不到的事、說不出的話,有憤怒、有不滿、傷心的時候,我也會流下眼淚。”
李嘉誠在這次集會上的講話,說出了自己成功的一個基本要素:夢想。人的一生中會有各種各樣的夢想,為了實現夢想,要能夠忍受各種委屈和艱辛,義無反顧地為自己的夢想付出行動。
1943年冬,李嘉誠在父親去世後,為了養家糊口,不得不開始找工作。那時,經濟蕭條,寒風呼嘯,街上行人稀少。李嘉誠的母親領著他,在街上尋找工作,挨著鋪子詢問是否需要夥計,然而整整一天過去了,他們毫無收獲。李嘉誠的雙腳已經紅腫,走起路來異常疼痛,並且僅靠早上喝的菜葉稀飯一直挨到傍晚,早已是腹中空空。突然,李嘉誠冒出了一個幼稚的想法——去銀行工作。銀行有錢,在那裏無論是掃地、擦桌子、給人端茶倒水,還是跑腿,幹什麼都行。然而,等待他的,依然是閉門羹。
求職無門的沮喪,加上遭受的白眼和鄙視,使李嘉誠的自尊心被深深刺痛,這個14歲闖入社會的少年,遭受了太多的辛苦和委屈。
李嘉誠並沒有被眼前的經曆和不幸嚇倒,他的心中產生了一個頑強的信念,一定要靠自己的雙手養活家人。憑著自己的勤奮努力,李嘉誠終於實現了夢想。經過數十年的發展,李嘉誠擁有的集團公司,是在香港和海外投資最多的集團公司。他在60歲時,被美國《財富》雜誌評為世界華人首富;70多歲時,被《福布斯》雜誌評為億萬富豪。李嘉誠白手起家,經過艱辛打拚,不但維持了一家人的生計,還逐漸成為香港商界驕子。
世界上任何一家大型公司,都是由小到大,從弱到強。
香港電台電視部1998年拍攝《傑出華人係列——李嘉誠》。
語錄解讀
李嘉誠說:“世界上任何一家大型公司,都是由小到大,從弱到強。赫赫有名的渣打爵士由英國初來香港,隻是一個默默無聞的貧寒之士,他靠勤勉、精明和機遇,發達成巨富,創九倉(九龍倉)、建置地、辦港燈(香港電燈公司)。我們做任何事,都應有一番雄心大誌,立下遠大目標,才有壓力和動力。”
1971年6月,李嘉誠宣布成立長江地產有限公司,集中精力發展房地產業。在第一次公司高層會議上,李嘉誠躊躇滿誌地提出:要以置地公司為奮鬥目標,不僅要學習置地的成功經驗,還要力爭超過置地。李嘉誠的宏願在當時看起來像天方夜譚。香港置地有限公司是全球三大地產公司之一,在香港處於絕對的霸主地位。其業務範圍除地產外,還兼營酒店餐飲、食品銷售,其業務範圍以香港為基地,輻射亞太14個國家和地區。況且,從地盤物業比,擁有35萬平方英尺(1平方英尺=0.0929平方米)的長江實業集團,如何比得上擁有千餘萬平方英尺的地王香港置地?但李嘉誠認為:“置地的基地在中區,中區的物業已發展到極限,寸金難得寸土,而是寸土尺金。長江的資金儲備不足,自然還不敢到中區去拓展,但我們可以去發展前景大、地價處於較低水平的市區邊緣和新興的市鎮。待資金雄厚了,再與置地正麵交鋒。”
李嘉誠並非夜郎自大、異想天開。他在起步初始,就給自己樹立了一個長期目標,並且在樹立目標時他已經把置地的底細摸透了。事實證明,到1979年,在不到10年的時間裏,長江實業集團已擁有樓宇麵積達1450萬平方英尺,超過了當時擁有1300萬平方英尺的“置地”,成為香港最大的地產集團。置地的優勢,是每單位麵積的樓宇價值昂貴。李嘉誠揚長避短,把發展重心放在土地資源較豐、地價較廉的地區,大規模興建大型村屋,最終以量取勝。
在逆境中,你要自己問自己是否有足夠的條件。
香港電台電視部1998年拍攝《傑出華人係列——李嘉誠》。
語錄解讀
李嘉誠在回顧自己的創業經曆時說:“在逆境中,你要自己問自己是否有足夠的條件。當自己逆境的時候,我認為我能夠!因為我勤奮、節儉、有毅力,我肯求知並肯建立良好的信譽。”
李嘉誠童年時遭遇的戰亂和貧窮是他一生中最大的逆境。他自幼喪父,父親李雲經沒有給李嘉誠留下任何遺產,相反,給李嘉誠留下的是一副家庭的重擔。李雲經同時也給李嘉誠留下了終身受益的豐厚遺產,那就是如何做人的道理。生活重擔和做人的道理,這兩份沉甸甸的遺產在李嘉誠今後的商業生活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正是因為對父親的承諾和對家庭的負責,年僅14歲的李嘉誠作為家裏的長子,謝絕了舅父莊靜庵繼續供他上中學的好意,毅然決然地輟學求職,擔起養家糊口的生活重擔。那時候的他一心想的就是要掙錢,要靠自己的雙手養活母親和弟妹。李嘉誠的理想是當一個教育家,而不是商人,但殘酷的生活迫使李嘉誠別無選擇地走上了從商之路。他後來回憶說:“就是在立業之初,自己的理想還依然是賺一大筆錢,然後再去從事教育。”
李嘉誠靠一雙腳行遍香港島,踏入社會。求職期間他的一雙腳跑得又腫又疼。他遭受太多的白眼和冷語嘲諷,遭受了太多的辛苦和委屈。他曾聽母親的話去投奔一個同鄉長輩,奔跑了一天找到的卻是一家倒閉的空店。當他“踏破鐵鞋無覓處”的時候,舅父莊靜庵讓他到自己的鍾表公司上班,李嘉誠非常倔強地拒絕了舅父的好意,立誌要靠自身的力量尋找工作。這種獨立、自信、永不言敗的性格,使李嘉誠從一個打工仔迅速成長為一個工廠主,並在日後的經商道路上,克服了一個又一個的困難,走出了一個又一個的險境,最終一步步走向商界的巔峰。
李嘉誠從小便受到傳統文化教育的熏陶,這使他能夠將商業文化與傳統文化兩者結合起來,融為一體。在物欲橫流的商業社會,從他身上依然能體現出誠信的傳統美德。這使他在香港乃至國際商界樹立起了良好的大家風範,他因恪守商業道德贏得了高度的信譽。這種千金難買的信譽回饋給他無數的讚揚和財富。
機遇對每個人都是公平的,但不一定誰都可以抓住,關鍵就在於是否敢冒風險。
《李嘉誠為人處世之道》(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4月)。
語錄解讀
李嘉誠說:“‘風險與機遇並存’,機遇對每個人都是公平的,但不一定誰都可以抓住,關鍵就在於是否敢冒風險。”
機會麵前人人平等,有的人能夠抓住機會促成更大的發展,有的人則隻能眼睜睜地看著機會從自己的身旁溜走,兩者的區別在於是不是采取積極的行動。李嘉誠敢冒風險,在機會麵前能作出果斷的決定,使公司成功開辟北美市場,獲得一個巨大的發展機會。
1958年,當長江塑料廠生產的塑料花占據了歐美市場的半壁江山之後,李嘉誠開始向北美市場進軍。對北美市場的開發,李嘉誠采取了新的戰略。將精美的產品廣告畫冊設計好後,通過政府有關機構和民間商會打聽到北美各貿易公司的地址,然後郵寄出去。一家銷售網絡遍及美國和加拿大的北美最大的生活用品貿易公司很快有了回應。李嘉誠在公司的高層會議上立即作出決定:一周之內,將塑料花生產擴大到令這家公司滿意的程度。為了敲開北美市場的大門,李嘉誠做了一個果斷而冒險的決定。擴大生產規模,意味著需要另外租一套約為1萬平方英尺的標準廠房、購置新的生產設備和流水線,對設備進行安裝調試,招聘並培訓工人上崗。
李嘉誠同全體員工一道,奮戰六晝夜,每天隻睡三四個小時。他忙而不亂,井然有序地調度指揮。到第7天,當這家貿易公司采購部經理抵達香港時,長江公司最後一台設備剛剛調試完畢。這位經理參觀了全部生產過程和樣品陳列室後,稱讚長江公司完全可以同歐美的同類廠家媲美。而李嘉誠的報價卻比歐美同類廠家的報價低了一半。這位經理當即拍板,和李嘉誠簽訂了長期合同,成為長江塑料廠的大客戶,每年的訂單都有幾百萬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