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創業精神:天下事成敗都在自己(3 / 3)

正是因為李嘉誠的這種敬業、好鑽研的精神,他在推銷業務競爭白熱化的情況下,能夠獨辟蹊徑,使自己在短時間內從推銷員中脫穎而出,為以後事業的成功打下基礎。

今天的香港要搶知識,要以知識取勝。

香港電台電視部1998年拍攝《傑出華人係列——李嘉誠》。

語錄解讀

節目中,在談到知識對創業成功的重要性時,李嘉誠說:“知識不僅是指課本的內容,還包括社會經驗、文明文化、時代精神等整體要素。知識是新時代的資本,五六十年代人靠勤勞可以成事;今天的香港要搶知識,要以知識取勝。”

李嘉誠年輕時在公司打工的時候,同事們閑下來就聚在一起打麻將,李嘉誠卻捧著厚厚的一本《辭海》啃,天天如此,把一本《辭海》都啃得發黑了。李嘉誠形容自己“不是求學問,而是搶學問。”正是靠這種“搶學問”的精神,才為幸運之神的降臨創造了條件。假如沒有勤奮努力,肯定一事無成。李嘉誠說:“年輕的時候,我表麵謙虛,其實內心很驕傲。為什麼驕傲呢?因為同事們去玩的時候,我去求學問;他們每天保持原狀,而我的學問日漸提高。”

李嘉誠自幼聰穎好學,他對傳統文化抱著濃厚的興趣。如果不是時局動蕩,李嘉誠會沿著求學治學的道路一直走下去。他希望自己能夠像父親一樣做一名博學多才的教師。因為環境改變,貧困使李嘉誠不得不輟學,為了養家糊口而拚命賺錢。李嘉誠一邊打工賺錢一邊學習,通過學習,不僅了解世界潮流的發展趨勢,掌握必要的信息,更重要的是拓寬了自己的人生境界,使自己胸懷更大。

李嘉誠對學習的重要性做了這樣的解釋:“在知識經濟時代裏,如果你有資金,但是缺乏知識,沒有新的信息,無論何種行業,你越拚搏,失敗的可能性越大。但是你有知識,沒有資金的話,小小的付出就能夠有回報,並且很可能達到成功。現在與數十年前相比,知識和資金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所起的作用完全不同。”

財富源自知識,知識才是個人最寶貴的資產。

2000年1月25日香港公開大學設港島區教學中心捐款儀式。

語錄解讀

在捐款儀式上,李嘉誠說:“在這創新年代,財富源自知識。知識才是個人最寶貴的資產,我們應積極爭取,它不僅是發展專業的工具,更教育年輕新一代了解和透析新的經濟結構,知識已滲入我們生活的每一個層次。”

李嘉誠一生中無數次把握住獲得財富的機會,每每都會得到幸運之神的眷顧和垂青。究其原因,不過是他孜孜不倦地追求知識的必然收獲。李嘉誠認為,知識並不意味著財富,但是有了知識可以創造更多獲得財富的機會。他說:“我們身處瞬息萬變的社會中,全球邁向一體化,科技不斷創新,先進的資訊係統製造新的財富、新的經濟周期、新的生活及社會。我們必須掌握這些轉變,應該求知、求創新,加強自身能力,在穩健的基礎上力求發展,居安思危。”

在開放的市場競爭環境中,多元化和國際化是現代大型企業必然的選擇,在信息時代這種趨勢更為明顯。李嘉誠旗下的公司,無論是多元化還是國際化都非常成功。李嘉誠的業務遍及世界,全球雇員二十多萬人,海上13%的集裝箱在其港口內運載,擁有7500多家散布於中、法、英、俄等國的零售店;其控股的赫斯基能源每日產出34.4萬桶石油,集團業務遍及五十多個國家;全球3G移動網絡用戶超1350萬戶。在李嘉誠看來,他經營多元化和國際化公司的秘訣,首先源於他的視野和思維的國際化。李嘉誠每天早上,會根據專門為他準備的全球新聞列表,來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文章閱讀,並借此思考全球經濟局勢、行業變遷和政策走向等。

李嘉誠坦言,他每天都在思考明天、五年甚至十年以後的事,這些思考有助於他把握行業先機,贏取投資機會。比如他耗費近300億美元進軍3G領域,賣掉尚在盈利的2G業務時,很多人不理解,但這卻基於他對未來的判斷。李嘉誠在進軍一個新的行業時,總是為決策尋找盡可能多的資訊,即使獲得90%的信息,他仍然要堅持找專家了解餘下的10%,他認為,未知的10%往往是決定成敗的關鍵。

商界一定要跟隨時代發展,今天要謹記知識與經濟發展是分不開的。

2008年10月8日《首席執行官》文章《李嘉誠人生14定律對其自身的影響》。

語錄解讀

李嘉誠最重視的是知識。他深明知識與命運的密切關係,全力實踐,不斷充實自己。每天睡覺前,他都喜歡看書,往往是在書中入夢,夢中也都是書。他說:“一個人隻有不斷填充新知識,才能適應日新月異的現代社會,不然你就會被那些擁有新知識的人所超越。”

世紀90年代中期,當微軟進入千家萬戶,比爾·蓋茨以數百億美元的家產成為全球熱點人物時,亞洲的經濟評論家一致認為,在知識經濟到來之際,香港以李嘉誠為代表的那些靠地產、航運、港口等傳統行業致富的富豪,將會很快被時代淘汰。然而事實證明,這些經濟學家的預言是錯誤的。李嘉誠、李澤钜、李澤楷父子三人有著與時俱進的經營觀念。在世紀之交,他們靠著網絡,在不到半年的時間內,足足賺了2000億港元。李氏家族的總資產在世界排行榜中進入了前5名。李氏父子三人儼然成了亞洲高科技產業的新霸主。

1996年,李嘉誠與女地產商周凱旋再度合作,共出資800萬美元,創立了ALXUS公司,它便是Tom。com的前身。1999年,互聯網熱潮席卷亞洲。2000年2月18日,李嘉誠旗下的Tom。com發行新股,引發了香港前所未有的搶購熱潮。此後,李嘉誠聽從了周凱旋的建議,在2000年3月力推Tom網上香港創業板,周凱旋也因此成為香港的熱點人物,頓時名氣大增。據當時的報道,他們兩人合創Tom時,周凱旋僅以30萬港元入股,結果上市以後身價飛升至127億港元,成為億萬富翁。

進入21世紀的李嘉誠,雖然年紀漸長,但是他的經商頭腦和精力並沒有因此受到影響,他並沒有被社會所淘汰,相反,他在緊緊跟著時代的步伐前進。在經商的道路上,他創造了一個又一個輝煌,並總是能夠在恰當的時間恰當地轉型,避開了一個又一個商業風險,使企業不斷邁向新的台階,把自己一次次地推上了成功的寶座。他旗下的幾家上市公司所涉及的行業,幾乎囊括了香港市民生活的必需行業。

光讀書不能把事做好,不讀書就去做事也行不通。

2008年10月8日《首席執行官》文章《李嘉誠人生14定律對其自身的影響》。

語錄解讀

李嘉誠說:“能夠將書本知識和實際工作結合起來,那才是最好的。光讀書不能把事做好,不讀書就去做事也行不通。”

李嘉誠不僅喜歡讀書,也善於思考,尤其注重了解市場信息,掌握市場行情,並根據市場的變化生產不同的產品,滿足消費者的需要。當他從茶館跑堂跳槽到舅舅莊靜庵的鍾表店裏做學徒時,通過認真觀察和思考,很快就對鍾表市場的現狀和未來有了成熟的看法。他認為,瑞士的機械表生產技術爐火純青,很難望其項背。日本人避其鋒芒,瞄準空檔,搶先開發了電子石英表的新領域。世界鍾表市場就形成了這樣的態勢:高檔表市場為瑞士人獨霸,中檔表市場由日本人占領,隻有中低檔表市場是可以開拓的空當。他建議舅舅迅速搶占這一塊灘頭。事實證明,中低檔表成為香港的支柱產業之一。而莊靜庵的中南鍾表公司後來發展成為香港鍾表行業的巨擘。李嘉誠的建議可以說起了很大的作用。

李嘉誠跳槽離開五金廠時,也向五金廠的老板提了兩條建議:第一,轉行做前景看好的行業;第二,調整產品門類,盡量避免與塑料製品衝突,占領塑料製品不能替代的空當。五金廠老板最初沒有聽從李嘉誠的建議。沒過多久,五金廠就奄奄一息,瀕臨倒閉。而這期間,李嘉誠一直關注五金廠的發展,他經常抽空了解五金製品的行情。一來他是想證實自己的眼光是否正確;二來,他感到五金廠對自己不薄,自己跳槽了,有些愧疚。經過一番調查分析之後,他發現沒有哪一家五金廠專門生產鐵鎖,不存在競爭。他建議五金廠老板開發係列鐵鎖,避免跟風帶來的競爭。這次,五金廠老板根據李嘉誠的建議組織人力開發係列鐵鎖,一年後,危機重重的五金廠盈利豐厚,煥發了勃勃生機。

今天的商場要以知識取勝,隻有通過勤奮的學習,才能通往人生新天地。

2008年10月8日《首席執行官》文章《李嘉誠人生14定律對其自身的影響》。

語錄解讀

李嘉誠少年失學,學曆不高卻成為巨富,這容易讓人產生錯誤的觀點:知識與成功沒有必然聯係。事實上,李嘉誠擁有和管理這個巨大的財富王國,靠的就是知識。

李嘉誠認為,他今天所取得的成績,靠的就是不斷地學習,不斷地積累知識。沒有知識就成不了大事,李嘉誠在少年時期就產生了這樣的潛意識。在時局動蕩、生活無著落的情況下,他必須辛苦打工來維持一家人的生計。在這種艱難困苦的情況下,他還給自己定了一個近期目標,即利用業餘時間自學完中學課程。每當李嘉誠回憶少年時期學習知識的“小智慧”,總免不了露出得意的神色,他說:“先父去世時,我不到15歲。麵對殘酷的現實,我不得不去工作,忍痛中止學業。那時我太想讀書了,可家裏太窮,我隻能買舊書自學。我的小智慧是被環境逼出來的。我花一點點錢,就可買來‘新’的舊教材,學完了又賣給舊書店,再買別的舊教材。我既學到了知識,又省了錢。”用最便宜的價格買到自己最需要的知識,從這件事上可以看出,少年李嘉誠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商業思維。

學習知識的目的是解決實際問題。在學知識的過程中,李嘉誠養成了勤於思考的習慣,這對他以後的成功是大有幫助的。比如在做推銷員的時候,李嘉誠就意識到,推銷並不是單方麵的意願,需要尋找潛在的客戶,並且要懂得建立客戶群。對方有沒有買的意圖?需不需要你的產品?你如何尋找客戶,聯係客戶?你與客戶初次會麵該說什麼話,穿什麼衣服?客戶沒有合作意向,你如何激發他的意向?建立了購銷關係的客戶,你如何鞏固這種關係?等等,這些都是需要思考的問題。真正的推銷藝術,大學課堂裏學不到,任何書本裏也找不到。推銷的藝術,在於推銷本身,隻能在推銷之中去把握和領悟。李嘉誠生性靦腆、內向而不喜主動交談,但有了做推銷員的人生經曆,數十年後的今天,李嘉誠不知出入了多少高檔場合,在這些場合中,他一定談鋒犀利、滔滔不絕。假如沒有對知識的學習和積累,李嘉誠無論如何也不可能取得今天的成就。

無論從事什麼行業,都要比競爭對手要做好一點。就像奧運會賽跑一樣,隻要快1/10秒就會贏。

《李嘉誠為什麼能成功》(中國長安出版社,2008)。

語錄解讀

2004年6月28日李嘉誠在汕頭大學長江商學院題為《奉獻的藝術》的演講中,盛讚富蘭克林以自己的行動推動社會變遷。成功後的富蘭克林“幫助年輕人找到自己增值的方法”就是“Timeismoney,creditismoney(時間就是金錢,信譽就是金錢)”。李嘉誠說富蘭克林“將時間和誠信作為錢能生錢可量化的投資”。同樣,李嘉誠在總結成功的經驗的時候,也強調了時間的作用。“今天在競爭激烈的世界中,你付出多一點,便可贏得多一點。好像奧運會一樣,如果跑短跑,雖然是跑第一的那個贏了,但比第二、第三的隻勝出少許,隻要快一點,便是贏。”“無論從事什麼行業,都要比競爭對手要做好一點。就像奧運會賽跑一樣,隻要快1/10秒就會贏。”

早在1957年,李嘉誠在香港洞察先機,快人一步研製出了塑料花,填補了香港市場的空白。但他並沒有就此停步,也並沒有因為搶占市場的先機而提高價格。經過成本預算,李嘉誠知道,大批量生產的塑料花,成本並不高。如果將價格定得太高,其他廠再一擁而上,長江塑料廠的市場地位就難以穩定。隻有把價格定在大眾消費者可以接受的適中水平上,才會掀起消費熱潮。能夠盡快占領市場,比“居奇為貴”更符合商界的遊戲規則。

就在長江塑料廠生產的塑料花即將大規模上市的前兩天,意大利塑料花也進入了香港市場,由連卡佛集團公司經銷。連卡佛是老牌英資洋行,走的是高檔路線。在香港隻有少數富有家庭才消費得起。

而李嘉誠生產的塑料花因為價廉物美,深受普通百姓的喜愛。塑料花在投放市場後短短幾周內,香港大街小巷的花店中,幾乎全都擺滿了長江塑料廠生產的塑料花。李嘉誠的塑料花很快就掀起了香港消費的新浪潮,從此,長江塑料廠在香港商界漸漸有了名氣。

競爭既是搏命,更是鬥智鬥勇。

2008年10月8日《首席執行官》文章《李嘉誠人生14定律對其自身的影響》。

語錄解讀

李嘉誠說:“不必再有絲毫猶豫,競爭既是搏命,更是鬥智鬥勇。倘若連這點勇氣都沒有,談何在商場立足、超越置地!”

1976年秋,香港地鐵公司發出公告,將對香港客流量最大的中環站和金鍾站上蓋樓的興建權進行招標。此次招標吸引了眾多實力雄厚的大地產商、建築商、財團,其中就有置地公司、太古地產、霍英東集團等大牌企業,長江實業隻是一家在市區偏僻地段和荒涼的鄉村山地置地建房的中小企業,當時並不被看好。

李嘉誠在研究了競爭對手的優劣勢和地鐵公司的招標意圖後,得出結論:要想在此次招標會上中標,必須以現金支付為先決條件。在投標書上,李嘉誠提出將兩個地盤設計成一流商業綜合大廈的發展計劃。除此之外,李嘉誠還想出了兩點克敵製勝的招數:首先,滿足地鐵公司急需現金的需求,由長江實業公司提供現金作為地鐵營建的費用;其次,商廈建成後全部出售,利益由長江實業和地鐵公司分享,並打破對半開的傳統,地鐵公司占51%,長江實業占49%。

1977年1月14日,招標競投正式開始。4月4日,香港地鐵公司董事局主席唐信與長江實業集團董事長李嘉誠簽訂了地鐵中環上蓋發展物業協議。在當晚的新聞發布會上,唐信告訴記者:“若幹家公司均對與地鐵公司合作甚感興趣,因而競爭很激烈。所有建議均經詳細研究,結果卒為長實獲得,因其建議對本公司最具吸引力。”

李嘉誠之所以獲勝,在於他的利人利己策略。長實提供資金蓋樓,滿足了地鐵公司急需現金的需要,但在利益分享上卻隻占小頭。1978年,長實開發的地鐵上蓋物業海富中心和環球大廈銷售理想,地鐵公司主席唐信公開表示:“中環、金鍾地鐵車站上蓋地產發展,將為本公司二期、三期工程的車站上蓋合作,樹立樣板。”

通過此次合作,李嘉誠不但以弱勝強,一舉擊敗了置地等三十多家強勢的競爭對手,而且在商業界獲得了的聲譽,為日後取得銀行的信任、參與其他大型項目合作創造了良好的契機。

我個人和公司都是在競爭中成長起來的。

2002年12月19日汕頭大學長江商學院“與大師同行”係列演講《賺錢的藝術》。

語錄解讀

李嘉誠在演講中說:“當年,我事業剛起步的時候,除了個人赤手空拳,我沒有比其他競爭對手更優越的條件,一點也沒有,這包括資金、人脈、市場等。很多人常常有一個誤解,以為我們公司快速擴展和壟斷市場有關係,其實我個人和公司與一般小公司一樣,都是在不斷的競爭中成長的。當我整理公司發展資料時,最明顯的是我們參與不同行業的時候,市場內已有很強、具實力的競爭對手,擔當主導角色,究竟‘老二如何變第一?’或者更正確地說‘老三、老四、老五如何變第一、第二’?”

世紀90年代,房地產競爭日趨白熱化。房地產商們不僅在廣告宣傳、減價促銷方麵進行競爭,在銀行的按揭方式上也有打折優惠。李嘉誠的長實和李兆基的恒基公司也進行了激烈的交鋒。長實和恒基在新界、馬鞍山都有大型商局樓盤,長實的叫海柏花園,恒基的叫新港城,兩個樓盤僅隔一條馬路。1994年底,李嘉誠率先減價推出海柏花園,很快賣出800餘套,使新港城的看客銳減。1995年7月13日,新港城售價僅為4100港元/平方英尺,比二手價還便宜,恒基還推出九成按揭,住戶隻要交一成的房款就可以入住。李兆基同時還推出幸運抽獎,1/10的中獎率,獎品是十足的黃金。13日晚,當李嘉誠從媒體得知恒基的樓價後,馬上向各大媒體報出海柏花園的樓價,4040港元/平方英尺。李嘉誠本來沒有打算這麼快推出新樓,但如果讓恒基搶了先,會有一半買家被恒基搶去。16日,恒基的看客如潮,門庭若市,甚至有買家提前排隊,連夜排隊的人數達到180人。長實見勢不妙,立即改變策略。17日夜間,就在排隊等候新港城發售的隊伍旁拉起一條醒目的橫幅:“海柏花園每平方英尺僅售3275港元起!”這大概是房地產競爭最白熱化的一次,香港人稱之為“頂爛市”,這種公開競爭的方式確實很罕見。新港城樓市欠佳,李兆基有苦難言,但最終還是沉住氣,不再與李嘉誠“頂爛市”。

這次馬鞍山之戰,李嘉誠總算占得先機。在這場爭奪中,出現了互相拆台和頂爛市的局麵,這對兩位超級富豪來說,顯得有些喪失風度。李嘉誠在樓市上一路領先、獨領風騷的時代已經受到挑戰。在搶奪9號貨櫃碼頭的爭鬥中,李嘉誠敗給李兆基,此後在對美麗華的收購戰中,李兆基又半路殺出,使李嘉誠再遭失敗。如果這次樓市大戰中李嘉誠再次敗北,勢必會影響其形象和聲譽,甚至會影響廣大股民的信心,後果相當嚴重。所以,李嘉誠不惜一切代價,無論如何要打贏這一仗。

李嘉誠非常清楚,商場如戰場,要想在殘酷的商戰中立於不敗之地,需要積極主動地搶占先機。

如果在競爭中,你輸了,那麼你輸在時間;反之,你贏了,也贏在時間。

《30歲之前登上財富快車》(中國工人出版社,2008年2月)。

語錄解讀

李嘉誠慧眼獨具,他能發現別人沒有看到的商機,並先人一步,走在前麵。在競爭中搶占商機,給他帶來了巨額財富。1950年,他白手起家創辦工廠,短短6年時間掘得人生第一桶金,成為百萬富翁;1986年,首次登上香港年度財閥寶座;1988年,他被《財富》雜誌評選為世界華人首富;2004年《福布斯》公布的世界億萬富豪排行榜顯示,他排名第19位,淨資產124億美元。李嘉誠成為蜚聲世界的億萬富豪。

1957年,當李嘉誠的塑料廠生產的塑料花掀起了香港消費新潮時,香港很快就冒出幾十家塑料加工廠,隨後像雨後春筍般地遍地開花。而以長江塑料廠的實力,根本無法保證它在同行業中的龍頭地位。因此,對李嘉誠來說,最迫切的任務是擴大工廠的規模,添置設備,擴充實力。但長江廠作為一家私人企業,勢單力薄,很難在短期內迅速擴大規模。李嘉誠把目光聚焦到股份製企業上,他決定分兩步走。第一步,組建合夥性質的有限公司;第二步,發展到相當規模時,申請上市。錢能生錢,借別人的錢來發展自己,這是精明的商家會考慮的問題。

李嘉誠在香港市場成功搶灘以後,又把眼光瞄向了前景廣闊的歐美市場。當時,要進入歐美市場,一般都要經過香港當地的洋行代理。不願意讓人牽著鼻子走的李嘉誠,很快就決定甩開中間商,直接與歐美的客戶交易。他派出得力的營銷幹將遠赴歐美,直接從歐美批發商手中拿訂單。這樣,價格上雙方都能得到實惠,長江塑料廠無論是在技術上還是市場上都占據先手,成為商場競爭中的大贏家。

李嘉誠昔時如金,永遠走在時間前麵。早在茶樓當跑堂時,他就養成了把手表撥快15分鍾的習慣,至今仍然沒有改變。這實際上等於他總是比別人早15分鍾把握商機並采取行動。在機會稍縱即逝的現代社會,1分鍾甚至都會使財富有億萬計的起落,15分鍾的價值可想而知。

人生自有沉浮,每個人都應該學會忍受生活中屬於自己的一份悲傷。

《李嘉誠為什麼能成功》(中國長安出版社,2008)。

語錄解讀

李嘉誠從小遭受戰亂和貧窮,回顧自己的人生經曆,他說:“人生自有其沉浮,每個人都應該學會忍受生活中屬於自己的一份悲傷,隻有這樣,你才能體會到什麼叫做成功,什麼叫做真正的幸福。”

1928年7月19日,李嘉誠出生於廣東省潮州市的一個書香門第。李嘉誠的出生給全家帶來了無限的歡樂,父母親把他視為掌上明珠。當繈褓中的李嘉誠還依偎在母親懷裏吮吸著甘甜的乳汁時,父親就已經對李嘉誠寄予了深厚的期望,立誌將他培養成人,為李氏家族增光。李雲經望子成才心切,李嘉誠剛滿5歲,他就將兒子送到潮州北門觀海寺小學讀書。李嘉誠上學的那天,母親給他做了3道菜:豬肝炒芹菜、豆角炒大蔥和鯪魚。在潮州方言中,“肝”與“官”、“蔥”與“聰”、“芹”與“勤”諧音,另外,據說魚的眼睛特別亮,孩子吃了這3道菜,讀書就聰明、勤奮,長大後就能當官,出人頭地。孩子在吃完這3道菜後,被家長送進學校,在孔子靈位前供奉一盤“明糖”,教孩子焚香祭拜孔子,請求孔聖人收為弟子,將來有好的前途。李嘉誠在那時就暗下決心:一定不辜負父母的希望,從現在開始一定勤奮學習,將來出人頭地。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中國,後來潮州淪陷,執教多年的李雲經徹底失業,李嘉誠小學未畢業也就失學了。時事紛亂,生活無著,李雲經攜帶一家人四處躲避戰亂,李嘉誠的祖母因驚嚇、奔波而病逝。1940年冬,李雲經帶領一家曆經千辛萬苦,跋山涉水10日,終於來到當時被稱為“世外桃源”的香港。當時的香港雖然處於英國的“保護”之下,但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全麵爆發,也未能長保和平,很快,日軍的鐵蹄也踏上了香港,香港的前景一片黯淡。香港百業蕭條,李雲經掙的薪水越來越少,為了養家糊口,他隻好拚命工作。由於過度勞累,再加上貧困、憂憤,李雲經在家庭最困難的時候患上嚴重的肺病,一病不起。臨終時,他沒有交代什麼遺言,反而問李嘉誠有什麼願望。李嘉誠當即承諾:“日後一定會讓家人有好日子過。”

苦難是一筆財富,苦難催人奮進,逆境往往能激發人的潛力,使人以十倍甚至百倍的心力投入工作,並創造出驚人的業績。李嘉誠在回憶童年時光時說:“小時候,我的家境雖不富裕,但生活基本上是安定的。我的先父、伯父、叔叔的受教育程度很高,都是受人尊敬的讀書人。抗日戰爭爆發後,我隨先父來到香港,舉目看到世態炎涼、人情冷暖,就感到這個世界原來是這樣的。因此,在我的心裏產生了很多感想,就這樣,童年時五彩繽紛的夢想和天真都完全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