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時留意身邊有無生意可做,才會抓住機遇。
香港電台電視部1998年拍攝《傑出華人係列——李嘉誠》。
語錄解讀
李嘉誠說:“隨時留意身邊有無生意可做,才會抓住機遇。著手越快越好。遇到不尋常的事發生時立即想到賺錢,這是生意人應該具備的素質。”
李嘉誠認為,能否抓住時機和企業發展的步伐有重大關聯。要想抓住時機,就要先掌握準確資料和最新資訊。能否抓住時機,要看你平常的步伐是否可以在適當的時候發力,走在競爭對手之前。抓住時機的重要因素有四:第一,知己知彼。做任何決定之前,要先清楚自身的條件,然後才知道自己有什麼選擇。要知道自身的優點和缺點,更要看對手的長處。要掌握準確、充足的資料,並作出正確的決定。第二,磨礪眼光。知識最大的作用是可以磨礪眼光,增強判斷力,有人喜歡憑直覺行事,但直覺並不是可靠的指南針。要有國際視野,掌握和判斷最快、最準的資訊。第三,設定坐標。以和黃為例,集團業務遍布41個國家和地區,公司的架構及企業文化必須兼顧全球來自不同地方同事的期望與顧慮。同時,要考慮建立一套靈活的架構,發揮企業精神,確保今日的擴展不會變成明天的包袱。第四,毅力,堅持。市場逆轉情況由太多因素引發,成功沒有絕對方程式,但失敗都有定律:減少一切失敗的因素就是成功的基礎。
很多人抱怨環境不好,實際上是沒有靜下心來認真去找機會。
2006年4月8日,內地30位頂尖企業家拜訪李嘉誠。
語錄解讀
2006年4月8日,內地30位頂尖企業家集體拜訪李嘉誠,午餐時,彙源集團總經理朱新禮問道:“國外的經濟環境與中國有什麼區別?”李嘉誠回答說,“很多人抱怨環境不好,實際上是沒有靜下心來認真去找機會。中國有太多的機會,到處是金礦。中國企業家應該好好抓住這些機會。”
李嘉誠從創業開始,總是在認真尋找機會、發掘機會,把他所經營的每一項業務做到最好。從創業開始,他已經勇敢地跨越了一個又一個行業,由製造業到地產業,再到港口業、電信業,之後又進入零售業,盡管他在每一個行業都屬於後來者,但他不斷地超越前人和自己,最終成為每一個行業中數一數二的人物。
李嘉誠自大舉進軍內地的地產界之後,他的商業觸角逐步遍及內地的各行各業。1981年,李嘉誠名下的和記黃埔將屈臣氏收購。李嘉誠看好內地零售業的發展,並開始大力擴充這塊業務。從1989年4月在北京開設第一家分店以來,屈臣氏的個人護理已經在廣州、上海、北京和深圳等核心城市擁有較大的影響力,並準備向二線城市拓展。其目標是到2010年內地的門店數量達1000家。
事實上,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屈臣氏已經成為亞洲最大的美容及保健品零售商。但李嘉誠並不滿足屈臣氏集團已經取得的成績,他的目標是,要把屈臣氏培養成全球零售業的領袖。在零售行業經驗並不豐富的李嘉誠,通過對行業特點的深入思考,帶動員工拓展思路,開創了與眾不同的經營方式。
其一,鎖定目標客戶群。精確的目標消費群定位及成功的品牌經營結構,是屈臣氏成功的不二法門。屈臣氏在中國發展的最初幾年,發展並不如意,經過多年的敏銳觀察和對市場動向的分析,李嘉誠發現,在同質化競爭日益激烈的零售行業,鎖定目標客戶群是至關重要的。
其二,展開強大的資本商業收購計劃,推行連鎖經營,擴大重點發展區域的門店規模及企業規模。進入21世紀以來,屈臣氏在世界各地展開了多次並購行動。2000年,李嘉誠首次出擊,收購了英國Savers連鎖店,將業務範圍擴大到歐洲地區。2002年,屈臣氏集團出資收購荷蘭Kruidvat集團,2003年收購了菲律賓某知名藥品零售企業,擴張了在東南亞的業務。2004年,屈臣氏收購了拉脫維亞Rota公司旗下大型零售連鎖企業——DROGAS公司。2006年,李嘉誠收購了烏克蘭保健及美容產品連鎖店DS的65%的股權。這些收購僅是李嘉誠全球收購計劃的一部分,李嘉誠通過資本的並購力量,迅速在亞歐全麵發展,擴充了企業的規模。
創業過程,實際上就是恒心和毅力堅持不懈的發展過程。
2007年3月23日《IT時代周刊》。
語錄解讀
李嘉誠對請教創業經驗的人這樣說:“成功實際上是相對的。創業過程,實際上就是恒心和毅力堅持不懈的發展過程,這其中並沒有什麼秘密,但要真正做到中國古老格言所說的‘勤’和‘儉’也不太容易。而且,從創業之初,還要不斷地學習,把握時間。否則,成功永遠不會降臨。”
李嘉誠出身於書香門第家庭,他的祖上並沒有出過高官富商。
從李氏家族中,找不出絲毫經商斂財的基因,李嘉誠最終成為一代商界精英,其成功,固然離不開父母的殷切期望,但更多的得益於他個人的後天勤奮。
李嘉誠的祖上都是學識淵博的知識分子。曾祖父李鵬萬,是清朝甄選的文官八貢之一。李氏家族是當地深得四鄉村人尊敬的望族。祖父李曉帆是清末秀才,未仕進,閑居村野。
李嘉誠的父親李雲經最先走的是治學執教之路,執教數年後,棄教從商,遠渡重洋,在爪哇國三寶壟一家潮商開辦的裕合公司做店員。不久因時局動蕩,打道回府,在潮安城恒安銀莊任司庫與出納,因時局動亂,銀莊倒閉,李雲經重返教壇。1935年春,被聘為庵埠鴻安小學校長。1937年,轉聘為庵埠郭壟小學校長。
潮州人在海外經商建業致富的故事廣為流傳。盡管李雲經對經商早耳濡目染,也多次嚐試棄教經商,但他頭腦中太多的傳統道德,重義輕利,安貧樂道,他更熱衷的是教育事業。他可以說是眾多潮州人中的經商失敗者之一。
如果不是時局動蕩,李嘉誠極有可能繼承父業,在家鄉做一名教師。但家境的貧困和香港濃鬱的商業氣氛改變了李嘉誠的整個人生軌跡。他依靠個人的勤奮努力,在完全沒有任何家族背景的情況下,白手起家,在香港苦苦打拚數十年,最終成為蜚聲世界的巨富。
士人第一要有誌,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恒。
1999年11月10日汕頭大學校友會成立典禮上的致辭。
語錄解讀
在致辭中,李嘉誠借用曾國藩的話鼓勵汕大(汕頭大學)學子:“士人第一要有誌,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恒,有誌則斷不甘為下流,有識則知學問無盡,不敢以一得自足,有恒則斷無不成之事。”
成大事者首先要立誌,要有見識,立意高遠,同時還要有恒心。這一點對於從少年時期就到香港打拚的李嘉誠來說,感悟最深。
1940年初,11歲的李嘉誠隨家人逃難到香港。李嘉誠的父親李雲經立即意識到,在香港要想有一番成就,首先要能夠適應環境,要具備一定的交際能力。也就是說,首先要過語言關。香港的大眾語言是廣州話,廣州話屬於粵方言,而李嘉誠說的潮州話屬於閩南方言,彼此互不相通。另外,由於香港是英國殖民地,受英國人統治多年,其官方語言是英語,這是在香港生存必須要掌握的重要語言工具,尤其是在上流社會。李雲經要求李嘉誠學習這兩種語言,首先是為了立足於香港社會;其次可以直接與國際交流。
李嘉誠遵從父親的教導,勤學苦練。他拜表妹、表弟為師,跟著他們學習廣州話。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他就會說一口流利的標準廣州話了。李嘉誠學英語幾乎達到走火入魔的程度。剛開始他坐在教室裏什麼也聽不懂,他暗下決心,一定要把英語學好。於是,每天在上學放學的路上,他邊走邊背單詞;夜深人靜時,他怕影響大家睡覺,就獨自跑到戶外的路燈下練習口語;每天天剛蒙蒙亮,他就一骨碌爬起來,大聲朗讀會話;甚至連上廁所的時間也在抱著英語書看。後來他輟學到茶樓當跑堂、到鍾表公司當學徒,都在抽空學習英語。工夫不負有心人,經過兩年的刻苦學習,李嘉誠終於熟練地掌握了英語。
英語給李嘉誠帶來了無法估量的巨大財富。在長江塑料廠創業的過程中,李嘉誠就憑一口流利的英語與外商直接接洽,為長江塑料廠的起步贏得了寶貴的訂單。至於後來在生意的發展過程中不斷開拓的新業務以及大規模的跨國經營,更是離不開對英語的熟練掌握。
我一心要建立的不僅是讓中國人感到驕傲的企業,更是讓外國人看得起的企業。
2000年4月22日《人民日報》(海外版)文章《李嘉誠實話實說》。
語錄解讀
2000年4月22日,《人民日報》(海外版)轉載了《亞洲周刊》對李嘉誠的獨家專訪。在專訪中,記者請李嘉誠向全球華人總結自己的生活經驗,李嘉誠說:“華人在世界各地的發展要融合當地社會、發展得好,就應該對社會有所貢獻,對推動當地社會有益的事要不遺餘力地去做。我一心要建立的不僅是讓中國人感到驕傲的企業,更是讓外國人看得起的企業。”
1993年李嘉誠在第二屆華商大會上留下箴言:“在業務上進取創新。”在這種不斷創新的理念下,以地產起家的長江實業集團,與時俱進,不斷投資電子商務等新興行業,將科技、管理新元素注入傳統企業及傳統產業中,並以國際化、多元化和信息科技產業化發展的趨勢不斷開拓新市場。
在看到證券交易巨大的市場潛力後,李嘉誠開始邁出了進軍證券交易投資業務的步伐。李嘉誠旗下的和記黃埔於2000年宣布與美國Donaldso Lufkin&Jenrett(DLJ)旗下從事網上證券投資業務的DLJdirect,合組各占五成的合營公司,發展亞洲區的網上投資服務。DLJdirect為合營公司提供財務服務、技術及運作上的專業知識,而和黃則提供品牌、客戶網、環球數據中心、電話營業服務中心、WAP電信設施以及互聯網平台。DLJdirect是在網上交易所上市的最成功的網上經紀公司。新合營公司首期的投資額為2000萬美元,隨後在香港推出網上證券交易投資服務,提供港股及美股買賣。隨後,合營公司還把服務範圍擴展到中國內地、中國台灣、泰國、新加坡、菲律賓及馬來西亞等國家和地區。法國興業銀行一位分析員說,和黃與DLJdirect的合作相對來說屬於較小規模,但勝在和黃能以最少的投資額,投資一個潛力相當大的市場。
一個人假如能認真、堅決地去做事,很多看來不可能的事,其實是可能做到的。
2007年7月22日,中央電視台《名人麵對麵》節目訪談。
語錄解讀
李嘉誠的成功是與挑戰困境和戰勝困難分不開的。很多在常人看來辦不成,做不到的事,李嘉誠卻往往能夠做到。他說:“一個人假如能認真、堅決地去做事,很多看來不可能的事,其實是可能做到的。”
在衛星電視出現之前,香港已有兩家電視台,即“無線台”和“亞視台”。隨著西方有線電視的發展,港府計劃建立第二電信網絡,提供有線電視和其他非專利電信,如移動電話、無線尋呼等服務,並於1988年正式予以批準。李嘉誠十分看好有線電視的廣闊前景,於是捷足先登,迅速與英國大東電報局、香港中信公司等集團組成新財團,準備一舉拿下第二電信網經營權。與此同時,和黃、中信、大東合組的亞洲衛星公司成立,宣布投資發射、操作經營第一枚專為亞洲提供電信服務的人造衛星。
1989年初,港府初步選定經營第二電信網的候選人。實力強大的和黃、包玉剛的九龍倉和郭得勝的新鴻基地產合組的新財團同時入選。不幸的是,和黃集團始終在是否在港重點投資的問題上產生疑問,結果,港府轉手把牌照給了九龍倉有限傳播公司。李嘉誠的如意設想遭到沉重打擊後,並沒有退出角逐,而是認真分析現狀,繞路上山。按照亞洲衛星公司與中國航天部的原有協議,“亞洲衛星一號”人造衛星,於1990年4月7日成功發射上天。亞洲衛星一號共24個轉發器,原先計劃用途是以電話服務為主,李嘉誠大膽創新,把未盡其用的衛星改用在剛剛起步的電視計劃上。李氏家族與和記黃埔各占一半股份,成立了衛星廣播有限公司,開創了衛星電視的新領域。
1990年12月,衛星電視正式獲得營業執照,但有兩個苛刻條件:一是不可播放粵語節目,二是不得向用戶收取費用。李嘉誠非常清楚,第一個條件是無線、亞視、有線3家電視台向港府施加壓力的結果,是要置衛視於死地的狠招。因為衛視的主要市場在香港,香港人中,許多人聽不懂普通話,不許播粵語節目,等於喪失了香港市場。李嘉誠委托一家獨立的公關公司,搞了一次民意測驗,結果顯示,幾乎百分之百的衛星電視用戶都讚成播放粵語節目。李氏父子將結果回饋給港府,希望能夠修改條例。
1992年7月2日,香港政府頒布了新的電視廣播條例,宣布衛視從1993年10月底起,可以開播粵語節目。此外,衛視不可獨立經營收費電視,但可通過收費電視(即九龍倉有線電視)的頻道,經營收費的電視節目。1991年,香港衛星電視公司成立,李嘉誠任主席,馬世民、李澤楷任副主席,總投資為4億港元。李嘉誠麵對挫折並不氣餒,而是另辟蹊徑獨創新路,不但在衛星電視領域占據了重要地位,而且達到了“用他人的錢賺錢”的目的。
人們讚譽我是超人,其實我並非天生就是優秀的經營者。
《李嘉誠為什麼能成功》(中國長安出版社,2008)。
語錄解讀
李嘉誠說:“人們讚譽我是超人,其實我並非天生就是優秀的經營者,到現在我隻敢說經營得還可以。我是經曆過很多挫折和磨難,才悟出一些經營的要訣的。”
李嘉誠於1950年夏天創辦的長江塑料廠,最初專門生產塑料玩具和簡單日用品。在創業的最初一段時期,李嘉誠憑著自己的商業頭腦,以“待人以誠,執事以信”的商業準則,發了幾筆小財。幾次小小的成功,使年輕且經驗不足的李嘉誠忽略了商戰中變幻莫測的特點,他變得過於自信,開始急切地擴大資金不足、設備簡陋的塑料企業。過快地擴張,承接訂單過多,加之簡陋的設備和人手不足,極大影響了塑料產品的質量,迫在眉睫的交貨期,使李嘉誠無暇顧及愈來愈嚴重的次品現象。於是,倉庫開始堆滿了因質量問題和交貨的延誤而退回來的產品,塑料原料商開始上門催繳原料費,客戶也紛紛上門尋找一切借口要求索賠。
1950~1955年的這段沉浮歲月,直到今日,李嘉誠每每回想起來都感到心有餘悸。這是他創業史上最悲壯的一頁,它幾乎將李嘉誠置於瀕臨破產的境地。身處逆境中的李嘉誠在經過一連串痛定思痛的磨難後,開始冷靜分析國際經濟形勢變化,分析市場走向。
在種類繁多的塑料產品中,李嘉誠所生產的塑料玩具在國際市場上已經趨於飽和狀態,似乎已經沒有足夠的生存能力。那意味著他必須重新選擇一種能救活企業、在國際市場中具有競爭力的產品,從而實現塑料廠的“轉軌”。價廉物美的塑料花在當時的香港還是一個“冷門”。經過對多種塑料花品種的研究和開發以及各方麵的促銷和廣告活動,塑料花開始引人注目起來,為香港市民普遍接受。“長江塑料廠”的名字也開始為人們所熟悉。重新開出一條道路的李嘉誠,在渡過危機之後,便漸漸地走上了穩定發展的道路。
一個真正做大事、有遠見的人,是看世界的潮流,估計自己未來發展的方向。
2007年7月22日,中央電視台《名人麵對麵》節目訪談。
語錄解讀
李嘉誠說:“一個真正做大事、有遠見的人,是看世界的潮流,估計自己未來發展的方向。事在人為,不能有誌無才,你可以誇口說你的誌向是摘下天上的月亮,但你知道怎麼摘下嗎?所以我說事在人為,靠自己,靠意念,還要有新的知識及經驗積累才能達到目的。”
李嘉誠在最初經營塑料廠的時候,在一個偶然的機會,在美國一個著名的塑料工業雜誌上了解到了世界市場和新產品技術。20世紀50年代的香港,普遍采用的塑料模機多是注射式,即將塑料溶液注入模內。但該雜誌介紹說,可以在模內未成形的膠管中注入壓縮空氣,製成膠瓶或玩具。但這種機器的價格很貴,當時香港還沒有一家企業引進這種機器,軟膠瓶也沒有。李嘉誠決定自行研究這種機器,在試製過程中,他連續36個小時不睡。他先利用工廠的機器製出了一條軟而熱的膠管,然後便想著造模,購買空氣壓縮機。他忽然看見身旁的可樂玻璃瓶,他把可樂瓶頸弄斷,將膠管放進可樂瓶裏,然後在機器的壓縮空氣口插入喝可樂用的吸管並注入壓縮空氣,口含吸管一吹,不用3秒,膠管沿著透明的可樂瓶身膨脹,製成品便出現了。自製的機器雖然簡陋,但成本便宜,隻需要雜誌介紹的那種機器十分之一的價錢,便成功製造出一模一樣的產品。
李嘉誠說:“這件事的啟示是事在人為。這部機器製造出來的塑料產品為工廠賺了不少錢,同時生產塑料花的情況也是非常理想的,應該說這一年較往年的資產增加至少10倍,但這也是因為你了解外麵的世界,知道你自己的長處和短處。”
天下事成敗都在自己
2007年7月22日,中央電視台《名人麵對麵》節目訪談。
語錄解讀
李嘉誠在總結成功的經驗時說:“天下事成敗都在自己,勤奮者自然有較大成功的把握,懶惰者必然會麵臨種種失敗。”
李嘉誠把“勤奮”二字作為經營管理事業的基礎。他認為任何事業都需要踏踏實實地去做,懶惰隻會使人一事無成。他說:“在工作方麵,我認為勤奮是一個人成功的要素,所謂‘一分耕耘,一分收獲’,一個人所獲得的報酬和成果,與他所付出的努力有極大的關係。”
創業之初,李嘉誠非常清楚,最值得信賴的是自己的勤奮。長江塑料廠第一批工人,大多是從鄉下來的農民,沒有什麼技術和經驗,唯一的塑料師傅就是自己,當時,從機器安裝、調試,到生產出產品,都需要李嘉誠手把手帶領工人一起完成。李嘉誠身為老板,很多事情都是他一手操持。李嘉誠事必躬親,節省了很多不必要的開支,同時他對工廠生產經營的每一個環節都了如指掌,管理時心中有數。他經常住在工廠,腦子裏想的全是怎樣把事情做好,幾乎把自己“埋”進了工廠。身為老板的他這麼勤奮,同時也給全廠員工樹立了一個榜樣。第一批產品順利銷出後,大量訂單紛至遝來。為了適應生產規模的擴大,李嘉誠招聘了會計、出納、推銷員、采購員、保管員等,開始實行層級管理。同時也增加了工人,工廠實行三班倒的工作製,全廠開足馬力,晝夜不停地出貨。
李嘉誠清醒地認識到自己與企業的長處和短處,認識到勤奮做事的重要性。他深知要贏得財富,必須以“勤奮”二字來錘煉自己。這種腳踏實地、勤於實幹的精神,是實現財富人生的必備精神。1988年第4期香港《星島經濟縱橫》這樣評價李嘉誠:“李嘉誠發跡的經過,其實是一個典型的青年奮鬥成功的勵誌故事。一個年輕的小夥子,赤手空拳,憑著一股幹勁勤奮好學,吃苦耐勞,創立出自己的事業王國。他常言:追求理想是驅使人不斷努力的最主要因素。”
擁有專長、技能、學曆、人際網絡或經驗隻是基本功,更重要的是確立你與眾不同的特質和看世界的角度。
2007年汕頭大學學生畢業典禮致辭。
語錄解讀
在致辭中,李嘉誠告誡即將走上社會的汕大學子,要通過自身的努力,使自己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他說,“要做一個比成功更成功的人,擁有專長、技能、學曆、人際網絡或經驗隻是基本功,更重要的是確立你與眾不同的特質和看世界的角度。”李嘉誠鼓勵汕大學子要做一個“能夠肩負理想,承擔抱負、以愛心為原則、熱誠投入,活出價值的人”,而不是隻滿足於終生追求財富和擁有權力。
2005年1月20日,法國總統希拉克在巴黎愛麗舍宮授予李嘉誠法國榮譽軍團司令勳章,在致辭中,希拉克總統給予了李嘉誠高度評價,稱讚李嘉誠“作為一個企業的領袖,具備了過人的特質。”希拉克總統認為李嘉誠從商業上來說,首先建立了一個真正的工商王國,業務十分廣泛,包括碼頭、電信、地產、能源與零售業務,被稱為“千禧企業家”。其次,李嘉誠的投資業務遍布全世界,同時也有意在法國投資。最讓希拉克充分肯定的是李嘉誠在慈善事業上的投資,希拉克高度讚揚這是“人道精神和慷慨無私奉獻的最佳例子”。
2008年6月26日,在汕頭大學學生畢業典禮上,李嘉誠要求即將走出大學校門的大學生,要時常思考和反省,並懷著奉獻和關懷的心態處事。要真正懂得運用所學到的知識為國家、民族及世界上的所有人服務,以不斷攀登人生高峰。
敬業的人一定樂業,樂業的人必然成功。
2008年10月8日《首席執行官》文章《李嘉誠人生14定律對其自身的影響》。
語錄解讀
李嘉誠說:“敬業使一個人工作愉快,有活力。它使人樂於工作,盡力把工作做好,從而獲得成功和喜悅。敬業的人一定樂業,樂業的人必然成功。”
李嘉誠的成功,印證了卡耐基的一句名言:一個人成功的因素固然很多,而居於這些因素之首的就是熱忱。熱忱是一種對事物內心的信念,外在表現是為達到某種目的所有的行為。失敗距離成功往往隻有一步之遙,中間的差距就是是否具有在熱忱驅動下的頑強毅力。如果對某一事物達到癡迷的程度,就會想辦法、有目標、有方向的前進,即使麵對再大的困難,也不會放棄。
李嘉誠就是靠勤奮的工作和對工作的熱忱,為自己的輝煌事業奠定基礎的。他在最初當推銷員的時候,由於他推銷的對象都是賣日用雜貨的店鋪,推銷員多,而店鋪有限,競爭非常激烈,收效甚微,很難生存。必須另想辦法,才能有出路。他在作了一番調查研究之後,決定邁過經銷商,直接向用戶銷售產品。用直銷的方式做推銷在當時並不多見。采取直銷的方式銷售,減少了中間的經銷環節,價格自然可以偏低一些,直銷是送貨上門,方便了客戶。
就拿賣鐵桶來說,經過分析,李嘉誠發現酒樓是購買鐵桶的大戶。於是他便集中精力向酒樓旅店推銷。這樣,一旦聯係上一家酒店或者旅館,一次就能推銷出一百多隻鐵桶,這在推銷員中當然是驚人的業績。
鐵桶經久耐用,成交一次,要隔很長的時間才能再次購買。李嘉誠又把銷售的對象集中在家庭散戶上。經過仔細的研究,他發現,高級住宅區的住戶大多使用鋁銅,而很少有人購買鐵桶。於是他把銷售目標鎖定在中下層居民區。如果選擇上門推銷,勢必事倍功半。通過觀察,他又發現,很多老太太喜歡在住房附近擇菜聊天,李嘉誠認為,在老太太中,如果賣掉一隻,就等於賣掉一批,於是他靈機一動,把老太太發展為自己的義務推銷員。這樣,他的銷售業績一路飆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