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玠雖然最終免除了牢獄之災,但他也從此失去了曹操的信任,他被免去了一切官職,最後在孤寂中死去。由於毛玠一向廉潔,連死後的棺材都是曹操賞賜的。
不管毛玠最終的結局如何淒慘,他在曹操創業初期提出的“奉天子以令不臣”的建議還是深得曹操賞識的。但漢獻帝遠在長安被李傕等人挾持,也不知道自己是何許人也,什麼來頭,曹操還不能把他立即接到身邊。雖然目前還沒辦法親自迎接皇帝,但主動拜訪他,混個臉熟還是可以的。於是,初平三年年底,曹操派從事王必到長安去看望和慰問漢獻帝,但半道上卻被河內太守張楊給攔住了。眼看自己的一片苦心將化為泡影,危急關頭,“活雷鋒”出現了,這個人就是董昭。
董昭(156—236),字公仁,濟陰定陶(今山東定陶)人。在《三國演義》裏,他出場的機會不多,也就是一個跑龍套的人物。估計是羅貫中老先生看到這個董昭特別高壽,就特意為他安排了一個養生專家的角色。說是有一年洛陽鬧災荒,其他人都餓得麵黃肌瘦的,隻有這個董先生紅光滿麵、精神煥發,於是,曹操向他虛心請教養生問題。董昭的回答是:粗茶淡飯30年。當然,演義之詞僅供參考,但曆史上的董昭也的確高壽,活到了81歲。雖然現代人能活到80歲不是件太難的事,但董昭在那個時代真可謂是地地道道的老壽星。要知道,根據資料顯示,東漢漢末,由於戰亂、災害、瘟疫的頻繁發生,人們的平均壽命隻有22歲,董昭能活那麼大一把年紀,實在是個奇跡。
漢末三國時代是中國曆史上最混亂、最黑暗的時期之一,要想躲過七災八難,並活那麼大的年紀,隻靠養生和運氣是遠遠不夠的,還得會混。有人說混是一種生活,要我說混是一門技術。混得好的,三年兩年就能出頭;混不好的,十年八載可能還在原地踏步。所謂會混,具體說就是選擇一個好老板。選好了,享受榮華富貴;選不好,跟著一起倒黴。
選老板最需要眼力,而董昭的眼力絕對是一流的。在跟曹操之前,他曾經跟過兩個老板:袁紹和張楊,但沒幹多久,他就發現這兩人都不是可跟之人,就跳槽了。
當然,董昭除了會混,還是有些真本事的。他早年追隨袁紹時,就表現出過人的才幹。當初袁紹和公孫瓚在界橋開戰的時候,袁紹處於下風,許多人都不看好袁紹,連袁紹的很多手下都是如此。更有甚者,巨鹿太守李邵竟然打算帶領轄區群眾投靠公孫瓚。袁紹當然不能容忍這種事情的發生,所以得到消息後,立即派遣董昭征討巨鹿。
臨行前,袁紹開門見山地問董昭:“情況那麼糟,你怎麼搞定這些人?”董昭說:“先講道理拉攏,不服就打。至於具體計謀嘛,現在還不好說,隨機應變吧。”
董昭率兵到達巨鹿後,了解到孫伉等八十多人是這起事件的主謀,便用袁紹的名義發布一則通告,將孫伉等人擒殺。帶頭的死了,其他人自然也就不鬧了,局麵很快就被控製住了。袁紹得知此事後,不但沒怪罪董昭矯詔,反而狠狠地表揚了他一番。
不久,魏郡太守栗攀被士兵殺害,袁紹又讓董昭去任魏郡太守。當時魏郡也是亂成一鍋粥了,叛亂的士兵有上萬名,看到新領導來了,他們也不害怕,居然派使者前去討價還價。一群唯利是圖的家夥能有什麼前途?董昭表麵上答應和平共處、互惠互利,暗中卻使用離間計讓其內部生亂。等他們自己人打得差不多了,再抓住時機用武力解決,這樣做成效十分顯著,兩天內三傳捷報。
董昭的表現實在很給力,但袁紹的回報卻很不給力,董昭不但沒有順理成章地得到升遷,反而差點兒蹲了大牢。原來,董昭有個弟弟叫董訪,在張邈手下做事。前麵我說過,酸棗會盟後,張邈因為指責盟主袁紹驕傲自大,就和袁紹一直不對勁兒。袁紹是個疑神疑鬼、小肚雞腸的人,他聽信讒言,打算把董昭抓進監獄做深刻反省。
董昭提前得知這一消息,知道袁紹這裏是不能待了。他靈機一動,借口去晉見漢獻帝,脫離了袁紹控製。董昭路過河內郡時,太守張楊看出董昭是個人才,立即盛情挽留,推薦他當了騎都尉。
這次,張楊截了曹操的使者。董昭知道後,就勸張楊:“你別幹傻事,雖說曹操現在實力不咋地,但這個人能文能武,的確有兩下子,咱們不但不能得罪他,還應該想方設法和他拉關係、套近乎,眼前就有一個現成的機會。現在曹操不是想和朝廷加強聯絡嗎,我們就幫他一把,從中穿針引線,那可是功德無量的一件好事啊。”張楊覺得他言之有理,就對曹操的使者立即放行。張楊會來事,曹操也不傻,立即贈送了一大堆禮品作為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