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拿下兗州後不久,朝廷就發來“賀電”,正式任命他為兗州牧。雖然他已經當了相當長的兗州牧,但那是經過基層民主選舉的,嚴格說是不作數的,現在終於獲得了朝廷的認可,曹操的腰杆子一下子硬起來了。當然,此時的漢獻帝還在李傕等人的控製之下,曹操的兗州牧與其說是漢獻帝給的,不如說是李傕等人給的。但不管誰給的,隻要有皇帝的公章就行。這就像婚姻一樣,有沒有那張結婚證,效果是大不一樣的。
奪回兗州後,曹操並不急於進攻劉備,盡管他的三大仇敵(呂布、劉備、陳宮)都在徐州。現在,對他來說,最要緊的事是把漢獻帝抓在手中。曹操有這種想法已經好多年了。有人不解:“皇帝已經是人質了,差不多就是廢柴了,這麼做有意思嗎?”
有。因為曹操已經看到了皇帝身上的潛在價值。皇帝本人雖然沒用,但皇帝這塊金字招牌還是很有價值的,至少可以迷惑不少人。因此,和皇帝搞好關係很重要,誰迎接了皇帝,誰就在道義上站穩了腳跟;誰迎接了皇帝,誰就可以控製皇帝,而誰控製了皇帝,誰就可以理直氣壯地對其他諸侯發號施令,所謂“挾天子以令諸侯”就是這個道理。因此,控製皇帝很重要。
但皇帝目前在李傕等人手裏,要想把皇帝接到自己身邊,就必須先和李傕等人搞好關係。所以,董卓專權時,曹操帶頭起兵反抗,但到李傕等人專權時,他卻沒有任何不滿地表示,反而主動派人去長安和李傕等人套近乎,爭取給對方留個好印象。當然,他對李傕這些西涼土匪是相當痛恨的,但當時還不能和他們翻臉。既然不能翻臉,那就隻有給笑臉了。
當時,除了曹操,還有許多人也想將漢獻帝弄到自己的地盤上,比如之前的陶謙、孔融。但他們要麼光說不練,要麼能力有限,最終,頭腦簡單的孔融、陶謙失敗了,隻有頭腦複雜的曹操成功了。
其實,曹操之所以能有如此舉動,還得感謝一個人——毛玠。換句話說,毛玠是曹操迎接漢獻帝的始作俑者。
毛玠(—216),字孝先,陳留平丘(今河南封丘)人。在《三國演義》中,毛玠被設定為一名武將,而且比較窩囊。赤壁之戰時,在蔡瑁、張允死後,曹操選拔毛玠、於禁擔任水軍都督。曹操在赤壁之戰中大敗,毛玠也光榮地成為敗軍之將。然而,真正的毛玠可不是赳赳武夫,而是一名文官,專管人事,從不曾領兵。
毛玠年輕時曾在縣裏當過小官,後來打算到荊州躲避戰亂,但聽說荊州牧劉表比較昏聵,於是中途改道魯陽。曹操到兗州後,便把毛玠收入帳下。
初平三年,毛玠向曹操提了兩條合理化建議,這兩條建議歸納起來就是: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畜軍資。毛玠雖然長期從事人事工作,成績斐然,但讓他名流千史的卻是這兩句話。前麵一句也就是:通過尊奉天子來號令那些不服從朝廷的臣子。當然,這是比較文明的說法,還是諸葛亮比較實在,他一語道破天機:什麼奉天子以令不臣,不就是挾天子以令諸侯嘛。雖然如此,這句響亮的口號吼出來還是能搶占道德高地,也很能麻痹一些人的。毛玠的第二句話很好理解,就是多開荒、多種地,努力生產,儲備軍用物資(糧食),搞好後勤工作。許多人說這差不多就是曹魏版的隆中對了。事實證明,正是因為曹操采納了這兩條建議,才讓他走上了穩步發展的道路,並最終獲得成功的。
曹操一直堅持唯才是舉的用人策略,看到毛玠有如此見識,不僅欣然接納了他的建議,還立即提拔他當了幕府功曹,也就是類似於現在的領導秘書。後來,曹操當司空、丞相後,毛玠也跟著更上一層樓,當上了東曹掾,與崔琰一起主抓選舉。所謂的選舉,也就是察舉,為國家挑選人才。可別小看東曹掾這個職位,相當於組織部部長,官員幹得好壞、是上是下,全部由他說了算,你說牛不牛。
曆朝曆代,管人事升遷的工作都是美差中的美差,肥缺中的肥缺,是最吃香的。在這裏工作,想發家致富那簡直是不費吹灰之力。但毛玠本人極其廉潔,且不講情麵。他選人的標準大體和他自己差不多,必須要清廉、正直,哪怕你名氣再大、本事再高,如果品行不端、聲名狼藉,想混進公務員隊伍,那也是不可能的,說白了,他的選官標準就是用人唯賢。
比如有一次,五官中郎將曹丕親自拜訪毛玠,想推薦自己的一個親屬進入政府部門工作。按說,像曹丕這位極有可能成為自己未來主子的重要人物,平時是請都請不來的,人家要安排一個人根本不需自己出麵,隻需要打個招呼就行,現在人家能不辭辛勞地趕來親自說情,是給你毛玠麵子,你得領情啊。再說,也可趁此機會跟他拉拉關係、套套近乎,為自己的前程鋪路啊。但這個毛玠卻像不食人間煙火似的,硬是把曹丕頂了回去。
毛玠連曹丕都敢得罪,更不要說其他人了,所以,行賄、請客送禮之類的旁門左道更是想都不要想,人家根本不吃那一套。
由於組織部有毛玠這樣的人把關,社會風氣大為好轉,即使是曹操寵信的功臣、皇親國戚也收斂了很多,奢侈品也不敢用了,貴重衣服也不敢穿了,超標豪華車也不敢坐了(雖貴寵之臣,輿服不敢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