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曹操而言,194年絕對是最凶險的一年。他剛剛在徐州殺得性起,後院卻起火了,而且這次的火燃得挺旺,差點讓他徹底完蛋。而且,讓他做夢都想不到的是,扯他後腿的竟然是陳宮、張邈和呂布。
先說張邈,前麵說過,張邈做陳留太守時是很夠義氣的,董卓滿世界通緝曹操那會兒,曹操去他的地盤避難,在張邈的關照下,曹操不但有酒有肉,還在陳留招兵買馬,實力不斷發展壯大。
酸棗會盟後,袁紹作為盟主,更加驕橫,包括曹操在內的許多人雖然看不慣,但無一例外地保持了沉默,隻有張邈敢站出來批評他。職場裏有一句名言:什麼人都可以得罪,但千萬不要得罪領導,否則,你會死得很難看。而在官場中,這句名言就是真理。
張邈除了言語上得罪領導外,他還和呂布的關係很好(呂布和袁紹的關係很差),這下袁紹更加不高興了。他決定報複張邈,就指使曹操去把張邈給辦了。
當時的情況是,曹操進步很快,已經成為兗州牧,而張邈還是原地踏步當他的陳留太守。由於陳留郡屬於兗州管轄,因此,張邈名義上已經是曹操的下屬。更關鍵的是,曹操的隊伍像滾雪球似的越滾越大,要想吃掉張邈是很容易的。
曹操是何等聰明之人,他一眼就看穿了袁紹想借刀殺人,他可不願背這個黑鍋,何況他和張邈的關係實在非常鐵。曹操不但沒有答應袁紹的要求,還語重心長地對袁紹說:“張邈是我的鐵哥們兒,也是我的親人。對這樣的好同誌,即使他有點兒小錯誤,也應該本著懲前毖後、治病救人的精神包容一下嘛,為什麼非要一棍子打死呢?何況現在天下大亂,我們應該同心同德攜手奮進才是,實在不應該玩窩裏鬥,傷了和氣。”
曹操說的並不是客套話,他是實實在在把張邈當親人。初平四年秋,曹操第一次征討陶謙時,考慮到種種不測,他特意對家人說:“如果我曹操回不來了,你們就去投靠張邈,他這個人靠得住。”結果,曹操完好無損地回來了,兩人一見麵更是“垂泣相對”。這樣的鐵哥們斷無反叛的道理,可就是這樣的鐵哥們,偏偏要反他,曹操能不吃驚嗎?
接下來說陳宮。陳宮雖然不是曹操的哥們兒,卻是曹操的恩人,是他把曹操接到兗州,讓曹操做了兗州牧。
曹魏集團有兩個人很奇特,一個是荀彧,一個是陳宮。從他們的一生經曆來看,二人都帶有悲劇性色彩:荀彧是個理想主義者,麵對曹魏代漢的殘酷現實,他的夢想破滅了;陳宮不是理想主義者,但在曹操兩次征討陶謙之後,他的夢想也破滅了,因為他是一個有原則的人。他的原則並不是忠於皇室、忠於朝廷,而是自保兗州。
那時候,漢獻帝被董卓控製著,朝廷的話是不管用的(王命斷絕),兗州是很混亂的,黃巾軍在境內到處搞武裝遊行,連兗州牧劉岱都被幹掉了,所以,作為兗州本土名士的陳宮急切地希望為兗州找到一位好領導,而以大黑馬形象出現的曹操無疑是最佳人選(曹操當時的形象還不差)。陳宮之所以要迎接曹操進入兗州,是因為他相信曹操不但能治理好兗州,也能保護好兗州。但曹操做了一件讓陳宮徹底寒心的事,那就是殺名士邊讓。
邊讓是名人,這個人文章寫得好,以前還當過九江太守。董卓之亂後,邊讓辭官回到了老家陳留郡。曹操知道他有才,於是想請他為自己效力,但這個邊讓估計對曹操的所作所為很是痛恨,竟然擺起了文人的臭架子,不但不肯,反而對曹操百般譏諷。曹操作為一代梟雄,豈能被一個文人如此侮辱?估計邊讓罵得實在夠狠,曹操氣不過,於194年第二次征討徐州的時候,下令把邊讓全家老小三百多口抓起來全部殺掉了。
殺邊讓、屠徐州,曹操的屠刀舉得高高的,閃著冰冷的寒光,這一刀砍下去,傷了許多原本對他寄予厚望的人的心:“今天你能隨心所欲地殺邊讓全家,明天災難就有可能降臨到我們頭上。”陳宮徹底心碎了,他捫心自問,這樣的人還值得追隨嗎?不!
陳宮是一個有原則的人,麵對曹操的倒行逆施,他毅然決定反了,他要把曹操驅逐出境。於是,陳宮趕到張邈處商討對策。陳宮對張邈說:“曹操是什麼人你也看到了,我們跟著他會有什麼好結果呢?兗州地勢險要,你手裏有兵,為什麼不自己單獨幹一番事業呢?如果你覺得力量單薄,我們可以請呂布啊,呂布殺掉了董卓,他可是一位英雄啊。”
這個陳宮真像是張邈肚子裏的蛔蟲,把他的心思揣摩得透透的。張邈的心情很複雜。想當初曹操到陳留郡招兵的時候,對他是何等的恭恭敬敬;現在一切調了個兒,曹操一下子成了他的領導,他幹什麼都得看對方的臉色行事,內心實在很不舒服。更主要的是,袁紹曾經叫曹操動手除掉他,雖說曹操現在手下留情,萬一哪天他心情不好呢,自己豈不玩完了?前途堪憂啊!
聽到陳宮這麼一說,張邈也覺得有理:自己有兵、有地盤(陳留郡),還有呂布這個外援可用,完全可以放手一搏,創立一番事業。曹操不也是從東郡太守起家的嗎?自己為什麼要聽曹操的指揮呢?放著自己那麼好的條件不開發利用,真是犯傻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