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6章 陶謙臨終讓徐州(3)(2 / 2)

雖然已經有不少人吹捧劉備,但實話實說,他的本事是比較稀鬆的,無論是戰略眼光還是戰術水平都很差勁,創業前期基本上戰無不敗,直到後期有諸葛亮幫他製定戰略規劃,法正為他出謀劃策,他才真正走上了良性發展的道路。

雖然劉備有那麼多缺點,但他也有一個突出的優點,就是非常執著,無論失敗過多少次,他都堅持自己的信念。這次郯縣之戰是劉備第一次遭遇曹操,結果毫無懸念,他失敗了。當然,劉備今後還有許多次機會和曹操相遇,還有許多次機會被打敗,直到赤壁之戰一雪前恥。

對於陶謙而言,劉備失敗了,最後的救命稻草就沒了,而以曹操目前的勁頭,破城是早晚的事,陶謙徹底絕望了。於是,他決定放棄徐州,逃回自己的老家丹陽郡(隸屬於揚州)。但陶謙的運氣實在不錯,接下來發生的一件事讓曹操不得不放棄進攻,班師回朝。這件事比斷糧還可怕,曹操的後院起火了。

曹操走了,陶謙卻憂鬱成疾。在撒手人寰之前,他還有一件非常重要的事要完成,那就是徐州該交給誰呢?他有兩個兒子,但都不是玩政治的料,看來看去,隻有劉備了。於是陶謙決定把徐州讓給劉備。

當然,《三國演義》上說陶謙三讓徐州,那是藝術誇張,真實情況是陶謙隻讓了一次,而且是在臨死之前才作出的重要決定。當時,劉備並不在場,病危的陶謙對副手(別駕)糜竺交代說:“非劉備不能安此州也。”這相當於是政治遺囑了。領導既然這樣安排了,就照辦吧。於是糜竺帶人到劉備駐紮的小沛,迎接新領導上任。

猛地接到這麼個大禮包,換一般人早就激動得熱淚盈眶了,但劉備卻誠惶誠恐,因為他明白徐州目前的險惡處境:作為敵人的曹操誌在必得,作為盟友的袁術虎視眈眈。

敵人、朋友都垂涎三尺,這是一個燙手山芋。劉備一邊擺手一邊推辭道:“唉,我不行,你們還是另請高明吧,比如袁術,家底厚、名氣大、能力強,請他幹還不錯。”

劉備說這話一半真一半假,他既害怕自己做不好,也害怕自己初來乍到,陶謙的那些舊下屬不服自己的管理。這時陳登站出來,不屑地說;“袁術他那兩下子呀,吃喝玩樂還差不多,前不久不是被曹操打得滿地找牙嗎,要他管理徐州,洗洗睡吧。”

陳登好像看出來了劉備的心思,他及時地給劉備送上一顆定心丸:“主公你放寬心吧,徐州底子厚,有的是錢,部隊也有十多萬,全部都聽你的指揮。朝廷的話想聽就聽,不想聽還可以自己創業。前提是你必須做我們的領導,否則徐州人民絕不答應。”一句話說到劉備的心坎裏去了。自己東奔西跑圖個啥?不就是想有一塊立足之地嗎?

這時,劉備的朋友孔融也趁熱打鐵:“袁術是個什麼東西,他隻不過是墳墓裏的一副枯骨而已!徐州人民怎麼會選擇他,劉備,你就不要再推辭了。”

既然大家都支持他接管徐州,那還說什麼呢。於是,劉備半推半就地當上了徐州牧,這一年他34歲。

劉備上任後,立即對外交政策實行改革。以前陶謙是袁術陣營的人,但事實證明,跟著袁術不僅沒混出什麼名堂不說,還處處吃虧,最後連自己人都要欺負一把(袁術當徐州伯)。而且,劉備曾經跟過公孫瓚,知道這個同窗和袁術一樣不是什麼好人,除了有野心外,就知道自己享受,因此,袁術陣營衰落是遲早的事情。因為劉備白撿了個徐州牧,氣得袁術吹胡子瞪眼睛,曾放話說:“我袁術這一輩子就沒聽說過什麼劉備!”一句話,你劉備算老幾,無名之輩而已!

你看不上我,我還看不上你呢。天下沒有永恒的朋友,也沒有永恒的敵人,因此,劉備毅然決定拋棄心高氣傲的袁術,向財大氣粗的袁紹示好。

這件事就不必劉備親自出馬了,陳登隻簡簡單單地寫了封書信就搞定了。陳登在信上對袁紹說:“我們的老領導陶謙掛掉了,群龍無首,我們知道老大您(酸棗會盟時的盟主)擔心徐州的安危,因此已經推舉劉備為我們的新一屆領導人,特別通知您一聲,免得您擔心。”語氣很委婉,但意誌很堅定。那意思就是,能通知你那是給你麵子,你不同意也拿我們沒法。

袁紹是聰明人,對劉備拋出的橄欖枝,他愉快地接受了。而且他也不得不接受,因為當時他最大的對手是公孫瓚和弟弟袁術。袁術隔得遠,一時半會兒拿他沒法子,而公孫瓚就在自己家門口。劉備能投奔過來,自己這方的實力大大增強,他求之不得呢。於是,袁紹順水推舟地回道:“劉備弘雅有信義,今徐州樂戴之,誠副所望也。”於是,劉備華麗轉身,成為袁紹陣營的一分子。

當然,劉備這樣做有人是不高興的。不用說,這個人是袁術。未經批準私自轉會,又不通知一聲,無組織、無紀律,這是什麼性質的問題?反了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