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進京後,國家形勢一天比一天凶險。當以袁紹為首的一撥人組成關東聯軍準備討伐董卓時,陶謙選擇了觀望。但他也並非毫無作為,關東聯軍解散後,他曾經大方資助朱俊三千人馬讓他去打董卓,也算是曲線救國吧。董卓死後,李傕等人成為實際掌權者,國家變得更亂。陶謙不敢討伐董卓,但討伐董卓的徒子徒孫還是敢的。於是,陶謙決心組織力量討伐李傕等人,把漢獻帝從水深火熱之中解救出來。
陶謙知道自己打仗不怎麼在行,於是聯合了一些社會賢達,如前揚州刺史周幹、琅琊相陰德、東海相劉馗、彭城相汲廉、北海相孔融、沛相袁忠、泰山太守應劭、汝南太守徐璆、前九江太守服虔以及博士鄭玄等人推薦朱俊為太師,同討李傕等人,奉迎天子。
但得知此消息的李傕等人搶先一步,他們用皇帝的名義征召朱俊入朝為官。大家看出事情不妙,準備提前揭竿而起。但朱俊實在過於樂觀,覺得不就是消滅李傕、郭汜嗎?不需要興師動眾的,他單槍匹馬就能做到。
盲目自信的結果是很嚴重的。自信滿滿的朱俊到了長安後才發現,鬥爭形勢很不樂觀,李傕等人比董卓還不講理,根本惹不起,自己最後也被郭汜綁架,被活活氣死了。好友朱俊的死亡也正式宣告陶謙此前的種種努力都付之東流。
既然不能為國分憂,那就現實一點,為自己分憂吧。散夥後的關東聯軍一分為二,一撥以袁紹為首,另一撥以袁術為首。對於其他諸侯來說,目前最明智的選擇就是找一棵大樹靠著,像曹操、劉表就是袁紹這邊的人,而公孫瓚、孫堅就是袁術那邊的人。而陶謙也麵臨這樣的選擇。
陶謙最終選擇了袁術。之所以選擇袁術,那是有很多原因的:首先,袁術一方看起來人才要多一些。公孫瓚號稱“白馬將軍”,是打胡人騎兵的專家;孫堅是“江東猛虎”,是董卓的克星,兩人都是打仗的一把好手。而袁紹那邊基本沒有拿得出手的人才。劉表不消說了,隻能算是文官的模範;曹操倒是文武雙全,但被董卓手下的徐榮打得差點兒裸泳回來,能力實在了了。
其次,袁術一方占的地盤要多些。在當時,地盤可是實力的最重要的象征。公孫瓚實力最強的時候地盤橫跨四州,袁術也差不多,全麵發展,先後把觸角伸向了揚州、豫州、司州、荊州(最後還有徐州),小日子過得有滋有味。而袁紹當時隻有一個冀州,而且還是靠坑蒙拐騙忽悠來的。因此,陶謙找合作夥伴就要選袁術那樣的。
此外,從私人交情上講,陶謙和孫堅、公孫瓚的關係比較要好,尤其與孫堅更是親密的戰友關係。兩人曾一同跟隨張溫討伐過邊章、韓遂叛亂;陶謙打擊徐州黃巾軍的時候,孫堅還曾派手下的朱治幫助過陶謙。至於公孫瓚,他曾經帶著烏桓騎兵到張溫手下幫忙,和陶謙應該認識;陶謙曾任幽州牧,當時公孫瓚為幽州遼東屬國長史,說來他們還是上下級關係。
基於以上原因,陶謙最終選擇了袁術陣營,可他沒想到的是,他的這一選擇把自己推上了絕路,他將與那個時代最強的實力派——曹操成為仇敵。
隨著袁紹、袁術兩派頻繁過招,勝利的天平開始向袁紹陣營傾斜:初平二年四月,生猛無比的孫堅被劉表以柔克剛給滅了;初平三年正月爆發的界橋之戰及冬天爆發的龍湊之戰,使一向揚威耀武的公孫瓚歇了菜,隻好提前冬眠;初平四年,袁術先敗於劉表,接著去兗州找曹操補損失卻被人家海扁一頓……
作為盟友,在兩派掐架時,他是不可能淡定下去的,也不可能袖手旁觀、置身事外,他也為本陣營的發展(當然也是他個人的發展)出人出力、獻計獻策了。具體說來,初平三年冬,公孫瓚南攻袁紹時,同時叫劉備屯高唐,單經屯平原,陶謙屯發幹(今山東舊堂邑縣西南),對袁紹構成包圍之勢。曹操、袁紹對這些幫凶當然不會客氣,結果是“太祖與袁紹會擊,皆破之”。
陶謙最近有點兒煩,因為他驚奇地發現自己沒幹多少壞事,可仇敵卻越來越多,這太不正常了。袁紹、曹操恨自己很正常,可問題是自己的盟友也越來越靠不住了,其中,最靠不住的是盟主袁術。
前麵說過這個死皮賴臉的家夥打不過曹操,就打自己盟友的主意,竟然自封“徐州伯”。陶謙一聽到這消息,心中鬱悶至極:“老子是徐州牧,你就當徐州伯,想搶我飯碗啊!”
可更讓人鬱悶的還在後頭。陶謙發現,這世界上的人越來越不厚道了,連小字輩也開始不安分起來。比如老朋友孫堅的兒子孫策就很不尊重他這個老前輩,時不時帶人到徐州地界和當地社會名流聯絡感情,小動作不斷。尊重知識、尊重人才是很可愛,但跑到我地盤上挖牆腳就一點兒也不可愛了。陶謙為此心裏相當不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