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3章 東郡,第一塊根據地(2)(1 / 3)

雖然當大官了,但曹操麵對的最主要問題仍然是眼前的百萬黃巾軍,他們一個沒減少,且鬥誌昂揚。而他自己隻有區區數千人,且老兵少,新兵多,更要命的是自己手下這些人也沒受過什麼訓練,許多人都沒上過戰場,猛地聽說敵人有百萬之眾,“舉軍皆懼”。但既然當官了,就得幹活,即使不為老百姓,也得為自己拚命啊。於是,初平三年,曹操率兵開赴壽張與青州黃巾軍交戰。

曹操的原計劃是趁著敵人無防備之時,設計迎戰。曹操和農民軍打過多次交道了,基本上是怎麼打怎麼贏,他相信這次也不例外。但當曹操和他的鐵哥們鮑信率領騎兵先期抵達戰場時,卻發現對方早有防備。

事實證明,時代在變,對於敵人也必須用發展眼光去看待,輕視敵人是要吃大虧的。一番較量下來,曹操手下死傷數百人,而曹操自己更懸,被敵人緊緊包圍,要不是鮑信夠義氣,在後麵掩護他突圍,曹操恐怕已經是刀下之鬼了。算來這是曹操第二次死裏逃生了(上次是滎陽之戰對徐榮)。不同的是,上次救他的是親戚曹洪,這次是親信鮑信。曹操真是天下少有的幸運兒。

曹操是安全了,可鮑信就慘了。他隨曹操兩次出征,前次輸得幹淨,這次輸得徹底,把自己都搭進去,曹操連他的屍骨都沒有找到。

曹操這一生性格多疑,真心朋友很少,但鮑信可能是唯一的例外,自始至終,鮑信都是他最堅定的支持者,真的很鐵,很哥們。所以鮑信死了,曹操很傷心,他明白,今後再也不可能遇到這樣的真心朋友了。於是,他叫人刻了一個鮑信模樣的木頭人下葬。

黃巾軍獲勝後,乘勢向曹軍壓過來。曹軍原本就軍心不穩,這下隨時都有土崩瓦解的可能。為了穩定軍心,曹操隻好強打精神,穿上鎧甲,戴上頭盔,到軍營中鼓舞士氣:“同誌們,你們看我不是好好的嗎?沒事兒,隻要大家好好幹,你們的未來是光明的,獎金是豐厚的,前程是遠大的。”在他的激勵下,士兵們的鬥誌一下昂揚了不少。

失敗之後的曹操改變策略,不再貿然出擊。不久之後,他開始迎來勝利的曙光,而青州黃巾軍則盛極而衰,因為他們麵臨一個大問題——後勤保障不足。

黃巾軍的一大特點就是行軍基本不帶糧食(那時災荒年月,似乎也沒多少糧食可帶),實行流動作戰,打到哪兒,搶到哪兒。打下了一座城,就大吃大喝一番;打不下,就隻能忍饑挨餓。總之,對他們來說饑一頓,飽一頓很正常。可上百萬人口一天要消耗多少糧食啊,所以他們總是餓的時候多,飽的時候少,可人長期餓肚子是要出問題的。

黃巾軍的根據地青州已經被袁紹的部下臧洪占領,靠那兒補充給養是不可能了。曹操敏銳地看到了這一點,於是他開始固守。當然,他也不是一味固守,一有機會就對敵人進行襲擊。曹操雖然人少,但像牛皮糖一樣,打又打不著,甩又甩不掉,黃巾軍不堪騷擾。萬般無奈之下,他們想到了一個應對的絕招——收買。

說是收買也不對,他們主要是寫信,給曹操擺事實,講道理。信的大意是:你當濟南相的時候,搗毀寺廟,毀壞神壇,差不多算一個無神論者了,而我們道家(黃巾軍是道教的一支)隻崇拜黃帝和老子,其餘的大神統統不認。這樣看來,咱們的主張是多麼雷同啊。既然大家是同道中人,你就不要管閑事了,趕快撤軍吧,從哪兒來,還回哪兒去,大家臉上都好看。這些理由聽上去很美,但這也是他們唯一的共同點了。

他們希望這種套近乎的方式能感化曹操,但如果他們知道曹操的成長史,他們就會明白,自己的想法有多麼天真。要知道,曹操雖然痛恨宦官,痛恨貪官汙吏,卻是靠打黃巾軍起家的。你找這樣的人合作,隻能說是搞錯了對象。

從這封信裏,曹操看到了勝利的曙光——你們人多勢眾,憑什麼主動求和?啃不動我唄,既然啃不動,我為什麼接受你們的建議?所以,曹操不但不聽黃巾軍的忠告,反而要把閑事管到底。

由於曹操善於使用騎兵,且士兵個個酒足飯飽、鬥誌昂揚,因此,餓著肚子的黃巾軍就該受苦了。曹操對他們窮追猛打,但追到濟北,就不追了,因為黃巾軍投降了。

人多勢眾的黃巾軍居然向隻有幾千人的曹操投降,聽起來是那麼不可思議,但不可思議的事情還是發生了,黃巾軍的戰鬥力之差由此可見一斑。

初平三年冬,百萬黃巾軍向曹操投降。都說曹操疑心重,下手狠,但對這些投誠過來青州黃巾軍,曹操是相當寬容的。曹操從中選出了三十萬精銳,重新編隊,號稱“青州兵”。這支部隊雖號稱精銳,但由於紀律渙散,除了攻擊陶謙時殺人放火在行外,在曆史上似乎也沒留下什麼亮點。

除開這一部分人,其餘的人曹操也沒發遣散費讓他們回家,而是給他們安排了一份新工作——屯田,也就是從事農副業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