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青州兵後,曹操的實力大增,他的心氣也隨之水漲船高。初出道時,他隻想當個好官、清官;董卓專權時,他想的是討賊立功;現在,他開始著眼天下,為自己規劃未來。
當上兗州牧後,曹操的名氣更大了,一大批人才紛紛投奔到他帳下:謀士如滿寵、毛玠、程昱;武將如樂進、典韋、李典、於禁,加上曹家幫自己的人才,曹操陣營可謂人才濟濟。
真是“人怕出名豬怕壯”,曹操一出名,眼紅的人就打上門來。來找茬兒的不是別人,正是袁術。袁術之所以要找曹操的麻煩,不是不服氣,而是被人逼得實在沒法兒了。而逼他的是劉表。前麵說過,漢末軍閥主要分為兩大門派,兩派的盟主分別是北方的袁紹和南方的袁術。而曹操和劉表都是袁紹的盟友,一句話,他們都是袁術的敵人。
袁術雖然貴為南派盟主,但卻屬於沒皮沒臊、眼高手低的人物。這樣的人要實現自己無比遠大的誌向,真是比登天還難。但就是這樣一個眼高手低的人物,偏偏沒有自知之明,偏偏要為自己所謂的理想努力奮鬥一番。
一開始袁術和劉表的關係還是比較好的,孫堅殺掉南陽太守,把南陽交給袁術後,還是劉表幫著推薦袁術兼任南陽太守(他之前的職務是後將軍)。但袁術很有追求,他不光要南陽郡,還想打整個荊州的主意。因為在他眼裏,劉表這個人比較老實,比較好欺負。所以,他決定玩一把以大欺小的遊戲,派孫堅攻打荊州。
但戰爭遊戲有時也不是那麼好玩的,劉表打仗固然不行,可他手下有一員名叫黃祖的大將,既不軟,也不好欺負。雖然孫堅打仗敢打敢衝,但腦袋一直比較單純,也比較聽話,袁術叫他去,他就真去了。結果大家都知道了:荊州沒打下來,他自己也掛了(被黃祖射殺)。
孫堅死後,袁術雖然沒得到荊州,卻依然是大贏家,他接收了孫堅的全部遺產——豫州(孫堅是破虜將軍兼豫州刺史)。但孫堅和他的關係實在過於特殊,孫堅既是他的盟友,也是他的打工仔——至少袁術是這麼認為的。南陽是孫堅幫他打下的,豫州也是孫堅幫他打下的,可以說,有孫堅,他要風得風要雨得雨;沒有孫堅,就沒有他袁術今天的幸福生活。
孫堅死後,隨孫堅一同出征的侄兒孫賁帶領殘兵敗將趕回去,袁術為安撫他,依然封他當有名無實的豫州刺史,實際權力仍然在他袁術手上。
此時的袁術,除開南陽郡、豫州外,自己還打下了一些地盤,比如揚州的九江郡、司州的若幹地盤,雜七雜八算下來,他的地盤竟然橫跨司州、揚州、荊州、豫州,儼然是南方的霸主,的確霸道。
如果好好治理,成為全國霸主也不是夢啊。但袁術這個人理政的本事是很差勁兒的,打仗的本事也是很差勁兒的,如果一定要說他有什麼過人之處的話,那就是享受,而且是高檔享受、超前消費,完全不顧百姓的死活。
前文說過,南陽郡是東漢第一大郡,轄區37個縣,人口二百四十多萬,經濟繁榮。袁術到任後為了滿足自己的窮奢極欲,基本上隻辦了一件實事——搜刮民脂民膏(奢淫肆欲,征斂無度),結果,好端端一個南陽郡被袁術弄得一片狼藉。
孫堅死後,袁術元氣大傷,連一向比較軟弱的劉表也硬氣起來,他開始從襄陽帶兵北上,斷了袁術的糧道,直接威脅南陽。劉表是有名的老實人,但被這樣的老實人欺負,袁術卻沒有一點兒脾氣,因為他手上無糧。因此,心頭發慌的袁術決定,自己挪挪窩,換換手氣,撤離南陽郡,重新找一個軟柿子下手。去哪裏呢?他相中了兗州。在他眼裏,曹操在酸棗會盟那會兒還是個掛靠在張邈門下的跟屁蟲,這個被徐榮打得血本無歸的人,就是傳說中的軟柿子啊。他不挨打誰挨打?認準他了,沒錯的。他當然不會想到,曹操並不是他想象中的軟柿子,而是硬骨頭,沒有好牙口是啃不動的。
初平四年,袁術屯駐兗州陳留郡的封丘縣,準備拿曹操開刀。這次袁術是有備而來。為了徹底打敗曹操,他網羅了一批盟友,比如被曹操打得灰頭土臉的黑山軍、南匈奴單於於扶羅等人,與他們結成反曹統一戰線。
這裏需要說明一下,東漢時期,匈奴分裂成南北兩部,北匈奴逃往漠北,南匈奴歸順朝廷,成為東漢的雇傭軍。董卓進京後,天下大亂,南匈奴成了沒娘的孩子,在單於於扶羅的帶領下,跟著白波農民軍四處打零工,先後攻破太原郡、河內郡,還威脅到了曹操的東郡。曹操當然不是一個好欺負的主兒,立即毫不客氣地把他們打了出去。
除了上述一幹人外,還有一個人不得不提,他的名字叫金尚(也作金敞)。金尚是誰?新任兗州牧是也。金尚字元休,京兆(長安附近)人。金尚並不是無名之輩,他和同郡另外兩個名字帶休字的人(韋休甫、第五文休),一同被稱作“三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