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2章 東郡,第一塊根據地(1)(1 / 3)

說完了公孫瓚和袁紹,再回過頭來說說曹操的奮鬥史吧。關東聯軍解散後,曹操還想討伐董卓,於是他北上投靠老朋友袁紹。然而,現實無情地告訴他,袁紹已經開始積極謀劃立劉虞為帝,要他多多理解支持。

作為盟主,人怎麼能無恥到如此地步呢?曹操當然對此表示了強烈不滿和極大的憤慨。但除了不滿和憤慨,曹操沒有更好的辦法阻止袁紹。他既不能和袁紹吵架,也不能和他打架,因為他除了一個奮武將軍的空頭銜,一塊地盤也沒有,還沒有資本和袁紹叫板,所以他隻能虛與委蛇,與袁紹周旋。可見,要翻臉,不光看心情,也要看實力。沒實力,連翻臉的資格都沒有。

袁紹和曹操的關係大體上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小時候是朋友,最後是敵人,這是沒有爭議的。有爭議的是,兩人中間的關係比較奇特,有人說曹操是袁紹的部下,也有人說曹操是袁紹的盟友。我的觀點是,兩者都是,又都不是。從袁紹的角度說,他一直以來都希望曹操做他的部下,做一個聽話的馬仔,但曹操不幹;從曹操的角度說,他一直希望做袁紹的盟友,但袁紹不樂意——你曹操討伐董卓失敗後,要地盤沒有,要人手也沒幾個(相對袁紹大軍而言),憑什麼和我平起平坐?

曹操發現,江湖早已經物是人非,袁紹、袁術拉幫結派,結成兩大對立陣營,企圖瓜分天下,許多風流人物,諸如陶謙、孫堅、公孫瓚、劉表一類的猛人為了從中分一杯羹,都未能免俗,紛紛排隊找組織、傍大款,他曹操也不能例外。自己若要單飛,後果是非常嚴重的,不是被袁術陣營幹掉,就是被袁紹陣營掃蕩,最後可能怎麼死的都不知道。還是委曲求全,暫時掛靠在袁紹門下,等自己發財了再說。

今天當部下,就是為了明天當領導;今天當孫子,就是為了明天當大爺。所謂的奸雄之路,不過如此。就在曹操苦思發展大計之時,曹操的鐵哥們鮑信向他提了一個建議:“曹操啊,找準機會,打到南方(黃河以南)去,那裏是個廣闊的舞台,你在那裏一定會大有作為的。”曹操深以為然,但苦於沒有借口。這時,東郡發生的一件事成全了他。

初平二年秋,張燕的黑山軍趁袁紹與公孫瓚在冀東、青州激戰之際,抓住空擋,在袁紹後院放火,搶了他的地盤。接著,他們又南渡黃河,進攻與魏郡毗鄰的東郡。東郡太守王肱沒什麼本事,一看這麼多人氣勢洶洶來砸場子,嚇得腿發軟,抵擋不住,丟了東郡。

被人在背後捅刀子的滋味是不好受的,但此時的袁紹剛剛發家,精力有限,分身乏術,便把鎮壓黑山軍的光榮任務交給了沒事兒幹的曹操,而曹操也有打到東郡去的想法,雙方一拍即合。以前,朝廷曾經任命他為東郡太守,但他裝病,沒去;現在,東郡是別人的地盤,他卻打算積極爭取。是啊,以前是為朝廷打工,現在是為自己打工,能不積極嗎?

曹操的隊伍人數雖然少,打諸侯不一定夠用(一般的諸侯都有幾萬人),但打有組織、無紀律的農民軍還是很有心得的。在東郡的治所(首府)濮陽,曹操一舉打敗了黑山軍的白繞部,取得開門紅。

曹操取勝後,袁紹很高興,他立即任命曹操為東郡太守。當然,袁紹任命的意思很明確:你就做我的小弟弟吧,跟著我混,聽我的話,前程一定是遠大的,未來一定是光明的。

最高興還是曹操,辛辛苦苦打拚這麼多年,終於有了自己的第一塊地盤了。曹操遂將東郡的治所從濮陽遷到東武陽。對於鐵哥們鮑信,曹操也沒虧待,趁機推薦他做了濟北相,相互有個照應。

曹操雖然當上了東郡太守,但境內的黑山軍仍然活動猖獗。初平三年春,黑山軍於毒部趁曹軍主力駐紮在頓丘之際,偷襲了東武陽。

哎呀,再不回擊,連老巢都快被人端掉了。所以,得到這個消息後,曹操手下大多數將領都勸曹操火速增援。曹操想了想,沒有去東武陽,而是去攻打於毒的大本營——你端我的老巢,我就去端你的老巢,看誰最後無家可歸!

事實證明,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數人手中,而曹操隱居那些年的課外書也不是白讀的,他用的是圍魏救趙之計:如果於毒不回援,他的老巢將被端,於毒將變成無家可歸的流浪漢;如果他回援,曹操準備半路截擊他。這是曹操在戰場上第一次使用計謀,而且活學活用,曹操將扮演孫臏,而那個於毒,就讓他扮演可憐的龐涓吧。

好在於毒比龐涓要聰明一點,得知這一情況後,他撤掉對東武陽的包圍,就開溜了。曹操雖然沒能幹掉於毒,卻趁機把東郡境內的黑山軍全部肅清了。這一戰是曹操人生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轉折點,他的最大收獲是得到了一個奇才——荀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