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複出的王允成熟多了。都說商場如戰場,其實官場更如戰場,商場玩的是經濟,輸了還可以卷土重來;而官場處處布滿雷區,玩的是權力,一著不慎,可能連命都沒有了。王允終於意識到,在官場上摸爬滾打光有正義感是不夠的,光有戰鬥精神是不夠的,光有實力也是不夠的。從某種說意義上說,做官就是為人處世,處得好,能做到八麵玲瓏,就能處處吃香,否則,隻能四處碰壁。所以,要實現自己的理想,必須學會忍耐,學會偽裝,學會與各色人等虛與委蛇。董卓進京時,他這麼做了,所以他成功了;但後來他又忘了,所以他最終失敗了。
這次複出,他還沒怎麼表現,官場上就接二連三發生了一係列令人眼花繚亂的大事——何進完了,張讓等人也玩完了,緊接著董卓進京了,開始重用士人,而王允也在董卓重點拉攏對象之列。曆史,悄悄將他推到了前台。
與以前不同的是,這次,王允選擇了合作。王允已經乖巧懂事了,他不再憤世嫉俗,而是學會了曲意奉承:董卓廢少帝時,袁紹等人反對,王允沒有;關東聯軍起兵造反,董卓要鎮壓,王允沒反對;董卓要遷都,許多人反對,王允保持沉默,甚至董卓在洛陽燒殺搶掠,王允都沒有發聲明表示譴責。
在其他人看來,以前那個特別能戰鬥的王允變了,變成了兩麵派;而在董卓看來,王允也變了,變成了自己人。用這樣的人,放心。其實,他們都錯了。王允表麵上變成了老滑頭、兩麵派,但他依然保有一顆滾燙的愛國心。王允知道,一切反抗都是徒勞的、無效的。以董卓的實力和脾氣,莫說一個王允,就是一百個王允反對也是沒用的,該執行的還得執行,該殺的還得殺,該流血的還得流血。王允清醒地知道,董卓是國賊,除掉他是必須的,但要真正取得鬥爭的勝利,目前隻有忍耐,隻能虛與委蛇,隻有找到合適的時機,才能讓這個竊國大盜一招斃命。
以前的王允特別能戰鬥,現在的王允特別能忍耐,因為所有的忍耐都是為了最後的戰鬥!於是,王允規規矩矩地當起了“老實人”。
經過一番考察,董卓發現王允對自己的定位是很準確的,工作態度也十分端正。作為下屬,他一心一意為領導打工,任勞任怨,領導說一,他絕不說二,領導說三,他絕不道四,領導指東,他絕不往西。這樣乖巧懂事的人不提拔重用簡直就沒天理了。董卓也不含糊,對通過考察的王允立即委以重任,讓他當上了總理(司徒),兼任中央辦公廳主任(尚書令),並將“朝政大小,悉委之於允”。
接著,董卓還賞給王允一個溫侯的頭銜,享受五千戶的租稅(食五千戶),這相當於送給王允一個聚寶盆了。大家都知道,呂布被封為溫侯,但卻很少有人知道,溫侯的頭銜一開始是屬於王允的。在鏟除了董卓之後,為酬謝呂布“大義滅親”的壯舉,王允特意辭去溫侯爵位,轉讓給呂布。
董卓真的很大方、很真誠,但王允卻真的很謙虛、很客氣,他居然不想要,怪哉。其實也不怪,對於王允而言,打工仔為老板工作是天經地義,所謂“無功不受祿”,還沒幹出什麼成績,要什麼賞賜啊?
天上掉的金元寶居然不接,董卓有點兒納悶了,心想:千裏當官隻為財,王允這小子是不是玩虛偽,嫌少啊?但王允表示隻嫌多,不嫌少。董卓這下更搞不懂了:老子都是大貪官,你小子卻不貪汙、不腐敗的,咱們一點兒共同語言都沒有,你莫不是敵人派來的臥底吧?
陰謀家的朋友隻能是陰謀家,貪汙犯的朋友也隻能是貪汙犯,王允沒有一點兒不良嗜好,董卓怎麼敢放心使用呢?終於有聰明人看出了其中的端倪,趕緊出麵勸王允:“你幹嗎呢?董太師他老人家給的東西,不要不行,你不要就是不給麵子,你不給麵子,他就會不高興,他不高興,就會整人,不劃算的。”
王允一想也是,在董卓的眼裏,隻有服從他的才是好同誌,如果過分謙虛,破壞自己在他心目中的良好形象,引起他的猜疑,反倒弄巧成拙了,那就先把董卓的一片深情厚誼收下。在說了一大通感謝領導厚愛的話後,王允話鋒一轉,向董卓謙虛地表示:“董太師啊,您的心意我領了,但您給的禮物實在太重,食租稅(采邑)五千戶太多,我胃口沒那麼大,您老人家隨便給點兒意思意思就行啦。”董卓拗不過,打了個折,賞其采邑二千戶。
董卓給的禮物照收,私下裏的密謀工作也照做,而且是緊鑼密鼓,一點兒也沒放鬆,這就是王允的精明之處。其實,董卓的毀滅,就是從王允加盟反對派的那一刻開始的。王允首先找到司隸校尉黃琬、尚書鄭公業等幾位誌同道合的人共同商議誅殺董卓的事宜。他們商議的結果就是,對付像董卓這樣手握重兵的狂人,手頭沒有一點兒兵,說什麼都是白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