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變化得如此突然,王允被搞得一頭霧水,還是朝廷裏的人明白些,司徒楊賜就托人告訴這個愣頭兒青:“這都是你得罪張讓惹的禍啊,不如先認個錯,讓張先生高興高興,爭取個寬大處理,為自己留條活路。”其實,生活就是演戲,政治更是如此,戲演得好,感動(迷惑)了對手,興許也就躲過此劫了。這些年,張讓儼然是朝廷的二把手,得罪張讓的後果那是非常可怕的。
但王允是死腦筋,他梗著脖子說道:“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我沒有錯,認什麼錯!”真是一根筋,硬到底;一條路,走到黑。說好聽了,王允這類人叫堅持原則,說不好聽了,就是迂腐、傻瓜。對於這類人,大家也無可奈何,隻能表示同情了。
想到王允以前遭受到的種種不公正待遇,由此推斷出今後他奔赴刑場是遲早的事情,本著人道主義精神,他的手下人特意給他準備了一份貼心薄禮——一杯毒酒,並勸道:“明公啊,你反正早晚就一個死字,不如喝了它吧,喝了它,一路好走,權當是安樂死,總比被張讓打個半死再補上一刀強。”王允不肯喝,他大發脾氣,把酒杯扔到地上,大義凜然道:“我要是犯了罪,要殺要剮我也認了,可我不能這麼窩窩囊囊地死。”
王允的大無畏精神感動了許多人,包括朝廷的許多元老。感動之餘,大家決定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王允的戰鬥精神大家已經見識過了,像他這樣的熱血青年,如果派他炸碉堡、堵槍眼他眉頭都不會皺一下的,這樣的人救活了當棋子使真是再好不過了。但王允被張讓重點鎖定,他又死扛著不肯服軟,很明顯,救他的難度係數很大。
由於張讓事先已在皇帝麵前活動過了,王允給皇帝留下的印象十分糟糕,就打算依他的意見送王允上路。好在救王允的人雖然不是神仙,卻也很大牌——大將軍何進、太尉袁隗和司徒楊賜三巨頭一同發力,聯名上書為王允求情。別看他們隻有三個人,看似少數派,但都是舉足輕重的實力派人物,是輕易得罪不起的,因為他們代表的是一群人——何進是國舅,又有兵權,而袁隗是世家大族,楊賜是文人的頭目,所謂的門生故吏滿天下,隨便打聲招呼,就有一大群人鬧事。這些人誰敢惹?經過三位元老這麼一鬧,皇帝的口風終於有所鬆動:“死罪可免,活罪難饒,王允的牢飯還得繼續吃。”
這年的冬天不太冷,皇帝再次大赦天下,難道王允的春天要提前來臨了?不。因為皇帝特意點了王允的名——不赦。誰讓他得罪的是皇帝他“爹”呢。
皇帝的臉皮夠厚,但沒想到那些元老的臉皮更厚。見皇帝不赦王允,便繼續堅持上書,目的就兩個字——救人。他們的理由也很充分:“全國的罪犯都釋放了,就對王允一個人搞特殊化,影響多不好啊。皇帝您大人大量、胸懷天下,幹脆把他也一塊兒放了得了,反正多放一個不算多。”皇帝見元老們都在為王允求情,心想:國家動蕩不安,犯不著為一個王允得罪一群大牌,不然誰給我幹活?那就放了吧,權當是積德。就這樣,王允再次跨出監獄的大門,重獲新生。呼吸著自由空氣的王允終於明白了一個顛撲不破的真理:雞蛋永遠不能和石頭硬碰。他交的學費已經夠多的了,他再也不想三進宮、四進宮,最後雄赳赳、氣昂昂地走向法場,光榮就義了,這絕不是他想要的結果。看來,洛陽是不能再待下去了,為了安全起見,他改名換姓,過起了浪跡天涯的生活。
漢靈帝劉宏死後,王允受大將軍何進的邀請,再次複出,枯木煥發第二春。張讓雖然還在,但與以前不同的是,這次張讓沒有再為難他,因為沒空——正忙於鬥爭。這一次,不僅鬥爭的激烈程度提高了,對手的檔次也上了好幾個台階,全是大哥級的人物,再差一點的也是袁紹一類的高幹子弟,至於死過好幾回的無業遊民王允,張讓實在看不上眼,也實在無暇對付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