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猛虎”孫堅來了(1)(2 / 3)

縣丞是縣令的主要助手,相當於現在的分管具體事務的副縣長。別看在當官的眼裏,這個官兒比芝麻還小,毫不起眼,可在老百姓心中比天還大。你一個平頭百姓要見一個縣級幹部,想和他交流感情那是很難的。因此,在這個位置上的人常拿自己當高幹看待,他們擺點兒官架子,魚肉一下百姓是很正常的。但孫堅是個另類。他不光會打仗,還會當官、會做人。孫堅先後擔任過三個縣的縣丞,所到之處,不貪汙、不腐敗,能和老百姓打成一片。

中平元年,黃巾起義爆發,孫堅召集了一支一千多人的隊伍隨同朱俊一同出征。孫堅是一員虎將,他作戰的最大特點就是愛玩命。攻打宛城時,他身先士卒,第一個爬上城樓。還有一次,他奮不顧身去追敵人,受傷從馬背上摔到草叢中,差點回不來了。幸虧他的馬機靈,跑回軍營帶路,將士們才在草叢中發現了他。孫堅撿回一條命後,隻休息了十幾天,又繼續參加戰鬥。

中平四年,長沙賊區星聚眾一萬多人起義,自稱將軍。當時零陵、桂陽一帶的周朝、郭石等人也在起義,與區星遙相呼應。朝廷遂任命孫堅為長沙太守,給他的任務是剿滅區星。經過幾次戰火的考驗,孫堅對戰場的掌控能力已經達到很高的水平,僅一個月的工夫就打敗了區星。

打敗了區星,孫堅並不滿足,他還要跨境作戰,去消滅周朝、郭石。手下人勸他悠著點:“朝廷沒分配任務給咱們,咱們還是自掃門前雪,管那麼多閑事幹嗎?”手下人說得沒錯,孫堅隻是長沙太守,管不了零陵、桂陽,人家的地盤人家做主,局外人還是少沾惹的好。但孫堅從來都不認為自己是局外人,他認為自己就是革命的一塊磚,哪裏需要往哪裏搬,打仗平亂,哪還分什麼彼此?而且他很倔,認準的事情,十頭牛都拉不回來。

孫堅火速趕到零陵、桂陽,卻沒有得到多少表演的機會——敵人聽說孫堅大駕光臨,動作比他還快,已經搶先一步,望風而逃了。

孫權和董卓相遇的時間不算晚,早在中平二年,他就和董卓認識了,但董卓給他的第一印象實在太差。那次他跟隨張溫討伐西北的韓遂、邊章叛亂,主帥張溫有事召見董卓,董卓居然在領導麵前擺起了臭架子。孫堅看出董卓並不是什麼好人,於是勸張溫斷然采取措施,幹掉董卓,以消除安全隱患。但領導總是心太軟。事實證明,安全隱患不除,就沒有安全可言,董卓進京後,張溫果然被這位老部下殺掉。

中平六年,董卓進京,天下大亂。孫堅得知此事,更是捶胸頓足,懊悔不已:“張溫啊張溫,你當初要是聽我的勸,幹掉董卓,哪會有這樣的事兒發生啊。”

這時,天下的諸侯紛紛起兵,準備討伐董卓,孫堅也積極響應。一開始他就大開殺戒,不是殺董卓,而是自己人——荊州刺史王睿和南陽太守張谘。

荊州刺史是孫堅的上級(長沙郡屬於荊州管轄),而南陽太守和孫堅是平級。一開始就拿上級和同僚開刀,下手太重了吧?為啥要幹掉他們?因為孫堅很窮,他隻是一個長沙太守,地盤有限,實力有限,而且他已經敏銳地覺察出天下即將大亂,要想生存和發展,就憑現在的實力是不可能的,所以必須吃大戶,搶人家的地盤。

在這兩個人中,他首先修理的是王睿。說來這個王睿除了是他上級外,還兼有兩重身份:戰友和冤家。他們曾經一起平定了零陵、桂陽的叛亂。可惜在並肩戰鬥中,兩人並沒有結下什麼深厚的戰鬥友誼,而是鬧起了矛盾。原來,王睿仗著自己是上級,又是文化人,並不把武將出身的孫堅放在眼裏,認為他是大老粗,時不時還冷言冷語地譏笑他幾句,搞得孫堅很冒火。所以,孫堅一直想給這個上級一點兒顏色瞧瞧,但一直沒有機會。

但機會最終還是來臨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這個機會竟然是由別人創造的,而且細說下來孫堅還是一個被人利用的無辜者。原來,王睿與武陵太守曹寅合不來,這次舉兵討伐董卓,王睿嘴不幹淨的老毛病又犯了,他宣稱要先殺曹寅。曹寅害怕被殺,決定搶先下手,但苦於自己實力不夠,於是他巧妙利用孫堅與王睿的矛盾做起了文章。他假冒中央巡視員(案行使者)光祿大夫溫毅的名義下文給孫堅,在列舉了王睿的一係列真真假假的罪過後,要求孫堅將這個不法之徒處死。

這就是傳說中的借刀殺人。但機會來了,孫堅求之不得呢,哪管什麼真假,何況他也樂意當那把刀。孫堅得到命令後,二話不說,立即起兵。辦這種事情他一向是很積極的,“江東猛虎”並非浪得虛名。

真刀真槍地對付一個文官,他是很有把握的,就和殺隻雞差不多,但這次他決定做一隻狡猾的老虎——他將自己隱藏在一群討薪的普通士兵中間。為了誘使王睿出來見這些士兵,他還假傳有貴客臨門。

王睿聽說有貴客臨門,上城樓一看,哪有什麼貴客,都是自己手下的士兵。王睿覺得很奇怪,心想:他們大老遠地從長沙趕來,莫非是要發動兵變?這麼一想,問題嚴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