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平元年二月二十七日,董卓決定正式遷都長安。為了徹底貫徹遷都政策,打碎人們最後一絲僥幸心理,同時,也為了抵禦關東聯軍,董卓下令,實行空前絕後的移民搬遷計劃。所謂的空前絕後,並不是派士兵來拆你的屋子,而是直接放一把火燒掉!在這方麵,董卓很具有人人平等的精神:皇宮,燒掉!廟宇,燒掉!三公府,燒掉!民居,燒掉!不管你是朝廷官員,還是黎民百姓,甚至是九五之尊的皇帝,都一視同仁,不搞特殊待遇。結果,數百萬人都站在同一起跑線上了,一下都淪落為無家可歸的人!
既然什麼都沒有了,大家隻好移民。不過,從洛陽西到長安山高水長、路途險惡,就是死在半道上,也很正常。即使你曆經艱難險阻到達長安,那也不是你心目中的聖地,你麵對的極有可能是變成叫花子或者倒斃街頭,因為那裏可沒有救助站。
如此移民,活像是發配,還不如不去。但你既不能不搬,也不能隨意搬遷,因為董卓有規劃的,隻能去長安!不去?好說,刀槍隨時伺候!
什麼人都得搬,但有一類人卻是例外,他們既不是有身份的朝廷官員,也不是窮得叮當響的黎民百姓,而是京師裏的有錢人。董卓這人的仇富情結非常非常嚴重,甚至到了變態的地步。前一次搞搜牢運動,抄了人家的家,搶了人家的女人,這次遷都,董卓也不讓人家搬遷移民,直接下令把這些有錢人集中在一起,隨便安上一個罪名統統殺掉,他們的財產也一律沒收。如此撈錢,真讓後來的曆代軍閥相形見絀。洛陽,竟然成為有錢人的地獄,這在曆史上也是絕無僅有的。
到了三月初五,朝廷幾經輾轉,終於搬到長安,朝廷大小事務就由司徒王允負責操辦。而董卓自己留在洛陽,一心一意對付關東聯軍。
皇帝搬了,文武百官也搬了,連普通老百姓都搬了,董卓這才想起還有一個重量級人物沒搬——老冤家袁隗。不是他想當釘子戶,而是他根本搬不了,因為董卓不讓。要知道,他可是當朝參錄尚書事的太傅、內閣首輔,但自從董卓當上相國後,他這個內閣首輔就被徹底架空了。尤其是在袁紹起兵後,他更成了砧板上的肉,既不能搬,又不能走(受董卓嚴密監視),唯一能做的就是等待。
其實,袁隗是比較冤枉的,他一向都對董卓是恭恭敬敬、尊敬有加的。當初董卓說廢少帝劉辯,他二話不說,立即表示堅決支持,而且在新舊兩個皇帝的交接儀式上,還是他親自動手把劉辯身上的公章取下來送給漢獻帝劉協的呢。袁隗如此配合,隻為在朝廷上混口飯吃,但袁紹的造反舉動把袁家在董卓心目中的一切美好印象都破壞掉了,再怎麼配合都無濟於事了。
董卓和曹操的性格有很多相似之處,都是極端的懷疑主義者。曹操因疑神疑鬼可以製造滅門慘案(殺呂伯奢一家),董卓疑神疑鬼也可以殺你袁隗全家!袁隗隻好認命,就等董卓那一刀子什麼時候砍下了。等待是一種煎熬,刻骨銘心的煎熬,但奇怪的是他的等待一直沒有結果,直到三月十八日那一天。
那一天,董卓的心情很不好。按例,凡是他心情不好時就要殺人,這次也不例外。於是,董卓下令,把罪大惡極的反革命首惡分子袁紹的叔叔袁隗以及袁紹的堂兄弟、交通部長(太仆)袁基處死。同時,本著斬草除根、不留安全隱患的精神,對他們的家屬,無論男女老幼,也一律處死。
你敢造我的反,我就殺你全家!董卓已經不需要再掩飾什麼,一切都是在光天化日之下赤裸裸地上演的。
董卓的罪惡可謂罄竹難書,殺人、放火、強奸(宮女、公主)、搶劫……包羅萬象,應有盡有。除此之外,他還十分富有開拓創新精神,為了聚斂錢財,他很快就從事了一項嶄新的事業——盜竊。
可能你會問:“洛陽城經過董卓強製移民搬遷政策的洗禮,方圓兩百裏已經成為無人區,他上哪兒盜竊?”活人可以搬走,但死人是搬不走的。所以,董卓幹的是情節最嚴重、性質最惡劣勾當——盜墓。他如此執著,隻因為缺錢。
前麵說過,以前董卓真正說話算數的地方也就涼州,而涼州是不發達地區,又有韓遂、馬騰在鬧騰,能有多少油水?且自從關東聯軍造反以來,其他州郡也似乎越來越不聽話了,要麼觀望,要麼幹脆支持袁紹,而真正支持他的人少之又少。如果雙方對峙曠日持久,難保那些人不會倒向袁紹那邊,到那時誰會來給他的政府進貢?而且,以董卓貪婪的性格,再多錢也不會滿足,他覺得自己永遠都缺錢。所以,除了搶錢、淘金,他還不忘開發新的致富途徑。
由於漢朝厚葬蔚然成風,因此給廣大盜墓者指明了一條嶄新的致富之路:要致富,去盜墓。當時又沒有文物保護部門,荒郊野外的墓,隻要你看上的,隨便挖掘,是沒人過問的。
說起盜墓,現在有一種流行的說法,認為曹操是盜墓者的祖師爺。但通過查閱史書,你就會發現,在那個時代,幹這一行的人多了去了,而且都是大牌人物,比如董卓和袁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