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野心家董卓來了(3)(2 / 3)

由於董卓劣跡斑斑,伍孚再也看不下去了,他決心為民除害。中平六年九月十七日是個好日子,伍孚身穿朝服,內懷利刃去晉見董卓。工作談完後,伍孚向董卓告辭。由於大家平時關係不錯,董卓起身送他到閣門口,一邊親切地說著話,一邊用手拍著他的脊背。

機會來了!伍孚趁機抽出利刃向董卓刺去。董卓大吃一驚,下意識地一閃,沒有擊中。董卓不是等閑之輩,他一邊反擊,一邊呼喚左右護駕。可惜伍孚手裏拿的是匕首不是手槍,所以一擊失手後,跑掉的可能性幾乎為零。

伍孚被抓住了。董卓滿臉通紅,惱羞成怒地大罵道:“老子那麼信任你,你想造反呀?”伍孚大聲說:“我恨不得把你這個奸賊在大街鬧市之中碎屍萬段,以向天地神靈謝罪……”話還沒說完就死於亂刀之下。

董卓雖然躲過了一劫,但也嚇得不輕。他知道,以自己的“豐功偉績”,天下想殺他的人多了去了,為避免再挨飛刀,他特意提高了警戒級別,加強了安保,還讓飛將呂布做了自己的貼身侍衛長。

由於他已經成了一個徹底的懷疑主義者,因此想殺他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比如,後來有個叫擾龍宗的執法監察官(侍禦史)前去彙報工作,隻因忘了解下佩劍,董卓本著懷疑一切的精神,二話不說,操起鐵錘就把人家給殺了。

曹操不會當刺客,但他也明白,與董卓這樣的人合作,結果隻會是兩個字——受傷。國家受傷,老百姓受傷,自己也受傷。雖說世界上沒有一個強權是永恒的,最終的結果都是化作糞土,但曹操又不能在領導麵前玩謙虛,說“我曹操能力有限,不想和你同流合汙了,驍騎校尉我也不想幹了,你還是另請高明吧”,除非他不想要命了。那就學習好友袁紹,玩失蹤吧。遠離這個是非之地,跑得越遠越好!

但他沒有袁紹那樣的好命。他也清楚地明白這一點。袁紹是什麼背景,有著“四世三公”之家的金字招牌,門生故吏滿天下。董卓即使想下手也得權衡利弊,考慮後果;相比之下,他曹操的家庭背景就差遠了,在董卓眼裏殺死他也就像踩死一隻螞蟻那麼簡單,沒啥後遺症,也不用負法律責任。

曹操的原計劃是跑回老家再做打算。他知道逃跑也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為此他做了一些技術處理工作。比如,隱姓埋名,不敢光明正大走大路,而是沿小道出逃,這樣安全係數應該高些。但他沒想到,即使這樣也不安全,因為他闖禍了——他殺了好友呂伯奢。

對於這件事,各種版本的野史記載不一。《魏書》上說是曹操和手下人出了虎牢關,路過成皋時,到故友呂伯奢家借宿。正巧呂伯奢不在,他的兒子和賓客想趁機發點小財,於是共謀搶劫曹操一行人。沒想到碰到了高手,技不如人,反而被曹操以正當防衛的名義給幹掉了。《世說新語》上則說,曹操投宿呂伯奢家,主人雖然不在,但他的兒子對他還算客氣,好酒好肉伺候著,但曹操作為通緝要犯,自己疑神疑鬼,把恩人給結果了。《孫盛雜記》上說,曹操警惕性極高,聽到響動,於是疑神疑鬼,當起了白眼狼,連夜殺人滅口。臨走前,還惺惺作態地留下擁有獨家知識產權的名言警句:寧我負人,毋人負我!可見,曹操滅了呂伯奢一家應該是板上釘釘的事。

殺了人,曹操又繼續前行,但走到中牟縣,他就落網了。原來,縣裏早已得到朝廷公文通知,對犯罪嫌疑人曹操要重點盤查,務必捉拿歸案。估計這份類似於通緝令的公文還有曹操的生平簡介及他的一些外貌特征等重要信息,比方說他的高矮瘦胖、眼睛大小及說話口音,等等。

天下雖大,但政府要抓一個逃犯還是很容易的,而讓他落網的隻是一個亭長。

東漢的鄉村基層管理機製大概是這樣的:縣轄鄉,鄉轄亭(近代也有學者認為亭和鄉是功能不同的平級單位,亭設在交通要道或是集鎮,功能類似於現在的派出所,負責治安管理;鄉設在農村,負責民事、稅收等事務),亭轄裏。十裏一亭,十亭一鄉。裏之下為什,什有什長,主十家事。什之下有伍,伍有伍長,管五家人。